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杜絕言路 | 杜絕:斷絕,阻塞;言路:進言之路。堵塞和斷絕一切進言之路,指不納諫言。 | 《后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 |
防微杜漸 | 防:提防;防止;微:微小;指事物的苗頭;杜:杜絕;堵塞;漸:事物的起始、發展。在錯誤、壞事、不良風氣等剛剛露苗頭時就加以制止;不使其發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 |
剪發杜門 | 剪發:剪掉頭發,指削發為僧。杜門:閉門。剪發為僧,閉門不出。 | 明·張溥《五人墓碑記》:“由是以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
杜口木舌 | 杜口:閉口不言;木舌:結舌。閉著嘴說不出話來。比喻緘口不言,形容不敢說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黃瓊傳》:“忠臣懼死而杜口,萬夫怖禍而木舌。” |
杜弊清源 | 杜絕弊端,廓清來源。 | 清·林則徐《燒毀匪船以斷英船接濟折》:“臣等仍多派妥干員弁,于各口加倍嚴查,終期杜弊清源。” |
杜鵑啼血 | 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 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
杜口吞聲 | 形容一句話也不說。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宦者傳 黃節》:“群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
杜絕人事 | 杜絕:斷絕;人事:人與人的交往。即斷絕與別人的一切交往。 | 《舊五代史·晉書·史圭傳》:“圭出為貝州刺史,未幾罷免,退歸常山。由是閉門杜絕人事,雖親戚故人造者不見其面。” |
杜門謝客 | 閉門謝絕賓客。指不與外界來往。 | 宋 蘇軾《東園》詩:“杜門謝客恐生謗,且作人間鵬鷃游。” |
結舌杜口 |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子,動彈不得。杜:堵塞。保持緘默,閉口不言。形容因恐懼而不敢說話。 | 東漢·班固《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 |
杜漸防萌 | 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萌:萌芽。在事故或災害尚未發生時就預防。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
杜門卻掃 | 杜:關上。關上大門,不再打掃庭院路徑。指閉門謝客,清靜自適 | 《魏書 逸士傳 李謐》:“杜門卻掃,棄產營書。” |
杜門絕跡 | 指隱居不出。 | 《后漢書·黨錮傳·劉佑》:“(劉佑)后得赦出……詔拜中散大夫,遂杜門絕跡。” |
杜絕后患 | 杜絕:堵塞、斷絕;患:禍害、禍患。指徹底消除以后可能產生的禍患。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四十回:“那安放白玉爐的山峰崩將下來,恰好堵了洞門。霧幙白玉爐仍收回天上,從此白云洞再無人到。此是玉帝杜絕后患之意。” |
杜門自絕 | 杜門:關門不出;絕:斷絕。閉門不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 | 《漢書·張陳王周傳贊》:“及呂后時,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終,王陵庭爭,杜門自絕,亦各其志也。” |
杜門自守 | 關閉大門,安分守已。 | 《漢書·孔光傳》:“光退閭里,杜門自守。” |
房謀杜斷 | 房:唐朝宰相房玄齡;謀:計謀;杜:唐朝杜如晦;斷:決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佳話。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 《舊唐書 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
杜微慎防 | 杜:杜絕,斷絕;慎:謹慎。杜絕細微,謹慎防備萌芽。即消滅禍患難與共于萌芽狀態之中。 | 《明史·胡松傳》:“松言邊兵外也而內之,武庫仗內也而外之,非所以重肘腋,杜微慎防也,執弗許。 |
杖杜弄麞 | 指人借讀別字。 | 《舊唐書·李林甫傳》:“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識杕字,謂吏部侍郎韋陡曰:‘此云杖杜何也?’陡俯首不敢言。又太常少卿姜度誕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麞之慶’” |
杜隙防微 | 杜隙:杜絕疏失。杜絕疏失,防患于未然。 | 明·陳子龍《整飭京營疏》:“擇才望大臣素為都人信服者以統之,彈壓維制,杜隙防微,亦不為無助也。” |
杜門絕客 | 同“杜門謝客”。 | 明·馮夢龍《智囊補·術智·委蛇》:“韓世忠既罷,杜門絕客,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奚童,縱酒西湖以自樂。” |
