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天昏地暗 | 天色昏黃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霧遮蔽日月或風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 | 唐 韓愈《龍移》:“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
明爭暗斗 |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進行爭斗;形容內部鉤心斗爭;互相爭斗的情況。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 |
暗香疏影 | 暗香:淡淡的香氣;疏影:稀疏的影子。梅花的香味和姿態。指稱梅花。 | 宋 辛棄疾《和傅巖叟梅花》:“月淡黃昏欲雪時,小窗猶欠歲寒枝。暗香疏影無人處,唯有西湖處士知。” |
暗藏殺機 | 隱藏殺人的念頭。比喻潛在危險。 | |
暗度陳倉 | 度:通“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 元 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
柳暗花明 | 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美麗景象。也比喻又是一番情景或進入一種新的境界。 |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暗箭難防 | 暗箭:從隱蔽的地方放出來的箭;防:防備。從隱蔽的地方放出來的箭很難防備。 | 《古今雜劇 劉千病打獨角牛》第二折:“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我暗算他,搬將過來,則一拳打倒那廝,救你父親。” |
暗箭明槍 | 比喻各種公開的攻擊和暗地里的中傷。 | 《群英類選 清腔類 玉交枝》:“忽心癡撞入他迷魂陣圖里,暗箭明槍難躲避。” |
暗淡無光 | 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 歐陽山《苦斗》:“太陽過了,整個天空又顯得暗淡無光,北風在頭項上呼呼地嚎叫著。” |
慮事多暗 | 考慮事情不明。 | |
暗無天日 | 暗:黑暗;天日:天和太陽;比喻光明。黑暗得看不到一點光明。形容社會極端黑暗;無理可言;無法可依。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老龍舡戶》:“剖腹沉石,慘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絕不少關痛癢,豈特粵東之暗無天日哉!” |
棄暗投明 | 棄:背棄;暗:黑暗;明:光明。拋棄反動的一面;投向光明的一面。形容斷絕舊的一切;投向新的、有光明的前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 |
暗渡陳倉 | 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寶雞市東;為關中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亦比喻軍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動。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 《群音類選 <桃園記 獨行千里>》:“就是韓信暗渡陳倉道,有賊兵來犯著,殺得他怎生逃。” |
暗箭傷人 | 暗中射箭殺傷別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3回:“但是殺下馬的,各自抬回本陣,不許暗箭傷人,亦不許搶擄尸首。” |
暗送秋波 |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的眼睛。原指美女暗中以眉目傳情;后形容暗中以眉目傳情;也泛指暗中示意;暗通信息;獻眉討好。 | 宋 蘇軾《百步洪》詩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明 馮夢龍《掛枝兒 私窺》:“眉兒來,眼兒去,暗送秋波。” |
不欺暗室 | 欺:欺騙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見的地方。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 《漢魏南北朝墓志銘集釋 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
暗中傾軋 | 背地里互相排斥打擊。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1回:“表面上賣個虛名,粉飾大局,其實暗中傾軋,入主出奴。” |
暗察明訪 | 察:細看,詳審;訪:尋訪。指用各種方法調查了解情況。 | 《金史 世宗紀中》:“此輩暗察明訪,皆著政聲。” |
暗中摸索 | 摸索:探索、尋求。①本指在黑暗中尋求。②指寫作時只是憑空虛構。③比喻無人指教;完全靠自己探求門徑、鉆研事理。 | 唐 劉餗《隋唐嘉話》中卷:“許敬宗性輕傲,見人多忘之。或謂其不聰。曰:‘卿自難記,若遇何(何遜)、劉(劉孝綽)、沈(沈約)、謝(謝眺),暗中摸索著,亦可識之。’” |
背暗投明 | 背:背棄;投:投奔。指背離黑暗,投向光明。比喻背離昏主,投向明君。 | 元 尚仲賢《單鞭奪槊》楔子:“賢臣擇明主而仕,背暗投明,古之常理也。” |
暗弱無斷 | 愚昧軟弱,沒有決斷。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卷九十一 晉元帝太興三年》:“(司馬保)好讀書而暗弱無斷,故及于難”。 |
不明不暗 | 明:明亮;暗:昏暗。事實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么明顯,也不怎么秘密。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負屈銜冤。” |
暗室不欺 |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 《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 隋王榮暨妻劉氏墓志》:“暗室不欺,托生安養。” |
明珠投暗 | 見“明珠暗投”。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明珠投暗大屈才能;入室操戈自相魚肉。” |
暗約偷期 | 約:約定;期:約會。暗中私自相互約定。指男女私定終身。 | 元 無名氏《符金錠》第一折:“又不是月下星前,暗約偷期。” |
盜名暗世 | 盜:竊取;名:名譽、名稱;暗:黑暗。在黑暗時代竊取好的名譽。指奸佞之人在亂世乘機騙取聲譽。 | 《荀子·不茍》:“是奸人將以盜名暗世者也。” |
明人不作暗事 |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9回:“這伙計既到上海之后,心想不要把他冒冒失失的一告,他其中怕別有因由。而且明人不作暗事。” |
暗室私心 | 指在暗中做見不得人的虧心事。同“暗室虧心”。 | 明 陸采《明珠記 卻婚》:“丈夫然諾重如山,暗室私心鬼神見。” |
