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后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客游在外,行事盡量迅速,像同時間在競爭一樣,來往的行程都是預先規(guī)劃好了的。
可秋風不肯等待,自個兒先到洛陽城去了。
注釋
蜀:今四川一帶。
爭日月:同時間競爭。
洛陽:當時的首都。武則天稱帝后定都洛陽。
蜀道后期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武則天天授年間(690年九月—692年三月),其時詩人任校書郎,曾兩度奉使入西蜀。詩人本已預期規(guī)程,卻因事而被迫推遲,因而創(chuàng)作此詩。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頁 .
2、蕭滌非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8-59頁 .
蜀道后期鑒賞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八十九。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劉逸生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首詩是張說在校書郎任內出使西川時寫的,雖只寥寥二十字,卻頗能看出他寫詩的技巧和才華。
一個接受任務到遠地辦事的人,總是懷著對親人的眷戀,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盤算著回歸的日期,這種心情是很自然的。但張說能把這種幽隱的心情“發(fā)而為詩”,而且壓縮在兩句話里,卻不簡單。
“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爭日月”,象同時間進行一場爭奪戰(zhàn)。這“爭”字實在寫得好,把處在這種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來了。“來往預期程”,是申說自己所以“爭日月”的緣故。公府的事都有個時間規(guī)定,那就要事先進行準備,作出計劃,所以說是“預”。十個字把詩人當時面臨的客觀情況,心里的籌劃、掂量,都寫進去了,簡煉明白,手法很高明。
這十個字又是下文的伏筆。本來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緊湊的,然而詩人回歸之心更急切,他要力爭按時回洛陽。他是洛陽人,在洛陽有家,預期回歸,與家人團聚。
下文忽然來個大轉折:不料情況突變,原定秋前趕回洛陽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當然悵惘。然而詩人卻有意把人的感情隱去,繞開一筆,埋怨起秋風來了:這秋風呵,也是夠無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徑自先回洛陽城去了。
這一筆,妙在避開了率直無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風形容為“無情的秋風”。這秋風先至,自然要引起許多煩惱。可以試想,秋風一至洛陽,親人們必然要翹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約的苦衷就更不用說了。淡淡一筆,情致雋永深厚。
在這里,詩人到底是埋怨秋風,還是抒發(fā)心中的煩惱?詩中沒有明說,頗費人尋繹,正是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不過可以想見,詩人對于這次情況的突然變化,確實感到意外,或有點不滿,不過他用的是“含蓄”的語言罷了。
張說早些時就寫過一首《被使在蜀》詩:“即今三伏盡,尚自在臨邛。歸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歸期定在秋月,即此詩所謂“預期程”。不料時屆秋令,秋風已起,比詩人“先至洛陽城”,他卻落后了,即詩題所謂“后期”。秋風本是按時而起,無所謂“先”;只因詩人歸期“后”了,便顯出秋風的“先”來。兩首合看,于詩中的情味當有更深的體會。
猜你喜歡
鄖襄之役與伯玉侍郎別恰三載矣聞出谼中至錢唐走信奉迎因成感舊之作
祖道春明三載強,宛如蘇李賦河梁。君應食酒談廷尉,我但登臨憶侍郎。
一棹不妨衣帶水,九秋誰拂蒯緱霜。祗園處處堪題石,莫遣青山負舉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