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d/file/zi/zidian11170.png)
湓
部首氵部 總筆畫12畫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IWVL 五行水 統(tǒng)一碼6E53
筆順丶丶一ノ丶フノ丨フ丨丨一
名稱點(diǎn)、點(diǎn)、提、撇、捺、橫折鉤、撇、豎、橫折、豎、豎、橫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湓
⒈ ?〔湓水〕今中國江西省龍開河的古稱。
⒉ ?水等向上涌:河水湓溢。熱血湓涌。
異體字
- ?
- 汾
- 盆
造字法
形聲:從氵、盆聲
English
an affluent of the River Yangtze near Kiukiang
※ 湓的意思、基本解釋,湓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wǎng)-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湓【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9畫
《廣韻》《韻會》《正韻》蒲奔切《集韻》步奔切,音盆。水名。《地理通釋》潯陽縣,本湓城。《唐志》江州有湓城戍。《何晏·九江志》靑湓山有井,形如盆,因號湓水,城曰湓城,浦曰湓浦,江州故有湓江。一曰水涌也。《前漢·溝洫志》河水湓溢。
又《廣韻》《集韻》《正韻》普悶切,音噴。《蒼頡篇》湓,水聲也。《郭璞·江賦》湓流雷煦而電激。
又《廣韻》《集韻》《韻會》蒲悶切,音坌。義同。
又《博雅》漬也。亦作盆。《通雅》湓溢,滿起也。
又《集韻》芳問切,音瀵。義同。或作?。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汾【卷十一】【水部】
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從水分聲。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符分切
說文解字注
(汾)汾水。出大原晉陽山。西南入河。太原郡晉陽、二志同。今山西太原府太原縣縣治東北有太原舊城。城中舊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傳有六名。曰大夏、曰大原、曰大鹵、曰夏墟、曰晉陽、曰鄂。其實(shí)一也。周禮河內(nèi)曰冀州。其浸汾、潞。左傳曰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又曰宣汾洮。前志曰。大原郡晉陽。晉水所出。東入汾。汾陽。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水經(jīng)曰。汾水、出大原汾陽縣北管涔山。至汾陰縣北。西注於河。按許云出晉陽山與志水經(jīng)不合者、志水經(jīng)舉其遠(yuǎn)源。許舉其近源也。汾出管涔山。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許意謂晉水卽汾水之源。所謂晉陽山者、葢卽縣甕山。在今太原縣西南十里。晉水所出也。杜注左傳曰。汾水出太原。與許合。今汾水出靜樂縣管涔山。經(jīng)陽曲縣。至太原縣城東。晉水入焉。又經(jīng)清源縣東南、徐溝縣北。又經(jīng)交城縣、文水縣、平遙縣、汾陽縣、孝義縣、介休縣、靈石縣、霍州、趙城縣、洪洞縣、臨汾縣、襄陵縣、太平縣、曲沃縣。至絳州城南。澮水入焉。又經(jīng)稷山縣、河津縣。至榮河縣北境入河。在龍門之南五十里。曰汾口。於古水道無大異。從水。分聲。符分切。十三部。按大雅汾王之甥。毛曰。汾、大也。此謂汾卽墳之假借也。或曰出汾陽北山。漢志、水經(jīng)說見上。鄭注周禮亦曰汾出汾陽。冀州浸。周禮職方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