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得過且過 | 得:能夠;且:姑且。只要勉強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沒有長遠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負責任。 | 元 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四出:“孩兒,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過且過,出去做甚的?” |
因循茍且 | 因循:沿襲;茍且:敷衍;馬虎。沿襲舊的一套;敷衍了事;不求革新。形容只圖維持現狀;得過且過。 | 宋 呂祖謙《答潘叔度》:“以此等語言自恕,則因循茍且,無一事可為矣!” |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與公子攜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茍且因循 | 茍且:只圖目前,得過且過;因循:拖沓,疲沓。沿襲舊的,敷衍應付,得過且過,不求進取。 | 宋·王安石《讓仁宗皇帝言事書》:“臣愿陛下鑒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懲晉武茍且因循之禍,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
載歌且舞 | 見“載歌載舞”。 | 《樂府詩集·北齊南郊樂歌·昭夏樂》:“飾牲舉獸,載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靈府。” |
有恥且格 | 謂人有知恥之心,則能自我檢點而歸于正道。 | 先秦·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死且不朽 | 猶言至死不忘。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三年》:“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
且聽下回分解 | 分解:敘述。宋元以來章回小說結束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畢竟史進與三個頭領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
得縮頭時且縮頭 | 指在必要時采取低姿態(tài) | 宋·釋惟白《續(xù)傳燈錄》第八卷:“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入市烏龜。’曰:‘意旨如何?’師曰:‘得縮頭時且縮頭。’” |
逢人且說三分話 |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與公子攜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
窮且益堅 | 窮:窮困;益:更加。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 | 《后漢書 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
茍且偷安 | 不求上進;不顧將來;只貪圖眼前的安寧。茍且:得過且過;偷安:貪圖安逸。 | 宋 蘇軾《策略三》:“天下獨患柔弱而不振,怠惰而不肅,茍且偷安而不知長久之計。” |
且住為佳 | 且:暫且;佳:好。還是暫且住在這里好。多用以勸留客人住下。 | 唐·顏真卿《寒食帖》:“寒食只數日間,得且住為佳耳。” |
得饒人處且饒人 | 指做事不要做絕,須留有余地。 | 《唾玉集·常談出處》:“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
且戰(zhàn)且走 | 且:指兩件事同時并進;走:逃跑。一邊作戰(zhàn),一邊逃跑。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9回:“如來日魏兵到,銳氣正盛,不可便迎,且戰(zhàn)且走。” |
茍且偷生 | 不求長遠利益;只圖眼前生存。茍且:得過且過;偷生:貪圖生存。 | 宋 王令《與杜子長書》:“令貧無資,身術從禮,有責不敢易。受寒餓死,俱辱先人后,以故茍且偷生。” |
茍且之心 | 茍且:得過且過。指得過且過、只顧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當事情的念頭。一般多指男女關系。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回:“若論狄希陳的心里,見了小珍珠這個風流俊俏的模樣……卻實在安著一點茍且之心。” |
且戰(zhàn)且退 | 一邊作戰(zhàn),一邊退卻。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98回:“北軍奮勇,四門殺出,我軍且戰(zhàn)且退,誘北軍四散離城。” |
偷安茍且 | 茍且:得過且過;偷安:貪圖安逸。只顧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 | 宋·蘇軾《乞蠲減星子縣稅錢第二狀》:“其幸存者,亦皆偷安茍且,不為子孫長久慮。” |
且食蛤蜊 | 《南史·王融傳》:“(融)詣王僧佑,因遇沉昭略,未相識。昭略屢顧盼,謂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謂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湯谷,照耀天下,誰云不知,而卿此問?’昭略云:‘不知許事,且食蛤蜊。’”后用以指姑置不問。 | 《南史·王融傳》:“(融)詣王僧佑,因遇沉昭略,未相識。昭略屢顧盼,謂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謂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湯谷,照耀天下,誰云不知,而卿此問?’昭略云:‘不知許事,且食蛤蜊。’” |
茍且行止 | 茍且:不正當的。指不正當的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