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同“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國無寧日 | 寧:安寧。國家沒有太平的時候。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寧日矣。”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不寧唯是 | 寧:請助詞,無義;唯:只是;是:這樣。不只是這樣。即不僅如此。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 |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戒奢寧儉 | 戒:戒除;奢:奢侈;寧:寧可,寧愿;儉:節儉。寧愿節儉,也要戒除奢侈。 | 《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 |
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 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口,勿為牛后。’豈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
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 寧:寧愿;籌:計劃。當有錢時要考慮貧窮時,不能到了沒錢時還在回想有錢時候。指應厲行節約,注意儲備,不能浪費。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5回:“‘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人肚內有了這兩句話,便不怕了。” |
雞犬不寧 | 寧:安寧。連雞狗都不得安寧;形容騷擾得十分厲害。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
禮奢寧儉 | 禮義過多而煩雜,不如儉約些。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 |
丁寧周至 | 丁寧:再三囑咐;周至:周到,細致。反復周詳地再三囑咐。形容辦事周到。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者或怪亮文采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 |
息事寧人 | 息:平息;寧:安定。指調解糾紛;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平安相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 |
寧折不彎 | 本指白楊木受到外力作用,只會斷折,不會彎曲變形。后用來比喻寧可死也絕不屈服妥協。 | 《齊民要術 卷五 種榆白楊》:“白楊性甚勁直,堪為屋材,折則折矣,終不曲撓。” |
寧缺毋濫 | 寧:寧可;缺:缺少;毋:通“勿”;不要;濫:過多。寧可空缺一些;也決不降低要求。也作“寧缺勿濫”。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回:“即令寧缺勿濫,這開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開封首縣,卻是斷缺不得的。”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負:辜負;休:莫,不要。寧可讓我辜負一切人,不要讓任何人辜負我。指極其自私自利的處世態度。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不遑寧息 | 沒有閑暇的時間過安寧的日子。指忙于應付繁重或緊急的事務。同“不遑寧處”。 | 《三國志 吳書 韋曜傳》:“故勉精歷操,晨興夜寐不遑寧息,經之以歲月,累之以日力。” |
寧戚叩牛 | 比喻有才的人淪落做低賤的事情。 | |
安國寧家 | 指治理國家。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大丈夫將終,不問安國寧家之術,乃作兒女子相問。” |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茍全性命。 | 《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
樹欲靜而風不寧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1卷:“王爵笑道:‘只怕樹欲靜而風不寧,便動動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
寧可清貧,不作濁富 | 寧愿清白而遭受貧困,決不污濁而享受富貴。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招慶道匡》:“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 |
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寧:寧愿;莫:不。寧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戰亂年代的人。形容人們遭逢亂世的痛苦心情。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忙忙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正是: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 | 寧:寧愿;莫:不。寧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戰亂年代的人。形容人們遭逢亂世的痛苦心情。 | 元·施君美《幽閨記·偷兒擋路》:“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 |
寧缺勿濫 | 濫:不加選擇,過度,過多。寧可少些,不要不顧質量地求多。 |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若不幸而過,寧僭不濫。” |
寧死不辱 | 寧愿被處死也不肯受辱。 | 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待將咱所圖,我寧死不辱。” |
心神不寧 | 形容心情不平靜;精神不安定。寧:安寧。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33回:“(三藏)心神不寧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
寧遺勿濫 | 寧:寧可;遺:遺漏;勿:不要;濫:過多。寧愿遺漏,也不要降低標準,一味求多。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5回:“閱起文來豈有不寧遺勿濫之理。” |
