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經明行修 | 舊指通曉經學,品行端正。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td> |
月明如水 | 月光清澈,如同水一樣。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折:“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樓臺。” |
月明千里 | 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戀人相隔遙遠,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 南朝 宋 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
明若觀火 | 象看火那樣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 《尚書 盤庚上》:“予若觀火。”宋 蔡沈集傳:“我視汝情,明若觀火?!?/td> |
正身明法 | 端正自身,嚴明法紀。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td> |
明知故問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種情況;卻還要故意問別人。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
明爭暗斗 |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進行爭斗;形容內部鉤心斗爭;互相爭斗的情況。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td> |
簡明扼要 | 扼要:抓住要點。簡單明了;抓住要點。 | 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講話、演說、寫文章和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 |
主明臣直 | 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 | 明·張居正《帝鑒圖說》上篇:“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td>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春光明媚 | 明媚:鮮艷可愛;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 元 宋方壺《斗鵪鶉 踏青》套曲:“時遇著春光明媚,人賀豐年,民樂雍熙?!?/td> |
聰明反被聰明誤 | 自以為聰明反而被聰明耽誤或妨害了。 | 宋 蘇軾《東坡續集 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
聰明才智 | 聰明:耳聰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
精明強干 | 精細聰明;善于辦事。也作“精明能干”。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況且隨帶的那些司員,又都是些精明強干、久經審案的能員,那消幾日,早問出許多賊款來。” |
耳聰目明 | 聰:聽覺靈敏。形容聽覺和視覺非常機敏明利。 | 漢 焦贛《易林 臨之需》:“重瞳四乳,耳聰目明,普為仁表,圣作元輔?!?/td> |
聰明伶俐 | 伶俐:靈活。形容小孩子頭腦靈活;記憶力和理解力強。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你是聰明伶俐的人,也須識些輕重?!?/td> |
莫明其妙 | 說不出其中的奧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說不出道理來。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然而看他前兩回來買東西,所說的話,沒有一句不內行……想來想去,總是莫名其妙?!?/td> |
一了千明 | 了:明白。最關鍵的地方明白了,其余的也就可以明白。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萬惑。’” |
明公正氣 | 猶言正式;公開;堂堂正正。 | 曾樸《孽?;ā返?5回:“這會兒,鬼使神差,活該敗露!爽性明公正氣的把簪兒拿出手來?!?/td> |
聰明正直 | 頭腦聰明,行為正直無私。形容詞人的品質優秀。 | 《左傳 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
明日黃花 | 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后逐漸萎謝的菊花。后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 宋 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td> |
明德惟馨 |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發的香氣。真正能夠發出香氣的是美德。 | 《尚書 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td> |
偶燭施明 | 偶:雙;施:施行。兩支蠟燭大放光明。比喻兩種事物相得益彰。 | 漢 王符《潛夫論》:“堯舜之德,譬猶偶燭施明于幽室也,前燭照之,后燭益明,非前燭昧,后燭彰也,乃二燭相因而成大光。” |
不明真相 | 明:了解清楚;真相:本來面目。不明白事情的本來面目。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td> |
精明能干 | 機靈聰明,辦事能力強。 | 《新唐書 蘇弁傳》:“弁通學術,吏事精明,承延齡后,平賦緩役,略煩苛,人賴其寬?!?/td> |
旗幟鮮明 | 旗:軍隊用的旗幟。原指軍旗鮮艷;后指對某些問題態度明朗。 | 清 錢采《說岳全傳》:“兀術好生疑惑,忙出營前觀看,果然依舊旗幟鮮明,刀槍密布,不知何故。” |
柳暗花明 | 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美麗景象。也比喻又是一番情景或進入一種新的境界。 |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td> |
來去分明 | 形容手續清楚或為人在財物方面不含糊。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那時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潔,來去分明?!?/td> |
深明大義 | 謂識大體,顧大局。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只是要娶到家來作個媳婦,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明教不變 | 教令明確,讓老百姓有所適從,便不會發生變亂。 | 《商君書·賞刑》:“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于民務,國無異俗。” |
