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這組詩共兩首,第一首詩表達了一位投筆從戎多年的老戰(zhàn)士因功業(yè)志向難酬而產(chǎn)生的一時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寫傍晚邊塞的荒涼景象,寫得情景交融,凄涼孤寂。最后,詩人借用典故,抒發(fā)了功業(yè)難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雖是一時激憤之語,但細細體味,亦在情理之中,傳達出更多的辛酸與無奈。
第二首詩主要描寫的是邊塞征戰(zhàn)中的思歸之苦。詩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繪了戰(zhàn)爭的慘烈與悲壯及邊塞蕭索荒涼的風光景物,在景物描寫中寄寓了長年戍邊征戰(zhàn)的將士們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寫得蒼勁曠遠,意蘊深長。語言的錘煉,更是爐火純青,在一系列極意鋪陳之后于篇末點出戍卒的思歸之情,讀來更為撕心裂肺,凄愴感人。
王昌齡簡介
唐代·王昌齡的簡介
![王昌齡](/d/file/p/a5bd07a9c39feb8fd78d9c8053883f33.jpg)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212篇)〕猜你喜歡
-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出自 宋代 蘇軾: 《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出自 唐代 柳宗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
出自 五代 李璟: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出自 宋代 蘇軾: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 宋代 柳永: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