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創作背景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作于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詩人任滑州刺史時。當時詩人登樓遠眺故鄉之贊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詩。
參考資料:
1、張忠綱主編.全唐詩大辭典 國家“九五”規劃重點圖書:語文出版社,2000.09:第273頁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鑒賞
詩的前四句用對比的手法,抒寫自己飄泊宦游,功業未就的悲嘆。“掛冠”,本指指辭官,但這里的掛冠當指致仕返鄉,此據上下詩意可知。后二句筆鋒一轉,感嘆自己的仕宦未遇。詩人以飛轉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樹梗自喻,抒寫飄泊之感,十分形象。
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越吟”“潘鬢”來說明自己年來多病,經常引起思鄉之情;鬢發早斑,功業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嘆。邯鄲,戰國時為趙國都城,而李德裕的家鄉趙郡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郡地,詩中即以邯鄲道代指通向家鄉趙郡的道路。從“應無歸去期”這句看,作者當是馬上又要離開家鄉,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夠壯志實現,功成名就,榮歸故里。
這首詩在寫法上獨具特色。開頭二句為立論的大前提,作者認為思鄉之情,人皆有之。但歷觀古志士仁人的掛冠歸鄉,都是在功業成就之后。從而領起以下六句,反襯自己長期宦游各地不得返鄉;今雖暫得歸鄉,而因職事在身,功業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內在邏輯十分嚴謹。通讀全詩,雖多飄泊失意之嘆,但仍然不乏對仕途的熱切追求,表現出不做出一番事業就不返鄉的進取精神。
李德裕簡介
唐代·李德裕的簡介
![李德裕](/d/file/p/7b80a16ebbc99d88d51458a5d48d256d.jpg)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 ? 李德裕的詩(16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