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克敵制勝 | 克:戰勝;制勝:取得勝利。戰勝敵人;取得勝利。 | 孫武《孫子 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如法炮制 | 本指依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藥。現指比喻照著現成的樣子做。 | 宋 釋曉瑩《羅湖野錄》第四卷:“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 |
以弱制強 |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著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強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斃強”。 |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
粗制濫造 | 粗:粗糙;濫:過多而不加以節制。原指產品制作粗糙;只求數量;不顧質量。現也泛指工作草率;不講求質量。 | 魯迅《花邊文學 商賈的批評》:“如果并不以賣文為活,因此也無須‘粗制濫造’。” |
以夷制夷 | 夷:舊時泛指外族或外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沖突;削弱其力量。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鄧訓傳》:“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
以柔制剛 | 以:用。柔:柔和。制:制服。剛:剛強。用柔和的辦法去制服剛強的。 |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
后發制人 |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指先讓對方動手;抓住其弱點之后;再一舉反擊以戰勝對方。指后發動制服人的措施。 | 荀況《荀子 議兵》:“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
因地制宜 | 因:隨順;制:制定;規定;宜:適當;合宜。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措施。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夫筑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
先發制人 | 發:開始行動;制:制服。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現泛指先下手爭取主動。 | 東漢 班固《漢書 項籍傳》:“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 |
出奇制勝 | 奇:奇兵;計;制勝:奪取勝利。①原指作戰時運用奇兵或奇計;出敵人不意;制服敵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外的辦法獲勝。 | 唐 陸贄《論替換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廝養賤品,因時擾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堅殪敵之雄,出奇制勝之略。” |
鴻篇鉅制 | ①杰作。敬稱他人的作品。②規模宏大的著作。 | 清·葉遷琯《吹網錄·魏太和銅熨人款識》:“觀察所征鴻篇鉅制已多。” |
臨事制變 | 臨到時機制定應變計劃。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臨事制變,困而能通,智者之慮也。” |
權時制宜 | 斟酌形勢隨機應變。 | 漢·王充《論衡·答佞》:“人操行無恒,權時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撓。” |
依法砲制 | 依照老辦法制中藥。后比喻按照已有的模式去做。 | |
以華制華 | 華:中國人;制:控制。用中國人控制中國人。 |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它將更厲害地進行其‘以華制華’的政治進攻和‘以戰養戰’的經濟侵略。” |
詭形奇制 | 奇特、怪異的形體。 |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原書》:“若鐘鼎所采,自是春秋、戰國時各國書體,故詭形奇制,與《蒼頡篇》不同也。” |
遭事制宜 | 猶言因事制宜。 |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世俗歲殊,時變日化,遭事制宜,因時而移,舊之非者,何可放焉!” |
料敵制勝 | 準確地判斷敵情,并蠃得勝利。 | 先秦 孫武《孫子 地形》:“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
鴻篇巨制 | 鴻:巨;大。指大篇幅的巨型著作。 | 清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其鴻篇巨制,洋洋灑者,行將別裒錄之為一集。” |
量出制入 | 量:估量;制:規定。估量支出情況再定其收入之道。 | 《新唐書·楊炎傳》:“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入。” |
錦囊佳制 | 猶言錦囊佳句。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昨宵個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個玉堂人物難親近。” |
先即制人 | 制:控制。先下手取得主動就可制服對方。泛指做事應先爭取主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吾聞,先即治人,后則為人所制。” |
遭時制宜 | 猶言因時制宜。 | 《隋書·經籍志一》:“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 |
