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回心轉意 | 回、轉:掉轉、扭轉;心、意:心思。重新考慮;改變原來的想法和態度。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且更耐看如何?” |
著手回春 | 指詩歌格調自然清新。也比喻醫術高明。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來高一功的情況不妙,尚炯回來也許會著手回春。” |
回光反照 | 指日落時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時發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短暫興旺。 | 元 楊暹《劉行首》第三折:“陽臺霧鎖,楚岫云遮,棄死歸生,回光返照。” |
有去無回 | 只有出去的,沒有回來的。 | 柯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
起死回生 |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指將沒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來。 | 《太平廣記 太玄女》引《女仙傳》語:“行三十六術甚效,起死回生,救人無數。” |
收回成命 | 取消已公布的命令或決定。 | 宋 鄭興裔《辭知廬州表》:“恭望皇帝陛下察臣之誠,鑒臣之拙,收回成命。” |
回光返照 | 日落時由于反射作用而發生的天空中短時間發光的現象。比喻人臨死前忽然一陣短暫的神志清醒或精神興奮。也比喻事物衰亡前出現的短暫的興旺現象。 | 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棄死歸生,回光返照。” |
回山倒海 | 形容力量和氣勢極強大,能壓倒一切。 | 北齊 魏收《魏書 高閭傳》:“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 |
春回大地 |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嚴寒已過,溫暖和生機又來到人間。 |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歲杪雨雪連日悶題二首》:“樹頭雪過梅猶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
大地春回 | 見“大地回春”。 |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十六章:“樓三室的對聯,引用了古人的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頭。’橫額是:‘大地春回’。” |
腸回氣蕩 | 回:曲折,迂回;蕩:搖蕩。形容好的音樂、文章纏綿悱惻,感人極深的樣子。 | 蘇雪林《玉溪詩謎》:“這一首真是心顫魂飛、腸回氣蕩時做出來的好詩。” |
回頭是岸 | 回頭:回過頭來;指改邪歸正。佛家語;意思是要皈依佛法;就能登上超脫苦海的彼岸。后借來比喻犯錯的人;只要悔改;就有出路。 | 元 無名氏《度翠柳》:“世俗人爭長競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個,有呵穿些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
不堪回首 | 不堪:不忍;回首:回頭;引申為回顧、回憶。不能忍受回顧的痛苦。多指因回憶過去不好或不愉快的事而痛苦;因而不忍心回顧。 | 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山回路轉 | 形容山勢環繞,山路曲折。 |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峰回路轉 | 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里,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
寶山空回 | 寶山:蘊藏、聚積寶物的山。進入寶山卻空著手歸來。比喻置身學府卻一無所獲。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離世間品》:“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 |
回味無窮 | 回味:吃過好的食物以后的余味;指從回憶中體會到的意味;窮:窮盡。比喻事后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也比喻讀過含意深長的文藝作品后;體會到無限的意趣。 | 宋 王禹偁《小畜集 卷六 橄欖》詩:“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
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人死后就不會復活。比喻到手的錢不會再退出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妙手回春 | 妙:絕妙;妙手:指技能高超的人;回春:使春天又重新回來;比喻將接近死亡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能使生命垂危的病人痊愈。 | 唐 司空圖《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
參回斗轉 | 參:參星;斗:北斗星。北斗轉向,參星回轉。指夜深。 | 宋 張孝祥《望江南》詞:“天近月明黃道冷,參回斗轉碧霄空。” |
浪子回頭金不換 | 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歸正后極其可貴。 | 張恨水《八十一夢·第32夢》:“有道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
回旋余地 | 指做事或說話給自己留有足夠進退的空間。 | 曾樸《孽海花》第33回:“無如他被全臺的公憤,逼迫得沒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擲了。” |
回嗔作喜 | 嗔:生氣。由生氣轉為喜歡。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那客人回嗔作喜,收拾了刀杖。” |
得勝頭回 | 頭回:前回。宋、元說書人的術語。在開講前,先說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謂之“得勝頭回”,取其吉利之意。 | 宋·無名氏《錯斬崔寧》:“且先引下一個故事來,權做個得勝頭回。” |
臘盡春回 | 臘:指臘月,即農歷十二月。臘月過去,春天又來了。 | 唐·孫道絢《菩薩蠻·梅》:“闌干六曲天圍碧,松風亭下梅初白。臘盡見春回,寒梢花又開。” |
三回九轉 | ①形容曲折回蕩。②猶三番五次。 | 清·李漁《奈何天·逃禪》:“誦真經三回九轉,敲鐘磬動地驚天。” |
心回意轉 |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改變想法,不再堅持過去的意見。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背地里設下機謀,才得他心回意轉。” |
