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河
⒈ ?水道的通稱:河道。河溝。河谷。河流。河灘。河沿。河鮮(供食用的新鮮河魚、河蝦等)。河港。河灣。河網(wǎng)。河運。內(nèi)河。
⒉ ?特指中國黃河:河套。河防。
⒊ ?指“銀河系”:天河。河漢。
異體字
漢英互譯
river
造字法
形聲:從氵、可聲
English
river; stream; yellow river
※ 河的意思、基本解釋,河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wǎng)-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河【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音何。水名。《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fā)源注海。《春秋·說題辭》河之爲(wèi)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wèi)中國河云。《書·禹貢》導(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又九河。《書·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六,絜七,鉤盤八,鬲津九。
又三河,謂河南,河北,河?xùn)|也。《後漢·光武紀》三河未澄,四關(guān)重擾。
又《小學(xué)紺珠》以黃河,析支河,湟中河爲(wèi)三河。
又兩河,謂東河,西河也。《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
又州名。《廣輿記》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衞。
又梗河。星名。《甘氏星經(jīng)》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又銀河,天河也。
又《趙崇絢雞肋》道家以目爲(wèi)銀河。
又酒器也。《乾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
又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註》。
又姓,明河淸,長沙人。字從月從?作。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河【卷十一】【水部】
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fā)原注海。從水可聲。乎哥切
說文解字注
(河)河水。各本水上無河字。由盡刪篆下複舉隸字。因幷不可刪者而刪之也。許君原本當(dāng)作河水也三字。?者、篆文也。河水也者其義也。此以?釋形之例。毛傳云。洽、水也。渭、水也。此釋經(jīng)之例。出敦煌塞外昆侖山。句。發(fā)原注海。敦鍇作燉。鉉作焞。皆誤。今正。唐朝乃作燉煌。見元和郡縣志。前此皆作敦。酈氏書引應(yīng)劭地理風(fēng)俗記曰。敦、大也。煌、盛也。地理志、郡國志皆有敦煌郡。縣六。首敦煌。許但云敦煌、謂郡也。明之沙州衛(wèi)。今甘肅之安西州敦煌縣玉門縣皆漢郡地也。史記大宛傳曰。于寘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又曰。張騫死後。漢使竆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云。漢書西域傳曰。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guān)。西則限以蔥嶺。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其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guān)千三百餘里。廣袤三四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爲(wèi)濳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wèi)中國河云。地理志曰。金城郡河關(guān)縣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nèi)。至勃海郡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按于闐今之和闐也。班云積石山者、卽禹貢之道河積石。今甘肅西寧府西南境之大積石也。許云出敦煌。塞外者、卽班志云河水行塞外也。云昆侖山者、卽馬班所云出蔥嶺于寘、天子案古圖書名其山曰崑崙也。云發(fā)原注海者、釋水文。卽志所云東北入塞內(nèi)至章武入海也。史漢所云古圖書者、謂禹本紀山海經(jīng)皆云河出昆侖也。馬班皆不信禹本紀山海經(jīng)之言、而許云出昆侖山者、許從漢武帝所詺也。塞外之山至高大者皆可謂之昆侖。故武帝取以詺蔥嶺于闐山、而不取荒誕之說。爾雅釋水曰。江河淮濟爲(wèi)四瀆。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爾雅但言出崑崙虛。而絶無禹本紀、山海經(jīng)荒誕之言。故許取爲(wèi)說。從水。可聲。乎哥切。十七部。
- 河的詞語 組詞
- 河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