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毀于一旦 | 一旦:一天。指得來不易的東西;一下子就毀掉了。多指長期勞動的成果或來之不易的東西一下子被毀滅掉。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鑠金:熔化金屬;積毀:積累的毀謗;銷骨:熔化骨頭。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紛紛而來的毀謗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輿論力量的強大。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黃鐘毀棄 | 毀:毀壞;棄:拋棄;黃鐘:古樂器;音調最為洪亮。黃鐘被毀壞被拋棄。比喻賢才得不到重用。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 黃鐘被砸爛并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于高位。 | 戰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黃鐘毀棄,瓦缶雷鳴 | 黃鐘:大鐘;瓦缶:瓦鍋。黃鐘被砸爛拋置一邊,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人卻身居高位。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鼠輩鴟張其若是哉!黃鐘毀棄,瓦缶雷鳴。蠢茲幺幺,毒害乃爾。” |
朝成暮毀 | 形容翻新之速。 | 《宋書 少帝記》:“穿池筑觀,朝成暮毀,征發工匠,疲極兆民。” |
哀毀骨立 | 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頭架子。指因喪親極度悲哀;瘦得只剩下骨架。形容守孝期間悲痛盡禮。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
黃鍾毀棄 | 比喻賢才不用。 | |
毀方投圓 | 比喻拋棄立身行事準則,曲意投合別人。 | 晉·葛洪《抱樸子·漢過》:“毀方投圓,面從響應者,謂之‘絕倫之秀’。” |
龜玉毀櫝 | 龜甲和寶玉在匣中被毀壞。比喻輔佐之臣失職而使國運毀敗。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虎兕出於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
毀形滅性 | 損壞形體,消滅本性。 | 元·楊景賢《西游記》第九折:“通天大圣,你本是毀形滅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 |
巢毀卵破 | 鳥巢毀了,卵也一定會打碎。比喻大人遭難而牽連到子女。 | 《后漢書·孔融傳》:“安有巢而卵不破乎?” |
柴毀骨立 | 形容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 | 《北史·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
破璧毀珪 | 璧、珪:均為玉。把玉破壞掉。比喻破壞美好的東西。 | 北魏·溫鵬舉《寒陵山寺碑》:“銅馬競馳,金虎亂噬,九嬰暴起,十日并出,破璧毀珪,人物既盡。” |
毀宗夷族 | 把同宗簇的人都殺死。 | 晉 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方臣所荷未足為泰,豈臣蒙垢含吝所宜忝,竊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 |
朝成夕毀 | 形容翻新之速。 | 宋 蘇軾《御試制科策》;“后宮之費不下一敵國,金玉錦繡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毀,務以相新。” |
裂冠毀冕,拔本塞源 |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本:樹根。原比喻諸侯背棄禮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領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國君,奪取王位的代稱。 |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無毀無譽 | 既無毀謗,也無稱譽。形容很平常。 | 《莊子·山木》:“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 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注意會造成大亂子。 | 《韓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 |
面諛背毀 | 見“面譽背毀”。 | 宋·陳文蔚《雙溪書院揭示》:“惟自近世以來,朋友道弊,群居之時,笑侮戲謔,面諛背毀,善不相告,失不相正。” |
毀方瓦合 | 毀去棱角,與瓦礫相合。比喻屈己從眾,君子為道不遠離于人。后指毀棄自己的原則,迎合世俗。 | 語出《禮記·儒行》:“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人小合也。” |
以譽為賞,以毀為罰 | 譽:贊揚;毀:批評。指受人贊揚的官員應嘉獎,受人批評的官員應懲罰。 | 春秋·齊·管仲《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 |
求全之毀 | 毀:毀謗。一心想保全聲譽,反而受到了毀謗。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
不毀之制 | 毀:毀壞;制:制度。不可破壞的制度。指經久不變的制度。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紀》:“而未著不毀之制,懼論報德之義,萬世或闕焉。” |
毀風敗俗 | 敗壞良好的風俗。同“傷風敗俗”。 | 《晉書 劉毅傳》:“毀風敗俗,無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
殺馬毀車 | 《后漢書 周燮傳》:“捍馮良呴年三十,為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后以“殺馬毀車”喻棄官歸隱。 | 《后漢書·周燮傳》:“[馮良]年三十,為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 |
毀車殺馬 | 廢棄車馬。喻歸隱意志堅決。 | 宋·陸游《謝曾侍郎啟》:“毀車殺馬,逝從此以徑歸;賣劍買牛,分余生之永已。”宋·陸九淵《與陳倅書》:“元晦雖有毀車殺馬之說,然勢恐不容不一出也。” |
毀譽參半 | 說壞話的和說好話的各占一半。表示對人的評價沒有一致的意見。 | 梁啟超《管子傳·自序》:“管子亦毀譽參半。” |
積毀銷骨 | 積毀:不止一次的毀謗;銷:熔化。一次又一次的毀謗;積累下來足以致人于毀滅之地。比喻毀謗中傷的可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眾毀所歸 | 毀:毀謗。眾人的毀謗歸在一起。形容被大家所不齒。 | 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污辱之處,惲親行之。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 |
