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墨守成規 | 墨守:戰國時墨翟善于守城;故稱善守為“墨守”;后指固執不變地遵循為墨守;成規:現成地規矩、制度。固執守舊;死報著老規矩不放;不思改革進取。 | 清 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
浪費筆墨 | 指人作品不好或文章過于繁瑣。 | 老舍《多鼠齋雜談》:“他便也只會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費筆墨,攻擊別人,且自鳴得意。” |
粉墨登場 | 粉墨:搽臉和畫眉的化妝品。指化裝后登臺演戲。比喻喬裝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臺。也比喻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戲一樣活動。 | 清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清勤堂隨筆》:“粉墨登場,所費不貲。致滋喧雜之煩,殊乏恬適之趣。” |
墨汁未干 | 寫字的墨汁還沒有干。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簽訂不久(多用于指責對方違背諾言)。 | 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可是墨汁未干,將軍們即奉命作成消滅邊區的軍事計劃。” |
粗通文墨 | 粗:略微;通:通曉。文墨:指寫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寫作方面的學問。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長安人氏,略知書史,粗通文墨。” |
墨跡未干 | 寫字的墨跡還沒有干。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簽訂不久(多用于指責對方違背諾言)。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4卷:“說猶未了,思溫抬頭一看,壁上留題墨跡未干。” |
歐風墨雨 | 比喻來自歐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襲。 | 各生《利用中國之政教論》:“歐風墨雨,凓搖吾室家者,旦夕且至矣,而何暇于從容立憲為?” |
舞文弄墨 | 舞:弄;墨:文筆。形容玩弄文字技巧。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
斷墨殘楮 | 指殘缺不全的典籍。 | 明 王世貞《俞紫芝<急就章>》:“子中獨能尋考遺則于斷墨殘楮,遂與仲溫并驅。” |
濃墨重彩 | 用濃重的墨汁和顏色來描繪。形容著力描寫。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18章:“九八年,歷史肯定會濃墨重彩記上一筆的。” |
文人墨客 | 見“文人墨士”。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而那些封建舊文化培養出來的文人墨客、風流雅士,置國事于不問,整天吃花酒,作艷詩。” |
規矩繩墨 | 規矩:畫圓、方的工具;繩墨:量平直的工具。指應當遵守的標準、法則。 | 《管子 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 |
墨客騷人 | 墨客:文人;騷人:詩人。泛指文人。 | 唐·韓愈《祭薛中丞文》:“詩人墨客,爭諷新篇。” |
騷人墨客 | 騷人:原指《離騷》作者屈原及楚辭作者;后泛指詩人;墨客:文人。指詩人、作家等風雅的文人。 | 《宣和畫譜 宋迪》:“運思高妙,如騷人墨客登高臨賦。” |
惜墨如金 | 惜:愛惜;墨:寫字用的墨。愛惜墨就像金子一樣。指不輕易動筆。 | 宋 費樞《釣磯立談》:“李營丘惜墨如金。” |
蹈矩踐墨 | 同“蹈矩循規”。 | 明·唐順之《與嚴介溪相公書》:“其如某最迂闊樗散,徒有蹈矩踐墨之小節,本無經時理物之長才。” |
繩墨之言 | 可以作為準繩、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論。 | 戰國·宋·莊周《莊子·人間世》:“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 |
黑天墨地 | 見“黑天摸地”。 | 《西湖二集·天臺匠誤招樂趣》:“張漆匠黑天墨地,心下慌張道:‘不知是恁緣故,叫我到此?’” |
騷人墨士 | 同“騷人墨客”。 | 明·李介《天香閣隨筆》第一卷:“未嘗有橫畫舫于煙波,負奚囊于邱壑者,今世之騷人墨士,不過侈談西湖耳。” |
紙田墨稼 | 稼:種田。以紙為良田,以墨為稼穡。指勤于著述。 | 宋·謝維薪《合璧事類》:“蔡洪赴洛,人問吳中舊業,曰:‘紙為鋤耒,墨為稼穡,義理為豐年。’” |
貪墨成風 | 墨:不潔;貪墨:官吏受賄。官吏貪污受賄的風氣盛行。形容吏治腐敗。 | 《左傳·昭公十四年》:“貪以敗官為墨。” |