來路不明 | 來歷未驗明。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5回:“如今爹也沒了,大娘他養出個墓生兒來,莫不也是來路不明?” |
光明磊落 | 磊落:錯落分明;引申指人灑脫不拘;直率開朗。指心地光明正大;胸懷坦白。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74卷:“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td> |
光明正大 | 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無私。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
正大光明 | 公正無私、胸懷坦白的樣子。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卷三十八 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 |
外寬內明 | 謂外表寬宏而內心明察。 | 東漢·班固《漢書·黃霸傳》:“霸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 |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td> |
暗箭明槍 | 比喻各種公開的攻擊和暗地里的中傷。 | 《群英類選 清腔類 玉交枝》:“忽心癡撞入他迷魂陣圖里,暗箭明槍難躲避?!?/td> |
明辨是非 |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某竊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茍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td> |
詞約指明 | 言詞簡潔,旨意明確。 |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td> |
開宗明義 | 開:闡述;宗:主旨;明:說明;義:意思。本為《孝經》第一章篇名;它說明全書的主旨;后用來表示說話寫文章一開頭就說明主要意思。 | 《孝經 開宗明義章》宋 邢昺題解:“開,張也;宗,本也;明,顯也;義,理也。言此章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章也?!?/td> |
自知之明 | 自己了解自己這樣的明智。指對自己的(優)缺點了解得透徹。明:明智。 |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td> |
淡泊明志 | 淡泊:生活儉樸;不追求名利;過寧靜儉樸的生活以此表示自己的志趣。 | 三國 蜀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td> |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為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來歷不明 | 來歷:由來。人或事物的來歷與經過不清楚。 | 宋 周密《癸辛雜識 前集 鄭仙姑》:“適新建縣有闕氏者,雇一婢,來歷不明。” |
春和景明 | 春光和煦,風景鮮明艷麗。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白蠟明經 | 白蠟:比喻光禿空白。明經: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屢試不中。 | 唐 張鷟《朝野僉載》:“張鷟號青錢學士,以其萬選萬中。時有明經董萬九上不第,號白蠟明經,與鷟為對?!?/td> |
棄暗投明 | 棄:背棄;暗:黑暗;明:光明。拋棄反動的一面;投向光明的一面。形容斷絕舊的一切;投向新的、有光明的前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 |
明火執仗 | 明:用為動詞;點明;執:拿著;仗:兵器。點著火把;拿著兵器。形容公開劫掠;也指毫無隱蔽地干壞事。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執仗 ,無非赤手求財?!?/td> |
明鑒萬里 | 明:眼睛亮;鑒:洞察。對外面或遠方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形容人料事準確,識見高明。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9回:“譚道臺昨夜籌畫,果然明鑒萬里?!?/td> |
明眸善睞 | 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靈活。 | 三國 魏 曹植《洛神賦》:“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
二分明月 | 古人認為天下明月共三分,揚州獨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揚州繁華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當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 唐 徐凝《憶揚州》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td> |
明目張膽 | 張膽:放大膽量。原來形容有膽有識;敢作敢為?,F在形容干壞事毫無顧忌;公開放肆。 | 《晉書 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
窗明幾凈 | 幾:小桌。窗戶和小桌子擦得明亮干凈。形容收拾得非常整潔、明亮、干凈。也作“明窗凈幾”;“凈幾明窗”。 | 宋 洪邁《夷堅志》:“高堂素壁,無舒卷之勞;明窗凈幾,有坐臥之安。” |
明察秋毫 | 明:明晰;察:看;觀察;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事物、現象。目光犀利;能敏銳地看清極細小微末的東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td> |
不明不白 |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李生)常與這些輕薄少年,成群結隊,馳馬試劍,黑夜里往來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td> |
明月入抱 | 抱:懷抱。比喻美好的情景進入心懷,心胸開闊明朗。 | 清·繆荃孫《<宋元詞四十家>序》:“吾友王子佑遐,明月入抱,蕙風在襟。” |
明婚正配 | 指經過正式手續的婚姻,現指符合婚姻法規定的合法婚姻。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你小姐元是我崔文遠明婚正配許與侄兒崔通的?!?/td> |
冰雪聰明 | 比喻人聰明非凡。 | 唐 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坐知七曜歷,手畫三軍勢。冰雪凈聰明,雷霆走精銳?!?/td> |
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八回:“燕青牽了那匹千里龍駒,徑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見,分外眼明?!?/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