面譽背毀 | 謂當面稱贊,背后誹謗。 | 隋·王通《中說·關郎》:“親朋有非義者,必正之曰:‘面譽背毀,吾不忍也。’群居縱言,未嘗及人之短。” |
毀家紓難 | 毀:毀壞;紓:緩和;解除。指捐獻家產以幫助國家減輕危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三十年》:“斗穀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
哀毀瘠立 | 形容因居親喪悲損其身,瘦瘠如骨骸支立。 | 唐 張鷟《朝野僉載 補輯》:“(崔渾)丁母艱,勺飲不入口,哀毀瘠立。” |
毀不滅性 | 儒家喪制。謂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 | 《孝經·喪親》:“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 |
柴毀滅性 | 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參見“哀毀骨立”、“柴毀骨立” | 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 |
覆巢毀卵 | 覆:翻倒。巢:鳥窩。毀:破壞。卵:蛋。翻倒了鳥窩,打破了鳥蛋。比喻整體毀滅了,各部分都不復存在。亦作“覆巢破卵”、“覆巢傾卵”、“覆巢無完卵”。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應同》:“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 |
避毀就譽 | 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 | 《墨子 耕柱》:“且翟(墨翟)聞之:‘為義非避毀就譽。’支之茍道,受枉何傷?” |
毀冠裂裳 | 毀壞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徹底決裂的意思。 | 《后漢書 周燮傳》:[馮良]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冠裂裳,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 |
自毀長城 | 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壞自己的事業。 | 熊召政《張居正》第四卷第16回:“這豈不是自毀長城,做下令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么!” |
毀家紓國 | 見“毀家紓難”。 | 清·錢謙益《清文華殿中書房辦事大理寺副汪鑣授儒林郎》:“夫毀家紓國,大臣之有事;急病讓夷,君子之所貴。” |
玉毀櫝中 | 比喻因主管人員失職而造成重大損失。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虎兕出于柙,玉毀櫝中,是誰之過與?” |
積毀銷金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毀銷骨”。 | 《文選 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直生取疑于盜金,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呂向注:“言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 |
毀鐘為鐸 | 將鐘改鑄為鈴。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愚蠢行為。 | 《淮南子·說林訓》:“心所說,毀舟為杕;心所欲,毀鐘為鐸。” |
毀瓦畫墁 | 打碎屋瓦,涂滅已畫好的田地界線。比喻一種無益不害的行為。 | 《孟子 滕文公下》:“[孟子]曰:‘有人于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趙岐注:“孟子言人但破碎瓦,畫地則復墁滅之,此無用之為也,然而其意反欲求食,則子食乎?” |
裂冠毀冕 | 裂:裁,扯;冠:帽子;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比喻背棄王室或矢志不仕。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眾毀銷骨 | 指眾多的毀謗,可以銷熔人的骨骼。比喻讒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 宋 李綱《宮詞謝表》:“眾毀銷骨,雖貽投抒之嗟;太陽中天,必冀容光之照。” |
毀廉蔑恥 | 蔑:無。不顧廉恥。 | 明·方孝孺《官政》:“而令不信于下,知不為眾之所與也,則益不自重,而為毀廉蔑恥之行。” |
鑠金毀骨 | 比喻毀謗太多,使人無以自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積毀消骨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毀銷骨”。 | 漢 劉向《新序 雜事三》:“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計逐墨翟,以孔墨之辯而不能自免,何則?眾口鑠金,積毀消骨。” |
銷毀骨立 | 銷:久病枯瘦。形容身體枯瘦如柴。 | 《梁書·武帝紀》:“高祖形容本壯,及還京都,銷毀骨立。” |
以毀為罰 | 根據人們的非毀給以懲罰。參見“以譽為賞”。 | 《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尹知章注:“以毀譽為賞罰,則官自然失理。” |
摧毀廓清 | 摧毀:徹底破壞;廓清:肅清。攻破敵陣,并加以掃蕩。比喻徹底破處,肅清積弊或陳言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洋八股和洋教條在全國許多人中間的影響,也就不能進行有力的斗爭,也就達不到加以摧毀廓清的目的。” |
毀不危身 | 見“毀不滅性”。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喪不慮居,毀不危身。” |
毀譽不一 | 毀譽:詆毀和稱贊;不一:不一樣,不一致。有人說好,有人說壞,說法不一。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7回:“外臣毀譽不一,俱著各自據實奏聞。” |
毀舟為杕 | 杕,通“舵”。將船改成舵。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不當行為。 | 《淮南子 說林訓》:“心所說,毀舟為杕;心所欲,毀鐘為鐸。” |
不屑毀譽 | 不屑:不值得,表示輕視態度;毀譽:毀謗和贊譽。指不值得理睬別人的毀謗或贊譽。 | 《后漢書 馬廖傳》:“盡心納忠,不屑毀譽。 |
沖堅毀銳 | 沖破敵人堅固的營壘,摧毀敵人精銳的部隊。形容軍隊銳不可當。也形容攻克難關。 | 《孫臏兵法 威王問》:“錐行者,所以沖堅毀銳也。 |
痛毀極詆 | 痛:盡情;詆:毀謗,誣蔑。指盡力揭發暴露或極力毀謗辱罵 | 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