杜門屏跡 | 見“杜門晦跡”。 | 唐·楊炯《后周宇文公神道碑》:“公杜門屏跡,心不自安,與門生故吏數百人歸于后魏。” |
杜口絕言 | 猶言杜口無言。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阿逾陀國》:“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 |
杜耳惡聞 | 塞住耳朵不愿聽。 |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
杜斷房謀 | 《新唐書·杜如晦傳》:“每議事帝所,玄齡必曰:‘非如晦莫籌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齡策也。蓋如晦長于斷,而玄齡善謀,兩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濟謀,以佐佑帝。”后因以謂多謀善斷曰“杜斷房謀”。 | 《新唐書·杜如晦傳》:“每議事帝所,玄齡必曰:‘非如晦莫籌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齡策也。蓋如晦長於斷,而玄齡善謀,兩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濟謀,以佐佑帝。” |
防微杜釁 | 猶言防微杜漸。 | 明·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十九:“往奉臺翰,憐不肖之愚忠,教以防微杜釁,慎自持愛。” |
杜口結舌 | 猶言杜口吞聲。 | 漢·焦贛《易林·比之咸》:“杜口結舌,心中拂郁,去災患生,莫所告冤。” |
慎防杜漸 | 慎:謹慎;防:提防,防止;杜:杜絕,堵塞;漸:事物的起始、發展。在錯誤或壞事剛萌芽時就加以制止,不讓它發展。 | 《明史·王邦瑞傳》:“朝廷易置將帥,必采之公卿,斷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漸,示臣下不敢專也。” |
杜門晦跡 | 晦:隱匿。關上門,隱匿自己的蹤跡。指隱居起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蹤跡或動態。 | 《周書·宇文神舉傳》:“顯和具陳宣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孝武深納焉。” |
防萌杜漸 | 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萌:萌芽。在事故或災害尚未發生時就預防。 | 《后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
杜漸防微 | 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微:微小。錯誤或壞事剛冒頭就及時制止,不讓它發展。 | 晉 葛洪《抱樸子 明本》:“昔之達人,杜漸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 |
杜郵之戮 | 杜郵:古地名,今陜西咸陽;戮:殺。指忠臣無辜被殺 | 西漢·司馬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
杜門面壁 | 謂閉門修養。 | 宋·蘇軾《答王幼安宣德啟》:“杜門面壁,觀六十年之非。”又《答廖明略》之二:“衰陋之甚,惟有歸田,杜門面壁,更無余事。” |
杜口絕舌 | 杜口:閉口不言;絕舌:不說話。閉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或指十分害怕。 | 漢·焦贛《易林·否之簨》:“杜口絕舌,言為禍母。” |
杜口無言 | 閉住嘴巴,不出一言。 | 《晉書·吉挹傳》:“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言,絕粒而死。” |
杜口裹足 | 杜口:閉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閉著嘴不敢說,停住腳不敢走。比喻有顧慮而不敢接近,遠遠避開。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
召父杜母 | 召:指兩漢召信臣;杜:指東漢杜詩。召信臣與杜詩先后任南陽太守,行善政。稱贊地方官政績顯赫。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杜詩傳》:“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
杜門不出 | 關閉門戶,不外出與人交往接觸。 | 《國語·晉語一》:“讒言益起,狐突杜門不出。” |
杜漸除微 | 同“杜漸防萌”。 | 《宋書·彭城王義康傳》:“杜漸除微,古今所務,況禍機驟發,庸可忽乎。” |
杜默為詩 | 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聞。孤陋寡聞,隨意杜撰之詩。 | |
截轅杜轡 | 猶攔駕。語本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于郊端。” | 語出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于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