花明柳暗 | 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 | 唐 李商隱《夕陽樓》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
暗綠稀紅 | 猶言綠肥紅瘦。形容葉盛花稀的暮春景象。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歸田》:“況當殘春初夏之時,正值暗綠稀紅之候,頓起愁緒,怎生消悶懷?” |
偏信則暗 | 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糊涂。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暗礁險灘 | 暗礁:隱沒在水中的巖石;險灘:水流湍急的地方。比喻隱藏的禍患和危險。 | |
霧暗云深 | 迷蒙渺遠。喻相距之遙遠。 | 宋·馮取洽《摸魚兒·玉林君為遺蛻山中桃花賦》詞:“玄都觀里應遺恨,一抹斷煙殘縷。愁望處。想霧暗云深,忘卻來時路。” |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本義是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 元 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
柳暗花遮 | 形容深夜花柳形影朦朧的景色。 | 元 吳昌齡《端正好 美妓》套曲:“漏永更長燭影香,柳暗花遮曙色分。” |
暗里使勁 | 指人暗中用力干什么事。 | |
紅絲暗系 | 系:打結。比喻姻緣牽合。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還不曾紅絲暗系,先弄得白刃相加。” |
暗室屋漏 | 暗室:指沒有光亮或隱秘的地方;屋漏:古代室內擺放小帳的地方。指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隱私之處。 | 宋 張世南《游宦紀聞》第四卷:“雖虧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是亦小道之可觀者。” |
明槍暗箭 | 比喻種種公開和隱蔽的攻擊、傷害。 | 元 無名氏《獨角牛》:“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
潛移暗化 | 見“潛移默化”。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
暗斗明爭 | 暗里明里都在進行斗爭。常形容盡力爭權奪利。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七章:“南方的桂滇黔等小軍閥,暗斗明爭,弄得全中國民不聊生!中國政治真糟啦!” |
暗箭中人 | 暗:暗中;箭:放箭;中:中傷。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中用陰險的手段攻擊或陷害別人。 | 宋 劉炎《邇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備也。” |
明升暗降 | 指表面上升官,而實際上被削去權力。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6回:“就是再添一千個都老爺,也抵不上兩個監督、一個織造的好:這叫做‘明升暗降’。” |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去暗投明 | 脫離黑暗勢力,走向光明的道路。 |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今愚弟來歸,實是去暗投明,脫鬼成人之幸。” |
明查暗訪 | 明里調查,暗中訪問。指多方面調查了解情況。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8回:“差你往齊東村明查暗訪,這十三條命案是否服毒?” |
若明若暗 | 好像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對情況的了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對于中國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
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 |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于防備。同“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 明·周楫《西湖二集·覺阇黎一念錯投胎》:“‘定要廢了他,教他這太子做不成……’這是:明槍容易躲,暗劍最難防。” |
暗昧之事 | 暗昧:昏暗。指見不得人的丑事。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2回:“龐吉你乃堂堂國戚,如何行此小人暗昧之事?” |
明搶暗偷 | 公開搶劫,暗中偷盜。 | 碧野《大巴山人》:“最使她痛恨的是,有些壞人濫伐森林,把木材明搶暗偷運出山去販賣。” |
疑心生暗鬼 | 指因為多疑而產生各種幻覺和錯誤判斷。 | 宋 呂本中《師友雜志》:“嘗聞人說鬼怪者,以為必無此理,以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議論。” |
明珠暗投 |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
明察暗訪 | 察:調查研究;訪:查詢。公開察看了解;暗中調查訪問。指用不同方式;從不同方面進行調查了解。 | 清 林則徐《覆奉訪察碎石工程情形折》:“臣仰奉諭旨,明察暗訪,不必丞丞。” |
明人不說暗話 | 明:光明正大。光明正大的人說實在話,不轉彎抹角。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明人不說暗話,雪巖的靠山是王撫臺,如今已不在人世。” |
昏昏暗暗 | 指光線十分微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昏昏暗暗,靈前燈火失光明;慘慘幽幽,壁上紙錢飛散亂。” |
綠暗紅稀 | 形容暮春時綠蔭幽暗、紅花凋謝的景象。 | 唐 韓琮《暮春滻水送別》:“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
弗欺暗室 | 暗室:比喻暗中。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 | 《梁書·簡文帝紀》:“弗欺暗室,豈況三光。” |
暗度金針 | 度:通“渡”,過渡,引申為傳授。金針:傳說有名叫鄭采珠的姑娘,七夕祭織女,織女送她一根金針,從此她刺繡的技能更為精巧;后因以比喻秘訣。暗中將高超的技藝傳授給別人。又借指幕后交易。 | 見唐·馮翊子休《桂苑叢談·史遺》。傳說有名叫鄭采珠的姑娘,七夕祭織女,織女送她一根金針,從此她刺繡的技能更為精巧。 |
暗室逢燈 | 比喻在危難或困惑中,忽然遇人援救或指點引導。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回:“天幸遇著相公,如暗室逢燈,絕渡逢舟,從此讀書作文,俱可望有門徑矣!” |
明來暗往 | 公開或暗地里來往。形容關系密切,往來頻繁。 | 浩然《艷陽天》第120章:“馬小辮跟馬之悅明來暗往,大伙兒嘴上不說,心里都有數目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