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余波未平 | 指某一事件雖然結束了,可是留下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 |
綽有余裕 | 形容態度從容,不慌不忙的樣子。后也指能力、財力足夠而有剩余。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
酒后茶余 |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 魯迅《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的例子推想起來,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若干人當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 |
一覽無余 | 覽: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
蕩然無余 | 蕩:洗滌;蕩然:干凈的樣子。全都毀壞,消失盡凈。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失去或毀壞。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茶余飯后 | 品茶、吃飯之后的一段閑暇時間。多指傍晚一段時間。 | 元 關漢卿《斗鵪鶉 女校尉》套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
綽綽有余 | 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人、物、財、能力等很寬裕;用不完。也作“綽綽有余”、“綽有寬裕”。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防邊上》:“崇山峻嶺所在俱有,誠使其險要,多筑土壘,則進攻退守,綽綽有余。” |
讀書三余 | 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指讀好書要抓緊一切閑余時間。 |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云:“人有從學者,……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
心有余悸 | 指可怕的事情雖已過去;心里還感到害怕。悸:因為害怕而心跳。 | 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余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 |
積善余慶 | 積:積累;善:善事;余慶:指先代的遺澤。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于子孫。 | 《周易 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 余音:音樂的余味;絕:斷。形容歌聲高亢、優美悅耳,余味無窮。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游刃有余 | 刃:刀口;刀鋒;游刃:運轉刀刃;余:余地。比喻經驗豐富;做事熟練;解決問題毫不費力。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余業遺烈 | 遺留下來的事業與功績。《戰國策·劉向書錄》:“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余業遺烈,流而未滅。” | 《戰國策·劉向書錄》:“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余業遺烈,流而未滅。” |
余錢剩米 | 有剩余的金錢與大米。形容生活富裕。 |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第一部分是有余錢剩米的,即用其體力或腦力勞動所得,除自給外,每年有余剩。” |
三余讀書 |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時間讀書。 |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
不遺余力 | 遺: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點也不保留。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秦不遺馀力矣,必且破趙軍。” |
心余力絀 | 心里很想干;但力量夠不上。 | 宋 朱熹《金紫光祿大夫黃公墓志銘》:“鄰家有李永者,尚氣節,雅敬慕公,察公養親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請助公以經紀,公亦信之不疑,竭貲付之一不問。” |
殘年余力 | 指年老體衰。 | 《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
回旋余地 | 指做事或說話給自己留有足夠進退的空間。 | 曾樸《孽海花》第33回:“無如他被全臺的公憤,逼迫得沒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擲了。” |
取之不盡,用之有余 | 拿不完,用不盡。形容非常豐富,源源不斷。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4回:“你自己的家財取之不盡,用之有余……卻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業,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 |
枯朽之余 | 指衰病殘年。 | 宋·蘇軾《代滕甫辯謗乞郡書》:“異日復得以枯朽之余,仰瞻天日之表。” |
海外扶余 | 指遙遠的外國。 | 清·張岱《與王白岳》:“海外扶余,隱然復有世界。”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后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 晉 張華《鷦鷯賦》:“鷦螟巢于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觀,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
游刃余地 | 游:運轉;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練,有實際經驗,解決問題毫不費事。 | 宋·蘇軾《書吳道子畫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
留有余地 | 說話辦事不走極端;留有回旋和變通的余地。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68章:“他們顯然具有‘化大事為小事’的用心,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 |
裊裊余音 | 裊裊:宛轉悠揚。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后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諸君聽小子講書,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裊裊余音哩。” |
刑余之人 | 余:以后。①特指太監或受過宮刑的人。②也指受刑致殘的人。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 |
