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事:侍奉,服侍。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節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丈夫。指忠誠不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自力更生 | 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比喻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事業發展興旺。更生:重新獲得生命。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 |
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 | 事:侍奉,服侍。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節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丈夫。指忠誠不二。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
半夜三更 | 三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半夜子時為三更;即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 | 元 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 宋 朱熹《答陳同甫書》:“但鄙意更欲賢者百丈竿頭進取一步,將來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
熬更守夜 | 指熬夜。 | 《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總理經常熬更守夜,廢寢忘食地工作。” |
更上一層樓 |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績再提高一步。 | 唐 王之渙《登鸛鶴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遭打頭風 | 打頭風:逆風。比喻禍不單行,接連遭受意外打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禍從天降,災向地上。恰似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遭打頭風。” |
更進一竿 | 更:再,又;竿:竹竿。又前進了一步。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黑更半夜 | 指深夜。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有好差使派了別人;這樣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沒良心的忘八羔子!”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要遠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層樓。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遠。 |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解弦更張 |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
烈女不更二夫 | 烈女:剛正有節操的女子。貞烈的婦女不嫁第二個丈夫。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夫人怒欲悔親,依舊要將鶯鶯與鄭恒,焉有此理?道不得個‘烈女不更二夫’。” |
三老五更 | 相傳古代統治者設三老五更,以尊養老人。 | 《禮記·文王世子》:“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樂記》:“食三老五更于大學。” |
萬象更新 | 事物或景象改換了樣子;出現了一番新氣象。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 | 清 曹雪芹《紅樓夢》:“如今正是初春時節,萬物更新,正該鼓舞另立起來才好。” |
更令明號 | 重新申明號令。說明賢明君主應當取信于民。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
日異月更 | 日日不同,月月改變。形容變化快。 |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文字之變,日異月更,不可窮詰。” |
少不更事 | 少:年少。更:經歷。指年紀輕;閱歷不多。形容缺乏經驗或不懂人情世故。 | 《晉書 周顗傳》:“君少年未更事。” |
連更曉夜 | 猶連夜。形容辦事趕緊,毫不拖延。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3回:“中書省得了圣旨,一面連更曉夜,整頓酒肉,差官二員,前去給散。” |
深更半夜 | 深夜。 | 元 李蔚《燕青博魚》第三折:“兄弟,深更半夜,你喚我做什么?” |
強中更有強中手 | 比喻技藝無止境,不能自滿自大。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我想有這桃花女,怎顯我的陰陽,只等問成了親事時,不怕不斷送在我手里。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終被惡人磨。” |
連更星夜 | 見“連更曉夜”。 | 《太平軍打仗好軍機》:“太平軍來打鎮平城,鎮平大爺就著驚;連更星夜就逃走,帶得家小到長壇。” |
改姓更名 |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為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 明 無名氏《鬧銅臺》楔子:“則今日辭別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離水鄉。” |
與民更始 | 跟人民一起又有新的開端。指除舊布新。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
更唱疊和 | 指相互以詩詞酬答。同“更唱迭和②”。 | 明 宋濂《寄和右丞溫迪罕詩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疊和者,為何如耶?” |
更名改姓 | 見“變名易姓”。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詐傳著阿媽將令,著存孝更名改姓,調唆的父親生嗔,要了頭也是干凈。” |
難更仆數 |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
更難仆數 | 見“更仆難數”。 |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