不自由,毋寧死 | 毋寧:同“無寧”,寧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權,寧可去死。 |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不自由,毋寧死’。” |
寧可信其有 | 寧:寧愿。寧愿相信它有。 | 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賈半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孩子去意已決。” |
寧馨兒 | 指這樣的孩子,用來贊美孩子或子弟 | 《晉書·王衍傳》:“何物老嫗,生寧馨兒!” |
管寧割席 | 管寧:人名;席:坐臥用的編織物。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管寧、華歆曾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
食甘寢寧 | 吃得香甜,睡得安穩。形容心緒寧靜。 | 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患解憂除,然后食甘寢寧,居安游樂。” |
寧與千人好,莫與一人敵 | 寧愿與千人做朋友,不要與一個人為敵。 | |
國無寧歲 | 寧:安寧。國家沒有太平的日子。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5回:“國無寧歲,民無安時。” |
省事寧人 | 省:減少;寧:平安,安定。減少事務,使人安寧 | 清·王士禛《居易錄談》上卷:“‘錦纜無勞列畫艘,輕橈白愛倚船窗,勤民不憚周行遠,早又觀看向浙江。’此事尤可仰見省事寧人之意。” |
心緒不寧 | 寧:安寧,安定。焦急不安。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5回:“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 |
除患寧亂 | 患:禍患,災難;寧:安定。除掉禍患,安定叛亂。 | 三國·蜀·諸葛亮《后主出軍詔》:“除患寧亂,克復舊都。” |
寧死不屈 | 寧:寧可;寧肯;屈:屈服。寧愿一死;決不屈服。 | 明 趙弼《效顰集 宋進士袁鏞忠義傳》:“以大義拒敵,寧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寧:寧愿。寧愿相信它有,不可相信它沒有。指做事要有充分的準備。 | 元·無名氏《盆兒鬼》楔子:“那先生都叫他做賈半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孩子去意已決。”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犧牲,不愿喪失氣節,茍且偷生。 | 《北齊書 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
寧教我負人,莫教人負我 | 負:辜負;莫:不要。寧可讓我辜負一切人,不要讓任何人辜負我。指極其自私自利的處世態度。 | 《斬鬼傳》第六回:“寧教我負人,莫教人負我,奇方得自曹操。” |
寧玉碎,毋瓦全 | 寧:寧愿;毋:不要。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決不茍且偷生 | 郭沫若《斷斷集·不滅的光輝》:“這種精神,這死不妥協寧玉碎,毋瓦全的精神,這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值得我們繼承的。” |
天無寧日 | 寧:安定。沒有一天安寧的時候。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自從孫大炮革起命來,把清朝的江山推到,天無寧日。” |
坐臥不寧 | 同“坐臥不安”。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各事冗雜,亦難盡述,因此忙的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
永無寧日 | 永遠沒有安寧的翌日,指社會不安。 | 鄧小平《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或者人民認為是個平平庸庸體現不出中國前途的班子,將來鬧事的情形就還會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無寧日。” |
寧媚于灶 | 媚:諂媚;灶:灶神。寧愿巴結灶神。比喻與其巴結職位高的人,不如籠絡職位低但有實權的人。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 |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負:辜負;毋:不要。寧可讓我辜負一切人,不要讓任何人辜負我。指極其自私自利的處世態度。 | 曾樸《孽海花》第34回:“你不要拉我,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今天只好學曹孟德!” |
寧為雞尸,無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蘇秦說韓王寧為雞尸,無為牛從。尸,主也。” |
睡臥不寧 | 睡:睡覺。臥:躺下,睡覺或躺下都不安寧。形容心緒煩亂,不能安定。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這幾日睡臥不寧,飲食少進,給假在驛亭中將息。” |
深根寧極 | ①謂深藏靜處。②根柢牢固。 | 戰國·宋·莊周《莊子·繕性》:“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
不遑寧處 | 遑:閑暇。沒有閑暇的時候。 | 《晉書·桓溫傳》:“故荷戈驅馳,不遑寧處,前后表陳,于今歷年矣。” |
天道寧論 | 謂天道福善懲惡之說難以憑信。 | 南朝·梁·江淹《恨賦》:“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 |
寤寐不寧 | 寤:醒時;寐:睡時;寤寐:日夜。日夜都不得安寧。形容十分驚慌與焦慮。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9回:“是夜玄宗與楊妃同寢,畢竟因心中有事,寤寐不寧。” |
丁寧告戒 | 丁寧;再三囑咐。指一再囑咐必須引起警覺注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6回:“吾累次丁寧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 |
本固邦寧 | 指人民安居樂業則國家太平。 | 《書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
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福壽康寧 | 祝頌語。謂幸福、長壽、健康、安寧諸福齊備。 | 宋·陳亮《喻夏卿墓志》:“福壽康寧,子孫彬彬然,皆有可能者,天于夏卿亦何所負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