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居偶作
野居偶作。唐代。貫休。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占好煙霞。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唐代]:貫休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占好煙霞。
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
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占好煙霞。
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
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
譯文
高淡清虛是心靈的家園,何須占據勝水名山。
無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結交人倒疏遠。
風吹繁花飄如織錦,階前流水清似彈琴。
我愿如此直至永遠,不慕世人燦爛前程。
注釋
煙霞:即山水勝景。隱居之人往往酷愛山水,有煙霞痼疾。
賒:遠。
修道的方法有種種不同,入道的門徑亦有種種,然其終歸目的都是一個,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與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區別,《維摩詰經》所謂“心凈國土凈”,《壇經》所謂“直心是道場”。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虛便是,又何須一定在名山勝水中修。詩人貫休以為,在在處處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隨意地在一個野居之所居處下來,而寫成這首小詩。他的隨意,也就是無心,而無心即為得道。所謂無心,即將過去的種種知見全部丟掉,還以一個人的本來面貌,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與人的區別,好比“你”有意地去結交人,別人會對“你”的目的產生懷疑因而疏遠“你”。無心于道才是道與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風本無心吹,花本無心落,但風吹花落卻織成了最美麗的圖畫;石階無心斜,溪水無心流,而階前流水聲奏出了最悅耳動聽的樂曲。這樣一種無心隨意的生活,便是最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貫休該詩以說理及寫景相結合,表現了野居生活中體味的禪道與禪趣。
唐代·貫休的簡介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
? 貫休的詩(477篇) 〕
明代:
韓上桂
行年三十二,所向皆無成。西風吹我行,萬籟送悲聲。
雙劍在匣中,隱隱作龍鳴。我生本南越,胡為眷上京。
行年三十二,所向皆無成。西風吹我行,萬籟送悲聲。
雙劍在匣中,隱隱作龍鳴。我生本南越,胡為眷上京。
近代:
趙熙
古寺憑江郭,高樓感眾陰。時危萬里仄,思苦百年深。
半醉天難問,多材陸豈沉。迢迢獨行者,珍重呂粱心。
古寺憑江郭,高樓感衆陰。時危萬裡仄,思苦百年深。
半醉天難問,多材陸豈沉。迢迢獨行者,珍重呂粱心。
明代:
于慎行
沈香亭北醉多時,霜后依然絕代姿。道是經秋渾不解,先春早發向陽枝。
沈香亭北醉多時,霜後依然絕代姿。道是經秋渾不解,先春早發向陽枝。
明代:
唐順之
祗為抽簪早,歸來已四春。本非食肉相,猶是飯牛身。
負郭無新業,灌園有舊鄰。磯邊獨釣客,隴上偶耕人。
祗為抽簪早,歸來已四春。本非食肉相,猶是飯牛身。
負郭無新業,灌園有舊鄰。磯邊獨釣客,隴上偶耕人。
宋代:
張擴
孤山山下苔痕滑,翠竹扶疏水方折。靚妝無數招不應,曾與先生護名節。
即今湖上荊棘滿,誰見穿林度飛雪。道傍數本忽照眼,所喜風流未中絕。
孤山山下苔痕滑,翠竹扶疏水方折。靚妝無數招不應,曾與先生護名節。
即今湖上荊棘滿,誰見穿林度飛雪。道傍數本忽照眼,所喜風流未中絕。
宋代:
宋祁
家賜齊侯履,人推郤縠文。結婚榮外館,謀帥得中軍。
盛集追園蓋,遒章托隴云。不圖新渚畔,更作死生分。
家賜齊侯履,人推郤縠文。結婚榮外館,謀帥得中軍。
盛集追園蓋,遒章托隴雲。不圖新渚畔,更作死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