大處落墨 | 畫畫或寫文章在重要部分多花筆墨;著意下功夫。也比喻做事從大處著眼;抓住關鍵。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你老哥也算得會用的了,真正闊的筆!看你不出,倒是個大處落墨的!” |
胸中無墨 | 胸中沒有墨水。比喻學識淺薄。 | 宋·吳子良《林下偶談》:“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蓋亦有據。” |
墨突不黔 | 見“墨突”。 | 東漢·班固《答賓戲》:“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 晉 傅玄《傅鶉觚集 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身正則影直。” |
孔席墨突 | 原意是孔子、墨子四處周游,每到一處,坐席沒有坐暖,灶突沒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別處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處奔走。 | 《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漢·班固《答賓戲》:“是以圣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
胸無點墨 | 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舊指人沒有文化。點:一點;比喻極小;墨:墨水;比喻學問。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師自贊曰:‘匙桃不上個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空虛揣出骨,惡聲贏得滿江湖。’” |
騷翁墨客 | 同“騷人墨客”。 |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元和至今,騷翁墨客,代不乏人。” |
粉白墨黑 | 以粉傅面、以黛畫眉。謂女子修飾容顏。同“粉白黛黑”。 | 《戰國策 楚策三》:“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
不通文墨 | 通:精通;文墨:指寫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識字不多。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小生舊日在那里住了數年,與他相交時,他雖是個不通文墨的人,為見他與人結交真有義氣,是個好男子。” |
筆歌墨舞 | 指文筆奇妙精采。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只見當朝圣人出的是三個富麗堂皇的題目,想著自然要取幾篇筆歌墨舞的文章。” |
調墨弄筆 | 謂玩弄文字技巧。 | 漢·王充《論衡·佚文》:“天文人文,文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之行,傳人之名也。” |
屠毒筆墨 | 用筆墨毒害人。比喻內容不好的書。 | |
筆墨紙硯 | 指書寫工具。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6回:“就叫家人將帶來的筆墨紙硯分在各人面前,大家做詩。” |
尋行數墨 | 尋行:一行行地讀;數墨:一字字地讀。指只會誦讀文句,而不能理解義理。也指專在文字上下功夫。 | 宋 韓虎《澗泉日記》中卷:“其尋行數墨,又拘拘以論說為學。” |
浮筆浪墨 | 謂多余累贅的文字。 | 清·惲敬《答來卿》:“禹之功德從何處贊揚?故止此數言唱嘆之。知此,雖著述汗牛充棟,豈有浮筆浪墨耶?” |
烏漆墨黑 | 烏黑,深黑。 | |
規繩矩墨 | 同“規矩繩墨”。 |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昔倕之巧,目茂圓方,心定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后人。” |
墨守成法 | 見“墨守成規”。 | 清·王韜《翁牖余談·猶太古歷說》:“蓋用心不專,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陳出新耳。” |
踐墨隨敵 | 踐:依循,履行;墨:繩墨,計劃;踐墨:遵守規律;隨敵:順隨敵情。實施作戰計劃要順應敵情的變化。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
輸攻墨守 | 輸:公輸般,即戰國時期有名木匠“魯般”;墨:墨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比喻攻守雙方力量相仿,各顯神通。 | 戰國·宋·墨翟《墨子·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般之攻械盡,子墨子守御有余。” |
