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翚簡介
![劉子翚](/d/file/p/0e8c9774911f6942bb14cc94df54b15f.jpg)
人物生平
劉子翚之父劉韐在靖康之難時奉命出使金營,拒絕金人誘降,自縊而死。劉子翚時年30歲,接到噩耗后,悲憤交集,與其兄劉子羽、劉子翼扶柩返里,守制廬墓三年。服除后,以父蔭補承務郎,為興化軍(治今福建莆田)通判,后因體弱多病辭職。辭歸武夷山,主管沖佑觀,講學傳道,常徘徊涕泗于父兄墓地,累日不返。妻死不再娶,事繼母呂氏,教育侄子劉珙,克盡孝友之道。
朱松在建州臨終時,以子朱熹托付劉子翚教養,并對朱熹說,“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聽,則吾死不恨矣。”朱熹向劉子翚請教入道門徑和次第,劉子翚告訴朱熹從《易經》中得到入道的門徑,并以“不遠復”三字告誡朱熹。劉子羽待朱熹如子侄,為朱熹之義父,給朱熹取字元晦,希望他成為一個外表不露、道德內蓄之人。朱熹自認為元者四德之首,愧不敢當,就自己改字仲晦。朱熹后來將儒學發揚光大,成為理學大師,得益于劉子翚的悉心培養。
劉子翚無子,以兄劉子羽最小兒子劉玶為后,47歲時病逝,追謚文靖公。遺著由嗣子劉玶編為《屏山集》20卷,朱熹為之作序。宗杲曾作《劉子翚像贊》,稱其“財色功名,一刀兩斷。立地成佛,須是這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