《踏莎行·春暮》翻譯及注釋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裊。
譯文: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后裊裊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
注釋:闌:殘,盡,晚。紅英:紅花。屏山:指屏風。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譯文: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桿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注釋:密約:指男女之間互訴衷情,暗約佳期。沉沉:深沉。此指重大之事,即終身之事。杳杳:深遠無邊際。菱花:指菱花鏡,亦泛指鏡子。慵將照:懶得拿起鏡子來照。慵:懶散。將:拿。銷魂:形容極度傷心。
寇準簡介
唐代·寇準的簡介
![寇準](/d/file/p/05851b846b31952f803a7338a4810e1f.jpg)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 ? 寇準的詩(20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