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舉棋若定 | 下棋子好像有預斷。比喻行事沉著果斷。 | 朱德《十月戰景》詩:“戰事從來似弈棋,舉棋若定自無悲。” |
定時炸彈 | 由計時器控制、能在預定時間自動引爆的炸彈。比喻潛伏的危機。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他們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勢力,不可小看,如果不在整黨中解決,就會留下禍根,成為定時炸彈。” |
痛定思痛 | 悲痛的心情平靜下來以后;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讓人震撼;也讓人警醒。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含有警醒的意思。痛:悲痛;哀苦;定:平靜。 | 唐 韓愈《與李翱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
命中注定 | 命:命運;人一生的遭遇;注定:預先決定。舊時迷信說法;指命運早已決定了。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這是我命中注定,該做他家的女婿。”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動蕩不定 | 蕩:搖動。動蕩搖擺,不安定。形容局勢不穩定,不平靜。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
定國安邦 | 邦:國家。治理和保衛國家,使國家安定穩固。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枉了你揚威耀武,盡忠歆節,定國安邦,偏容他鴟鸮弄舌,烏鴉展翅,強配鸞鳳。” |
舉棋不定 | 舉:拿起;拿著。拿著棋子不知道該怎么下。比喻臨事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
安心定志 | 指安下心來。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賜御酒二瓶,金花十朵,著他安心定志,再勿胡為。” |
猶豫不定 |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 | 浩然《艷陽天》第12章:“正在他猶豫不定的時候,馬連福來了,真是天遂人愿。” |
已成定局 | 已經形成確定的不可改變的局面或形勢。 | 歐陽山《苦斗》:“她臉上露出萬事已成定局的神態,只拿一對感激不盡的圓眼睛瞪著大家。” |
一言為定 | 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 | 清 曹雪芹《紅樓夢》:“賈璉笑道:‘你我一言為定。只是我信不過二弟,你是萍蹤浪跡,倘然去了不來,豈不誤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 |
正名定分 | 辨正名分。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記起了翻譯,試來譯幾篇。但這就又是‘批評家’的材料了,其實,正名定分,他是應該叫作‘嘮叨家’的。” |
飄泊無定 | 飄泊:隨水漂流或停泊;泊:停留;暫住。隨水漂流到哪兒就停在哪兒;沒有一定的方向。比喻東奔西走;生活不安定。 | 宋 范成大《元夜憶群從》:“遙憐好兄弟,飄泊雨江村。” |
約定俗成 | 指某些事物名稱或行為規范是由人們共同認定或共同習慣形成的。約定:共同認定;俗成:形成習慣。 | 先秦 荀況《荀子 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 |
扶危定亂 | 扶助危難,平定禍亂。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3回:“能識人,能愛人才,能為國留得那英雄豪杰,為朝廷扶危定亂。” |
指揮若定 | 指揮調度;似有定局(若:好像;定:定局)。形容從容不迫;很有把握。 | 唐 杜甫《詠懷古跡》詩:“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
堅定不移 | 移:改變。形容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
驚魂未定 | 驚魂:受驚嚇的心靈。形容受驚嚇后;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 宋 蘇軾《謝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 |
命里注定 | 舊時迷信說法,命運早已決定安排好了。亦作“命中注定”。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八回:“這都是命里注定的,你說靈不靈!” |
定傾扶危 | 傾:危。扶助危傾,使其安定。指挽救國家于危難之時。 | 漢·恒寬《鹽鐵論·備胡》:“古者明王討暴衛弱,定傾扶危,使小國之君悅;討暴定傾,則無罪之人附。” |
論心定罪 | 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定其罪行。 |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 |
定亂扶衰 | 定:平定;扶:幫助,扶持。平定禍亂,扶持衰弱。 | 清 劉熙載《藝概 詩概》:“劉越石詩定亂扶衰之志,郭景純詩余殘去穢之情。” |
一錘定音 | 比喻做事干脆,說了算數。 | 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聲不響,卻是一家之主;女兒中意,老伴點頭,也還得聽他一錘定音。” |
君子協定 | 雙方不經過書面簽字,只以口頭承諾或交換函件而訂立的協定,它與書面條約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國際事務間,后亦用為事先約定的套語。又稱作“紳士協定”。 | 毛澤東《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他事先征求了資產階級的意見,和資產階級訂了君子協定,卻沒有向中央報告。” |
從規矩定方圓 | 從:聽從;規矩:圓規和曲尺。根據圓規和曲尺來確定方圓的大小形狀。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定的法則。 |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盡從規矩定方圓,逆則路路生顛倒,順則頭頭身外玄。” |
定于一尊 | 尊:指具有最高權威的人。舊指思想、學術、道德等以一個最有權威的人做唯一的標準。 | 《史記·秦始皇本紀》:“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
前生注定 | 指今生的命運是前生所注定的,無法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這首《西江月》詞,大抵說人的婚姻,乃前生注定,非人力可以勉強。” |
