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英雄所見略同 | 所見:所見到的,指見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同。這是對意見相同的雙方表示贊美的話。 | 晉 虞溥《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
攻城略地 | 略:掠奪。攻打城市,掠奪土地。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
略勝一籌 | 籌:籌碼;古代用以計數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指比較之下;稍強一點。 | 清 秋瑾《致秋譽章書》:“哥哥雖稍勝一籌,而無告語則同,無戚友之助亦同,所幸者生為男子耳,結局縱勝妹十倍也。” |
略遜一籌 | 遜:次、差;籌:算籌。比較起來,稍微差一點。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六章:“但是書寫有些潦草,個別地方選詞不十分精確,略遜一籌。” |
六韜三略 | 《六韜》、《三略》:都是古代的兵書。后泛指兵書、兵法。 | 唐 黃滔《祭南海南平王》:“天生大賢,浚六韜三略之才謀。” |
宏才大略 | 杰出的才能和謀略。 | 宋 蘇洵《上皇帝書》:“若其宏才大略,不樂于小官而無聞焉者,使兩制得以非常舉之。” |
文經武略 | 經世的文才和軍事謀略。 | 《隋書·高帝紀》:“文經武略,久播朝野。” |
雄才大略 |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謀略。才:才能;略:計謀。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贊》:“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
略高一籌 | 籌:籌碼,記數用具。略微超過一個碼。形容雙方比較,稍強一些。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辛十四娘》:“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以起處數語,略高一籌耳。” |
熊韜豹略 | 比喻高妙的用兵謀略。 | 唐·司空圖《復安南碑》:“幾神洞妙,熊韜豹略之權;舞電威棱,越騎燕犀之象。” |
略識之無 | 之、無:指最簡單的字。形容識字不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最可笑的,還有一班市儈,不過略識之無……出了錢叫人代作了來,也送去登報。” |
智者所見略同 | 智者:聰明有智慧的人;略:大致。指有見識者所持見解大致相同。 | 晉·虞溥《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
略見一斑 | 略:大致;斑:斑紋。大致可以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從見到的一點可以推知事物的全部。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
龍韜豹略 | 指兵法。 | 明 宋濂《走筆送金賢良》詩:“蛋雨蠻煙十年夢,龍韜豹略一生心。” |
所見略同 | 所持的見解大致相同。 | 明·唐順之《與王芳湖中丞書》:“愚意方欲經營,而來敘適反,此豈古謂所見略同者乎!” |
不世之略 | 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略:謀略。不平凡的謀略。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4回:“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 |
略知皮毛 |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況或稍有膚淺的知識。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7回:“才女才說學士大夫論及反切尚切瞠目無語,何況我們不過略知皮毛,豈敢亂談,貽笑大方!” |
浮光略影 | 見“浮光掠影”。 | 清·馮班《鈍吟雜錄·嚴氏糾謬》:“滄浪論詩,止是浮光略影,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 |
虎略龍韜 | 略:指傳說中黃石公所撰的《三略》。韜:指《六韜》。《三略》、《六韜》是古代兵書。泛指兵書、兵法,也指兵家權謀。 | 明·劉基《悲杭城》詩:“一朝奔迸各西東,玉斝金杯散蓬蓽。清都太微天聽高,虎略龍韜緘石室。” |
戰略戰術 | 泛指指導或決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戰具體部署和克敵制勝的謀略。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紅軍的戰略戰術,是在這種尖銳的對比上發生的。” |
胸有成略 | 指胸有已成的策略。 | 清·周亮工《黃母周宜人七軼序》:“江都天人之學,長沙治安之書,摩切已深,胸有成略,足以應當世之所求。” |
略知一二 | 指稍微知道一些。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5回:“我同駱府雖非本家,向有親誼,他家之事,也略知一二。” |
膽略兼人 | 膽略:勇氣和智謀;兼:加倍;兼人:超過別人。形容膽量和謀略勝過常人。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
略窺一斑 | 比喻大致看到一些情況,但不夠全面。同“略見一斑”。 | 明 張居正《答南列卿陳我度》:“孤雖不肖,其于人之賢否,略窺一斑,內不敢任愛憎之私,外不輕信譽之說。” |
疏謀少略 | 疏:粗疏。計謀粗疏,策略很少。形容拙于謀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6回:“那武將是疏謀少略的,他自己無能,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么?” |
略地攻城 | 略:侵奪,強取。奪取地盤,攻戰城池。指向敵方進攻。 | 明·陳汝元《金蓮記·焚卷》:“十萬伍雄兵飛將,皆能略地攻城。” |
文韜武略 | 文有計謀;武有策略。指智勇雙全。韜、略:《六韜》、《三略》是古代的兵書;后來稱用兵的計謀策略叫韜略。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7回:“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
詳略得當 | 詳略:詳細和簡略;得當:適當,恰當。指應當詳細和應當簡略的地方都處理得很妥當。 | 戰國·趙·荀況《荀子·非相》:“略則舉大,詳則舉小。” |
淵謀遠略 | 深謀遠略。 | 宋·曾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淵謀遠略,必中事幾。”宋·岳飛《奏畫守襄陽等郡營田札子》:“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 |
略跡原心 | 撇開表面的事實,而從其用心上加以原諒。 | 明 張煌言《答趙安撫書》:“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跡而原其心;感其誠而哀其遇。” |
宏材大略 | 見“宏才大略”。 | 《老殘游記》第六回:“閣下如此宏材大略,不出來做工點事情,實在可惜。” |
雄材大略 | 杰出的才能和偉大的謀略。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贊》:“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
略無忌憚 | 毫無畏懼。形容非常放肆。 | 語出《禮記 中庸》:“小人而無憚也。”《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出入宮庭,略無忌憚。” |
略跡原情 | 撇開事實不談,從情理上原諒。 | 蘭陵憂患生《京華百二竹枝詞》:“討錢童子亂攔人,略跡原情總為貧。” |
略跡論心 | 撇開表面的事實而評論其用心。 | 清 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上》:“以于立玉、于元薦為亂天下者,亦豈遂為定論乎?略跡而論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國士之風。” |
略不世出 | 略:計劃,謀略;世:時代。謀略高明,世間少有。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
略地侵城 | 略:侵奪,強取。奪取地盤,攻戰城池。指向敵方進攻。 | 唐·牛僧孺《守在四夷淪》:“夫四夷不守境,不過于略地侵城,是有敗無亡也。” |
長算遠略 | 猶言深謀遠慮。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名將晚謬》:“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
深謀遠略 | 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 漢 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
雄材偉略 | 略:計謀。非常杰出的才能,遠大的謀略。 | 明·沈鯨《雙珠記·轅門遇友》:“王兄,你是雄材偉略,真不忝提戈戡亂。” |
略施小計 | 略:稍微,粗略。稍微運用小小計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4回:“略施小計鬼神驚,字稱吳學究,人號智多星。” |
助畫方略 | 協助規劃作戰的方針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