筆墨官司 | 筆墨:文字;官司:訴訟。寫狀子起訴。指書面上的辯論。 | 清 許葉芬《紅樓夢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非僅為懵懂輩饒舌,打無謂筆墨官司也。” |
詞人墨客 | 墨客:文人。泛指風雅的文人。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一回:“館娃宮、銅雀臺,惹了多少詞人墨客嗟呀嘲誚。” |
畫疆墨守 | 比喻樹立門戶或固守門戶之見。 | 清 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唐初比偶……繼以李杜代興,杯酒論文,雅稱同調,而李不襲杜,杜不謀李,未嘗黨同伐異,畫疆墨守。” |
筆酣墨飽 | 指文章表達流暢,內容充足。 | 秦牧《藝海拾貝 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節骨眼上,沒有真正做到筆酣墨飽,因此,便不能獲得預期的作用了。” |
嚼墨噴紙 | 本是傳說,后形容人能寫文章。 | 晉·葛洪《神仙傳·班孟》:“班孟者,不知何許人……又能吞墨,舒紙著前,嚼墨噴之,皆成文字,滿紙各有意義。” |
大處著墨 | 原指畫畫或寫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從大處著眼。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0回:“你老哥也算得會用的了,真正闊手筆!看你不出,倒是個大處落墨的!” |
文人墨士 | 泛指文人、文士。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百回:“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那泣紅亭的碑記付給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這碑記日日尋訪,何能湊巧?” |
墨子泣絲 | 比喻人變好變壞,環境的影響關系很大。 | 《淮南子·說林訓》:“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 |
墨丈尋常 | 古代重量單位,1墨=5尺,1丈=2墨;1尋=8尺,1常=2尋。比喻不太長的距離。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下》:“不過墨丈尋常之間。” |
形諸筆墨 | 形:描寫;諸:“之于”的合音。用筆墨把它寫出來。 | 魯迅《<出關>的“關”》:“但若形諸筆墨,昭示讀者,自以為得了這作品的魂靈,卻未免象后街阿狗的媽媽。” |
舞弄文墨 | 亦作“舞文弄墨”。①玩弄法律條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辭;耍筆桿子。 | 《隋書·王世充傳》:“善敷奏,明習法律,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
才墨之藪 | 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 清 龔自珍《書金伶》:“噫!江東才墨之藪,樓池船楫之觀,燈灑之娛,春晨秋夕之游,美人公子,憐才好色,姚冶跌逿之樂,當我生之初,頗有存焉者矣。” |
惜墨若金 | 惜:愛惜。愛惜墨就像金子一樣。指不輕易動筆。 | 清·張岱《又枯木竹石臂閣銘》:“運筆如鐵,惜墨若金。” |
貪墨之風 | 墨:不潔;貪墨:官吏受賄。官吏貪污受賄的風氣盛行。形容吏治腐敗。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四年》:“貪以敗官為墨。” |
游戲翰墨 | 見“游戲筆墨”。 | 宋·何蘧《春渚紀聞·南海松煤》:“近世士人游戲翰墨,因其資地高韻,創意出奇,如晉韋仲將、宋張永所制者,故自不少。” |
筆飽墨酣 | 筆力飽滿,用墨充足。形容詩文酣暢渾厚。 |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詩話》第六卷:“張孝祥《六州歌頭》一闕,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 |
筆墨橫姿 | 指書畫詩文美妙多姿。 | 清 伍崇曜《〈陶庵夢憶〉跋》:“雖間涉游戲三昧,而奇情壯采,議論風生,筆墨橫姿,幾令讀者心目俱眩,亦異才也。” |
金壺墨汁 | 指極其珍貴罕見的書畫用品。 | 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浮提之國獻通善書二人,乍老乍少,隱形則出聲,聞聲則隱形,出肘間金壺四寸,上有五龍之檢,封以青泥,壺中有墨汁如淳漆,灑地及石,皆成篆隸科斗之字。” |
筆墨之林 | 斯文萃集的地方。 | 漢 王充《論衡 對作》:“漢家極筆墨之林,書論之造,漢家尤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