更深夜靜 |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夜已很深,沒有一點聲響。形容夜深處于一片寂靜之中。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益州西睦和尚》:“更深夜靜,共伊相商。” |
更仆難數 |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
更無長物 | 更:再;長物:多余的東西。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除此之外空無所有。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回:“字畫不過三五張,俱是法書名繪,幾上一塊黝黑的大英石,東墻上一張大瑤琴,此外更無長物。” |
三更半夜 | 一夜分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時。指深夜。 | 《宋史 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
寒灰更燃 | 寒灰:冷卻了的灰燼;燃:燒。冷灰重新燒了起來。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也比喻已經停止活動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 《隋書·于仲文傳》:“追草昧之始,錄涓滴之功,則寒灰更燃,枯骨生肉,不勝區區之至,謹冒死以聞。” |
更待干罷 | 意謂怎肯干休。 | |
更深人靜 | 深夜沒有人聲,非常寂靜。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1卷:“更深夜靜,共伊商量。” |
改弦更張 | 換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變更方針、計劃、辦法或態度。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
更闌人靜 |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闌:將盡;人靜:沒有人的吵雜聲,一片寂靜。夜已很深,沒有人聲,一片寂靜。 | 明 陸采《懷香記 謀逾東墻》:“更闌人靜,東墻月上移花影。” |
更若役 | 更換你的差使.。 | |
更長漏永 |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1夜=5更,1更=2小時;漏:古時滴水計時的器皿;永:長。形容夜已很深或很長。 |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三折:“我為你呵挨了些更長漏永,受了些裘寒枕冷。” |
除舊更新 | 清除舊的,建立新的。以新的代替舊的。 | 晉 竺僧朗《報南燕主慕容德》:“彗者除舊更新之象。” |
更待何時 | 更:再,復。指不必再等待,已到了該說該做的時候。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臨濟玄禪師法嗣》:“我將手向伊面前橫兩橫,到這里卻去不得,似這般瞎漢不打更待何時?” |
更長夢短 |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更長:指漫漫長夜;夢短:指睡眠不踏實,極易醒。形容思緒煩亂,很難入眠。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步步嬌〉》:“可憐正凄涼正眠,冷清清把紗窗半掩,更長夢短使人愁悶添。” |
灑心更始 | 猶言改過自新。 | 漢·王符《潛夫論·述赦》:“謀反大逆不道諸犯,不當得赦皆除之,將與士大夫灑心更始。” |
夜靜更深 | 無聲無息的深夜。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現如今是阿誰,忙出去問真實,則見他氣丕丕的斜倚著門兒立。” |
寒灰更然 | 比喻重獲生機。然,同“燃”。 | 《隋書·于仲文傳》:“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錄涓滴之功,則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勝區區之至,謹冒死以聞。” |
連更徹夜 | 見“連更曉夜”。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6卷:“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連更徹夜走歸鄭州去。” |
歷精更始 | 振奮精神,從事革新。 | |
矯國更俗 | 匡正國事,改革敝俗。同“矯國革俗”。 | 《戰國策 齊策六》:“矯國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作“矯國更俗”。司馬貞索隱:“矯正國事,改更弊俗也。” |
更仆難盡 | 同“更仆難數”。 | 梁啟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上篇:“如奈端因蘋實墜地而悟吸力之理;瓦特因沸水蒸騰而悟汽機之理;如此類者,更仆難盡。” |
朝令夕更 | 朝:早上;夕:黃昏。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變。形容政令多變,讓人無所適從。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23章:“后來他只能置北京政府的威信于不顧,隨著局勢的變化而‘朝令夕更’。” |
更姓改物 |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 《國語 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
夜半更深 | 更:古時夜間計時單位,1夜=5更,1更=2小時。深夜。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急忙奔走,夜半更深,不認路途而行,只要保全性命。” |
改容更貌 | 改:改換;容:神色;更:更改;貌:相貌。指變了神色或模樣。 | 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學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
歲序更新 | 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 | |
更新換代 | 以新換舊。 | 古華《芙蓉鎮》第四章:“可巧那年竹子開花結米,自然更新換代,一山一山的都枯死了。” |
死骨更肉 | 猶起死回生。 | 唐·牛肅《吳保安傳》:“使亡魂復歸,死骨更肉。” |
更姓改名 | 更:改變。指改換原來的姓名。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發披淄去了。” |
更弦改轍 | 見“更弦易轍”。 | 明·宋濂《諭安南國詔》:“揆于大義,必討無赦。如或更弦改轍,擇日臤親賢命而立之,庶幾可贖前罪。” |
滌故更新 | 滌除陳舊,換上新的。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馬介甫》:“譬之昨死而今生,須從此滌故更新;再一餒,則不可為矣。” |
更仆難終 | 同“更仆難數”。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凡此之類,更仆難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