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入吾彀中 | 彀:張滿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圍,比喻牢籠,圈套。進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內。比喻就范。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支支吾吾 | 亦作“支支梧梧”。謂說話吞吞吐吐,含混躲閃。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怎么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老:敬愛。尊敬我家里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里的長輩。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從吾所好 | 從:聽從,順從;吾:我。遵從我的愛好行事。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獨善吾身 | 同“獨善其身”。 |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在這高天厚地之中發誓宣明:我只能離群索居,獨善吾身!” |
遲遲吾行 | 遲遲:慢慢地。原指慢慢考慮考慮再走。形容戀戀不舍地離開。 | |
馳志伊吾 | 《后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于伊吾之北矣。”伊吾,今新疆哈密。后因以“馳志伊吾”表示向往在邊塞建功立業。 | 《后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於伊吾之北矣。” |
東支西吾 | 謂說話辦事含糊敷衍。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下第三局時,頻頻以目送情。小道人會意,仍舊東支西吾,讓他過去。” |
吾自有處 | 我自有辦法對付。 | |
先吾著鞭 | 比喻快走一步,占先一步。 |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
三省吾身 | 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來檢查自己。一說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金吾不禁 | 金吾:秦漢時執掌京城衛戍的地方官。本指古時元宵及前后各一日,終夜觀燈,地方官取消夜禁。后也泛指沒有夜禁,通宵出入無阻。 | 唐 韋述《西都雜記》:“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弛村,前后各一日。” |
唯吾獨尊 | 見“唯我獨尊”。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
江左夷吾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管夷吾,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相齊桓公成霸業。后來詩文中多以“江左夷吾”稱許有輔國救民之才的人。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 |
左支右吾 | 《宋史·李邴傳》:“(敵)然后由登萊泛海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處不支則大事去矣。原預講左支右吾之策。”原謂左右抵拒,引申謂多方面窮于應付。 | 《宋史·李邴傳》:“(敵)然后由登萊泛海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處不支則大事去矣。原預講左支右吾之策。” |
吾誰與歸 | 我同誰一起相處。指對志同道合者的尋求。 | 《國語 晉語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
吾膝如鐵 | 比喻剛強不屈。 | 《元史·李齊傳》:“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 |
支吾其詞 | 言辭躲躲閃閃;搪塞應付(支吾:言詞不清)。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8回:“這句話不便向時筱仁說明,只得支吾其詞道。” |
支吾其辭 | 支吾:言辭不清。指言語含糊,搪塞應付,不肯爽快地道出實情。 | 葉圣陶《秋》:“她心里固然不舒服,臉上卻不好意思發作,便支吾其辭說忘了。” |
吾家千里駒 | 千里駒:日行千里的馬。我家的千里馬。夸贊自家優秀的子侄。 | 《晉書 符朗載記》:“堅嘗目之曰:‘吾家千里駒也。’”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幼:愛護。愛護我家里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里的兒女。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以盡吾齒 | 來度過我的一生.。 | |
河漢吾言 | 河漢:銀河,比喻言論虛夸迂闊,不著邊際;斯:這。把這話看作不實的言論,不重視。 | 清·蔣湘南《與田叔子論古文第二書》:“足下上觀千古,博觀而約取之,當不河漢吾言。” |
吾道東矣 | 道:主張。自己的學術主張得人繼承和推廣。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玄傳》:“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