回腸九轉 | 好象腸子在旋轉。形容內心痛苦焦慮已極。 | 《柳蔭記》:“難壞人這陣無計想,好叫人回腸九轉無主張。” |
回眸一笑 | 眸:眼珠。轉動眼珠,嫣然一笑。常用以形容女子嫵媚的表情。 | 唐·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
轉海回天 | 同“轉日回天”。 | 宋·秦觀《代參寥與鍾山實啟》:“扣角負鼎,無羨昔人;轉海回天,復聞今日。” |
十步九回頭 | 走十步,回頭看九次。形容戀戀不舍。比喻猶豫不定。 | 元·高明《琵琶記·伯喈夫妻分別》:“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馬行十步九回頭。” |
迂回曲折 | 迂回:回旋,環繞。彎彎曲曲,繞來繞去。常比喻事物發展的曲折性。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打破‘圍剿’的過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徑情直遂的。” |
如入寶山空手回 | 寶山:聚藏寶物的山。比喻本來會有很大的收獲,結果一無所獲。 | 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正是當權若不行方便,如入寶山空手回。” |
入寶山而空回 | 寶山:聚藏寶物的山。進入滿藏寶物的山間卻空著手而回來。比喻雖遇到了很好的機會,卻一無所得。 | 《先撥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寶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
流風回雪 | 輕逸飄搖貌。 |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鷂兮若流風之回雪。” |
大地回春 | 指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現一片生機景象。有時亦用比喻形勢好轉。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2回:“陰歷初三立春,當時有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之義。” |
回天倒日 | 猶言旋轉乾坤。 | 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內。” |
回天之力 | 回天:能夠扭轉難以挽回的局勢。原指論證有力;能挽回局勢;現比喻力量巨大;能挽回很難挽回的局勢。 | 《新唐書 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 |
轉日回天 | 見“轉日回天”。 |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
回心向善 | 回心:轉過心意。轉變念頭,轉歸善良。 | 宋·任伯雨《論章惇蔡卞》:“如卞在朝,人人惴恐,不敢回心向善。” |
打道回府 | 指回家。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12章:“將大卸幾塊的槍炮埋在筐下,上面蓋上蓑衣,興高采烈地打道回府。” |
否極泰回 | 見“否2極泰來”。 | 明·沈采《千金記·漏賊》:“想何年甚時,否極泰回,夫榮子貴。” |
回船轉舵 | 行船遇事的回原路。比喻掉轉話頭,緩和僵局。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見他有咈然不悅之意,即忙回船轉舵道:‘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請坐下,再細細商議。’” |
九回腸 | 形容回環往復的憂思。回腸:形容內心焦慮不安。 | 梁簡文帝《應令》:“望邦畿兮千里曠,悲遙夜兮九回腸。”唐 馮延巳《酒泉子(芳草長川)》:“風微煙澹雨蕭然,隔岸馬嘶何處。九回腸,雙臉淚,夕陽天。” |
且聽下回分解 | 分解:敘述。宋元以來章回小說結束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畢竟史進與三個頭領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
回春妙手 | 妙手回春。喻人醫術高明,能使垂危的人恢復健康。 | 粵劇《關漢卿》第三場:“全靠大夫你回春妙手,我已經好了八九成。” |
低回不已 | 低回:徘徊留戀;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戀忘返。形容傷感難忘的心情。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
遷思回慮 | 形容反復思考。 | 漢 司馬相如《封禪文》:“乃遷思回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 |
六道輪回 |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 唐 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圣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
來回來去 | 指動作或說話來回不斷地重復。 | |
愁腸九回 | 指悲愁頻頻在腹中縈繞,難于排遣。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唐·崔櫓《春日長安即事》:“玉樓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腸日九回。” |
回腸蕩氣 | 蕩:動搖。使肝腸回旋;使心氣激蕩。形容文章、樂曲十分婉轉動人;耐人尋味。 | 清 龔自珍《夜坐》:“功高拜將成仙外,才盡回腸蕩氣中。” |
千回萬轉 | 形容經過很多曲折或反復考慮。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8回:“自此,寶釵千回萬轉,想了一個主意。” |
魯戈回日 | 同“魯陽揮戈”。 | 清·丘逢甲《和平里行》:“魯戈回日難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
九回腸斷 | 形容痛苦、憂慮、愁悶已經到了極點。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
生死輪回 | 輪回:流轉。佛教認為眾生各依所做的善惡而在生死世界中循環不已,像車輪回旋不停一樣。 | 明·無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到來日修,每日去頻發愿,過今年捱到來年,擔閣了修行仙道遠,則這生死輪回怎遣!” |
六趣輪回 | 見“六道輪回”。 | 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圣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
片甲不回 | 一個士兵也沒回來。形容全軍覆沒。 | 《三國志平話》中卷:“張飛笑曰:‘吾用一計,使曹公片甲不回。’” |
揮戈回日 | 揮舞兵器,趕回太陽。形容力挽危局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三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