心術不定 | 心術:心計。心計難以捉摸。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不想今日去往無門,非在位次低微,且王倫只心術不定,語言不準,難以相聚。” |
安邦定國 | 邦:古代諸侯的封國;后泛指國家。定:使安定。使國家安定、鞏固。 | 元 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老將軍無陣云收,若題著安邦定國,受賞封侯。” |
鎮定自若 | 指面對災難時冷靜的表現。 | 王朔《過把癮就死》:“當時女主人公的厄運剛露萌芽,同看電影準備了手帕的女人們還都鎮定自若,她便搶先一步哭了。” |
喘息未定 | 急促的呼吸還沒有平穩下來。指還沒有休息、恢復的時間。喘息:呼吸急促。 | 明 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七回:“方才進步,喘息未定,只見前面塵起,叫殺連天。” |
打定主意 | 下定決心,抉擇做什么事。 | 曾樸《孽海花》第七回:“打定主意,就把自己狎妓曠職的緣由,詳細敘述,參了一本,果然奉旨革職。” |
千棰打鑼,一棰定聲 | 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同“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
指麾可定 | 謂一經調度安排,不須多久,局勢即可平定。語本《史記·陳丞相世家》:“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漢書·陳平傳》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 語出《史記·陳丞相世家》:“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漢書·陳平傳》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
置棋不定 | 置:放。指下棋時不知怎樣下子才好。比喻遇事猶疑不決。 | 宋·李綱《議責成》:“譬猶奕者,置棋不定,不足以勝敵。” |
未定之天 | 比喻事情還沒有著落或還沒有決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莫若此時趁事在成敗未定之天,自己先留個地步。” |
蓋棺論定 | 蓋上棺材蓋,才能下結論。人死后對其一生作出評價。 | 《明史 劉大夏傳》:“人生蓋棺論定,一日未死,即一日憂責未已。” |
煉之未定 | 用心琢磨,反復錘煉,決定不下來。 | |
漂浮不定 | 漂浮:停留在流體表面或懸浮在流體中。指人飄泊不定。 |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13章:“像云影一樣這里、那里,一明、一暗,漂浮不定。” |
傳檄而定 | 檄:討敵文書;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 |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
安魂定魄 | 魂、魄:人的靈氣、精神。指使人心安定。 |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尋常,安魂定魄賽過反精香。” |
晨昏定省 | 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舊時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 | 宋 陸游《上殿札子》:“所謂悅親之道,非薦旨甘,奉輕暖也;非晨昏定省,冬夏溫凊也。” |
安定團結 | 指形勢、秩序、生活安穩,民眾氣氛和睦。 | 鄧小平《軍隊要整頓》:“我們要遵照毛澤東同志關于安定團結的指示,整頓軍隊。” |
心神不定 | 定:安定。心里煩躁,精神不安。 | 《平妖傳》第五回:“這般繁華去處,怕你們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來。” |
扶危定傾 | 謂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之使安定。 | 《周書·李基傳》:“太祖扶危定傾,威權震主。” |
一定之規 | 一定的規律或規則。比喻已打定的主意。 | 郭小川《新路歌》:“歷史的發展,有它新陳代謝的一定之規。” |
指揮可定 | 見“指麾可定”。 | 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上:“某生長北方,聞燕人思歸之情切矣,今若舉事,指揮可定。” |
定心丸 | 一種能使人心神安定的中成藥。比喻能安定思想情緒的話語或做法。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21章:“于是像吃了副定心丸,立刻由驚恐轉為坦然。” |
躊躇不定 | 猶豫不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操欲立后嗣,躊躇不定。” |
氣充志定 | 充:充實,充足。精力充沛,意志堅定。 | 《明史·范濟傳》:“磨礱砥礪,使其氣充志定,卓然成材,然后舉而用之,以任天下國家事無難矣!” |
篤定泰山 | 像泰山那樣穩定。比喻有絕對把握,無須憂慮。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那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篤定泰山。” |
蓋棺事定 | 猶蓋棺論定。指人死后對其一生作出評價。 | 明 馮惟敏《耍孩兒 骷髏訴冤》曲:“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 |
安神定魄 | 安:安定,安穩;魄:魂魄。指安定心神,穩定神智。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11回:“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被眾人扶入寢室,一夜穩睡。” |
把持不定 | 沒有明確的主見,游移反復。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為異端所惑,一時失足。” |
一槌定音 | 見“一錘定音”。 | 朱可 若丁《深深的綠巷》:“一張張笑臉,圓的、長的、苦的、甜的,都來請示,都來要求指點迷津。真神,一槌定音,無處不響。” |
千錘打鑼,一錘定聲 | 比喻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 | 李文亢《婚事》:“千錘打鑼,一錘定聲,最后還是中祥開了腔。” |
搖擺不定 | 指心意猶豫不決,來回變化。 | 周恩來《現時政治斗爭中之我們》:“小資產階級也常搖擺不定,只有無產階級是最不妥協的革命階級。” |
黑眼定心 | 指看到某些事情后心里生氣。 | 韓起祥《劉巧團圓》:“我老漢一輩子就懂得大吃大喝,自在逍遙,無憂無慮,有些鄉親見了,雖然黑眼定心,我也不管他。” |
凝神定氣 | 聚精會神,專心致志。 | 清·黃宗羲《柳敬亭傳》:“敬亭退而凝神定氣,簡練揣摩,期月而詣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