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沿波討源 | 沿波:順著水流;討源:探索源頭。循著水流尋找源頭。原比喻作文時由次要的寫到主要的,最后點出主題。后比喻探討事物的本末。 | 晉 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td> |
相沿成習 | 依照相傳下來的一套慢慢地成了習慣。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一章:“在石湖,若干年來相沿成習,所有的紅白喜事,大小壽慶,逢年過節,請客送禮,少不了一條紅荷包鯉?!?/td> |
相沿成俗 | 因襲某種做法傳下來,形成風俗習慣。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3回:“又龍舟競渡之戲,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吳,相沿成俗。” |
無邊無沿 | 見“無邊無際”。 | 徐光耀《平原烈火》:“他們就在這一個連一個的村莊里頭,就在這一塊無邊無沿的平原上,魚兒一樣地游來游去?!?/td> |
沿流討源 | 猶沿波討源。 | 嚴復《原強》:“其勉人治群學者,意則謂天下沿流討源,執因責果之事,惟群事為最難,非不素講之所得與。” |
沿流溯源 | 沿:順著。循著水流尋找源頭。比喻深究事物的本末。 | 《清史稿·駱嘉淦傳》:“然則沿流溯源,約言蔽義,惟望我皇上時時事事常守此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舉不外乎此矣?!?/td> |
沿門持缽 | 原指僧、尼挨門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處乞求施舍。 | 明·高攀龍《講義·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當,我卻無分了,便至沿門持缽,仰息他人。” |
飛沿走壁 | 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墻壁。 | |
沿才授職 | 沿:順著,按照;授:任命。按照人的才能授以相稱的職務。 | |
沿門托缽 |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2回:“你若借了這事向親友各家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托缽搖尾乞憐起來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td> |
沿才受職 | 根據人的才能授以相稱的職務。 | 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修,人紀咸事,然后沿才受職,揆務分司。”。受,一本作“授”。 |
托缽沿門 | 缽:僧尼的食器。比喻挨家乞求施舍。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晝則托缽沿門,夜則棲身檐下,蓋不知幾經日矣。” |
酌古沿今 | 謂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 | 唐·長孫訥言《〈切韻箋注〉序》:“此制酌古沿今,無以加也!” |
沿門讬缽 | 見“沿門持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