運籌制勝 | 見“運籌決勝”。 | 明·盧象昇《剿蕩衍期聽候處分并陳賊勢兵情疏》:“向使微臣督剿江、淮、豫、楚間,果能運籌制勝,馬到功成,各省撫臣豈易于為力?” |
以古制今 | 按照古代的成規來處理當今的事務。 | 《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 |
如法泡制 | 見“如法炮制”。 | 魯迅《而已集·再談香港》:“兩個茶房將第二箱抬到艙面上,他如法泡制,一箱書又變成了一箱半,還撕碎了幾個厚紙包。” |
寸轄制輪 | 喻控制事物的關鍵雖小而極重要。轄,固定車輪與車軸位置,插入軸端孔穴的銷釘。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故事得其要,雖小成績,譬寸轄制輪,尺樞運關也。” |
隨時制宜 | 隨:根據;制:制訂,采取;宜:適宜的措施。根據當時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 《晉書 周崎傳》:“州將使求援于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
因時制宜 | 因:根據;制:制定;宜:適當。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 | 《晉書 劉頌傳》:“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以盡事適今。” |
帝制自為 | 帝制:君主專制政體;為:充當。自封為皇帝實行君主專制。 | 孫中山《同盟會宣言》:“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
犬牙相制 | 制:牽制。指地界連接,如犬牙交錯,可以互相牽制。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強。” |
如法砲制 | 依照成法,砲制中藥。比喻照樣仿做。 | |
不毀之制 | 毀:毀壞;制:制度。不可破壞的制度。指經久不變的制度。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紀》:“而未著不毀之制,懼論報德之義,萬世或闕焉。” |
因人制宜 | 因:依據;制:制定;宜:合適。根據人們的不同情況,采取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 | 李欣《老生常談·以人為鑒》:“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必須因人制宜。” |
隨事制宜 | 根據事實,采取適當措施。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七:“如道之正體,卻一定于此,而隨事制宜,自莫不當。” |
革命創制 | 謂變革天命,創立新制。多指改朝換代。 | 《漢書·敘傳下》:“革命創制,三章是紀,應天順民,五星同晷。” |
殊形詭制 | 殊:特殊;詭:怪異。形容器物等形狀特殊,稀奇古怪。 | 漢·班固《兩都賦》:“殊形詭制,每各異觀。” |
依法炮制 | 依照老辦法制中藥。后比喻按照已有的模式去做。 | 鄒韜奮《法西斯作風的罪惡》:“但還少見到有人衷心羨慕這種罪惡,認為大有依法炮制的價值。” |
形制之勢 | 勢:形勢。依靠有利的地勢來制服對方。 | 東漢·班固《漢書·酈食其傳》:“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 |
臨危制變 | 面臨危難時緊急應變。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
臨機制勝 | 臨:面臨;機:時機,形勢。臨到機會來時能以謀略取勝。比喻機智靈活,富于謀略。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6回:“兵事臨機制勝,非可預言,愿假臣一乘,使得預謀于行間。” |
因事制宜 | 因:根據;制:制定;宜:適當。根據不同的事情,制定適宜的措施。 | 西漢 班固《漢書 韋賢傳》:“明王之御世也,遭時為法,因事制宜。” |
遭時定制 | 謂因時勢而規定法制。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崔骃傳》:“故圣人執權,遭時定制,步驟之差,各有云設。”李賢注:“遭遇其時而定法制,不循于舊也。” |
量枘制鑿 | 見“量鑿正枘”。 | 唐·楊炯《臥讀書架賦》:“從繩運斤,義且得于方正;量枘制鑿,術仍取于縱橫。” |
柔能制剛 | 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亦作“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 《后漢書·臧宮傳》:“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 |
一揮九制 | 一提筆就能寫出九道制書。謂文思敏捷。 | 宋·歐陽修《集賢院學士劉公墓志銘》:“嘗直紫微閣,一日追封皇子公主九人,公方將下直,為之立馬卻坐,一揮九制數千言,文辭典雅,各得具體。” |
操刀制錦 | 比喻出仕從政。 | 唐 楊炯《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實謂樞機八座,上下三階,豈惟縛柱鞭絲,操刀制錦。” |
一物一制 | 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這等銅筋鐵骨,偏遇著文忠臣,更狠似他,真個一物一制。” |
受制于人 | 制:控制,轄制。受別人所控制,不得自由。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
神牽鬼制 | 謂受到多方面牽制而不能任意行事。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非若詩賦古文,容易得意疾書,不受神牽鬼制者。” |
臨機制變 | 臨到時機制定應變計劃。 | 《周書·陸騰傳》:“必望臨機制變,未敢頂陳。” |
嚴刑峻制 | 猶言嚴刑峻法。 | 晉·陸機《豪士賦》:“懼萬民之有服,則嚴刑峻制,以賈傷心之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