余音繞梁 | 余音:音樂演奏后好像還留下樂聲。仿佛遺留下來的樂聲圍著屋打轉轉。形容歌聲、樂聲高亢、悅耳;使人經久不忘。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遺休余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同“遺芳余烈”。 | 宋 歐陽修《尊皇太后冊文》:“洪惟有宋,受命造邦,百年四圣,而小子獲承之,以繼我仁考之遺休余烈。” |
事不有余 | 謂達到極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娘兒倆先哭了個事不有余,大家勸住,他便忙著到祠堂行禮。” |
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 指非但辦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壞。 | 茅盾《子夜》九:“此等聚眾騷擾的行徑,分明是沒有教育的人民一時間的沖動罷了!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
憂患余生 | 憂患:困苦患難;余生:大災難后僥幸存活的生命。指飽經患難之后僥幸保全下來的生命。 | 沈礪《感懷》:“光陰潦草歇繁華,憂患余生輒自嗟。” |
目空余子 | 眼里沒有別人。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同“目中無人”。 | 馬南邨《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如果遇到對方有弱點,就更加盛氣凌人,目空余子。” |
遺風余烈 | 遺風:前人遺留下來的風尚。余烈:前人的功業。前人流傳下來的功業和風尚。亦作“余業遺烈”、“遺風余韻”。 | 《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余烈尚猶不絕。”《晉書·劉頌傳》:“如或當身之政,遺風余烈不及后嗣。” |
狗彘不食汝余 | 食:吃。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齷齪。 | 《明史·李任傳》:“汝為大將,不能殺賊,反為賊用,狗彘不食汝余。” |
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余燼復燃 | 比喻已經消失了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同“死灰復燃”。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回:“復從火后創出奇論,幾使余燼復燃,燒天灼地。” |
遺德余烈 | 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 | 宋 王珪《天地太廟七室皇后廟奉慈廟奏告仁宗皇帝謚號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遺德余烈,蒙被天下,施之無窮。” |
遺孽余烈 | 指遺留下來的殘余勢力。 | 宋 蘇轍《唐論》:“高帝(漢高祖)之世,反者九起,其遺孽余烈,至于文景,而為淮南、濟北、吳、楚之亂。” |
行有余力 | 謂做好正常工作以后,還有可用的精力。 | 《論語·學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再合余燼 | 合:匯聚;余燼:燒剩的灰燼,引申為戰敗后的殘余士卒。比喻失敗后恢復力量接著干。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
遺風余象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 宋 司馬光《投壺新格》:“古者壺矢之制,揖讓之容,今雖闕焉,然其遺風余象猶仿佛也。” |
日計不足,歲計有余 |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獲。 |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余。” |
余子碌碌 | 余子:其他的人。指其他人平庸無能,表示對別人的輕視。 | 《后漢書·猿文苑傳下·禰衡》:“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也。’” |
扶余海外 | 指遙遠的外國。 | 柳亞子《詩翁行哭李少石》:“從茲雙宿復雙飛,扶余海外三年久。” |
狗鼠不食汝余 | 食:吃。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齷齪。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
掃地無余 | 同“掃地俱盡”。 | 南朝·梁·任昉《天監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齊李斯甚,衣冠禮樂,掃地無余。” |
狗彘不食其余 | 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極其卑鄙齷齪。 | 《漢書·元后傳》:“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天下豈有而兄弟邪!” |
齒牙余論 | 微末的贊揚言辭。比喻不費力的獎勵的話。 | 《南史·謝眺傳》:“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余論。” |
死有余辜 | 辜:罪惡。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 東漢 班固《漢書 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余辜。” |
目無余子 |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沒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 清 梁啟超《新民說》:“目無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 |
狗豬不食其余 | 食:吃。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齷齪。 | 東漢 班固《漢書 元后傳》:“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 |
死有余僇 | 猶死有余辜。 | 明·沈德符《野獲編·世宗廢后》:“至殺無辜,如文臣李夢陽、內臣何文鼎輩所奏,真死有余僇。” |
茶余酒后 | 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 魯迅《花邊文學 考場三丑》:“人們在茶余酒后作為談資的,大概是這一種。” |
富富有余 | 形容東西量多,滿足需要外,還有富余。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238回:“眾位不必費心了,富富有余。” |
尸居余氣 | 余氣:最后一口氣。象尸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 《晉書 宣帝紀》:“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
余桃啖君 | 比喻愛憎喜怒無常。 | 《韓非子·說難》:“昔者彌子瑕有寵于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口:‘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下續示例] |
死有余責 | 猶死有余辜。 | 漢·荀悅《漢紀·哀帝紀》:“幸得充位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此負國,死有余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