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殊途同歸 | 殊:不同的。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
半途而廢 | 半途:半途上;廢: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yè)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老馬識途 | 識:認得;途:路。老馬能認識走過的道路。比喻年紀大的人;富有經(jīng)驗。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
窮途潦倒 | 潦倒:失意。形容無路可走,十分失意。參看“窮愁潦倒”。 | 傅抱石《<鄭板橋集>前言》:“他的一生,盡管夠得上是盤根錯節(jié),窮途潦倒的一生。” |
異途同歸 | 途:道路;歸:歸宿;目的。不同的道路;走向共同的歸宿。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徑;得到相同的效果;達到相同的目的。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jīng)訓(xùn)》:“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 |
命途多舛 | 舛:不順,不幸。命運充滿不順。指一生坎坷,屢受挫折。 | 唐 王勃《滕王閣餞別序》:“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
識途老馬 | 認識路的老馬。比喻熟悉情況、富有經(jīng)驗的人。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
道聽途說 | 道、途:路。路上聽說來的;又在路上傳播。指隨便傳說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沒有根據(jù)的消息。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道聽而涂(途)說,德之棄也。” |
末路窮途 | 窮途:處境困窘。無路可走。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 《吳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
誤入歧途 | 誤:受惑;歧途:錯誤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2回:“弟子方可日漸精進,不致誤入歧途。” |
途窮日暮 | 猶日暮途窮。 | 清黃遵憲《群公》詩:“途窮日暮更何求,白首同拼一死休。” |
迷途知反 |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 《南史 陳伯之傳》:“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 |
同歸殊途 | 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
長途跋涉 | 跋涉:翻山越嶺、趟水過河。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66回:“妾身身犯國法,理所當然,怎敢勞賢姐長途跋涉?決難從命。” |
窮途末路 | 窮途:絕路。末路:路盡頭。形容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如今是窮途末路,舉目無依。” |
鷹犬塞途 | 鷹犬: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獵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壞人的爪牙塞滿道路。 | 魯迅《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這是后來和現(xiàn)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干兒當?shù)溃褐屹t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么?” |
窮途落魄 | 落魄:失意的樣子。比喻無路可走,潦倒失意。 | 清·陳熙晉《臨海集序》:“臨海窮途落魄,幕府草檄,非必出于本心。” |
循途守轍 | 見“循涂守轍”。 | 明·歸有光《與周子和大參》:“今當路一似循途守轍,殊不可解。” |
道盡途窮 | 道、途:路。走到路的盡頭。形容無路可走,面臨末日。 | 《新五代史 李繼岌傳》:“繼岌徘徊泣下,謂李環(huán)曰:‘吾道盡途窮,子當殺我。’” |
改途易轍 |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 清 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
幡然改途 |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徹底;途:途徑。指迅速地完全改變原來的道路。 | 《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
改轍易途 |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 | 宋 楊夔《復(fù)宮闕后上執(zhí)政書》:“前車已覆,后車豈可躡而行之,固當改轍易途,以取其不傾不蹶。” |
急不擇途 | 猶慌不擇路。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張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擇途;及明,困殆已極。” |
窮途之哭 | 因車無路可行而悲傷,后指處于困境所發(fā)的絕望的哀傷。 | 《晉書 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返。” |
出處殊途 | 見“出處殊涂”。 |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八:“出處殊途,俯仰異容。瞻嘆古烈,思邁高蹤。” |
仆仆道途 | 奔走于道路。形容途中勞頓。 | 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策略》:“如客店必照例造報月一陳核,則仆仆道途,不勝其苦矣。” |
日莫途遠 | 見“日暮途遠”。 | |
誤入迷途 | 指受人迷惑而走上迷途。 | |
迷途知返 |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來。比喻犯了錯誤后;知道改正。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袁術(shù)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
中途而廢 | 走到半路就放棄了前進。比喻事情還沒做完就停止了。 | 《北史·景穆十二壬傳》:“愿聞朝廷,特開運略,少復(fù)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
假途滅虢 | 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取荊州。” |
荊棘載途 | 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huán)境困難,障礙很多。 |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
日暮途窮 | 日暮:天快黑;途窮:路走到了盡頭。比喻接近滅亡。 | 唐 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 |
前途無量 | 指一個人的前途沒有限量。 | 錢鐘書《圍城》:“鴻漸還低頭不響——‘我只希望方先生前途無量。’” |
前途渺茫 | 不知將來采取什么行動。 | 茅盾《疲倦》:“剩下來還有什么呢?只覺得前途渺茫而已。” |
荊棘塞途 | 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huán)境困難,障礙很多。 | 魯迅《華蓋集 導(dǎo)師》:“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dǎo)師!” |
途途是道 | 指頭頭是道。說話或做事很有條理。 | 聶紺弩《<女權(quán)論辯>題記一》:“女人的幸福是看他的丈夫怎樣,應(yīng)該先努力安排一個家等等,這樣或者那樣,說得途途是道。” |
前途未卜 | 將來的光景如何難以預(yù)測。 | |
日暮途遠 |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盡頭。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 | 《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日暮途遠,人間何世。” |
視為畏途 | 畏途:危險可怕的道路。指把某種事物看得很可怕;像極難行走的路。 | 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夫畏涂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 |
荊棘滿途 | 荊棘遍地。喻世道艱難。 | 元·任昱《上小樓·隱居》:“荊棘滿途,蓬萊閑住,諸葛茅廬。” |
進退無途 | 同“進退無路”。 | 《魏書·酈范傳》:“腹背受敵,進退無途,雖有韓白,恐無全理。” |
途遙日暮 | 猶日暮途窮。比喻到了走投無路的或衰亡的境地。 | 語出《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
彷徨歧途 | 猶猶豫豫怕走上岔道。 | |
計窮途拙 | 謂無計可施,無路可走。 | 明·孫梅錫《琴心記·相如倦游》:“相公,休怯。你病人凋梧,貪依衰草,一時計窮途拙,且自藏珍。” |
形勢之途 | 形勢:指人事上強弱之勢,指人際關(guān)系。指官員升遷的道路。 | 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 |
道盡途殫 | 同“道盡涂窮”。 |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私意自試,必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涂窮,則已耳。”《晉書·嵇康傳》作“道盡途殫”。 |
跋涉長途 | 跋涉:登山涉水。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走長路的艱辛。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12回:“救我等于虎口之中,又不憚跋涉長途,送我們至萬國通商文明之地。” |
正道坦途 | 坦:平而寬廣。直而平坦的大道。比喻方向正確,前途光明的道路。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6回:“總之,再不走荊棘,這邊就是茂林修竹;再不踏確犖,這邊便是正道坦途。” |
男女別途 | 別:區(qū)分。男子與女子應(yīng)有所區(qū)別。 | 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xùn)》:“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男女別途,舉選上德。” |
迷途失偶 | 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侶。迷失了道路,丟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獨。 | 南朝·宋·顏延之《庭誥文》:“慌若迷途失偶,黡如深夜撤燭。” |
引入歧途 | 歧途:岔路。帶到錯誤的道路上。 | 王朔《我是你爸爸》:“尤其是你又知道什么是對?沒叫她引入歧途,你替她著什么急?” |
擿埴索途 | 見“擿埴索涂”。 | |
引入迷途 | 帶進虛假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