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恬淡寡欲 | 清靜淡泊,很少欲望。指不追名遂利。 |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然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 |
恬淡無為 | 心境清靜自適而無所營求。 | 先秦 莊周《莊子 刻意》:“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
恬不為怪 | 恬:安然;為:認為。指看到不合理的事物,毫不覺得奇怪。 | 東漢 賈誼《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 |
恬言柔舌 | 猶言甜言蜜語。 | 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書》:“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違己者。” |
文恬武嬉 | 文官武將都耽于安樂;不以國事為務。文:文官;武:武將。 | 唐 韓愈《進撰平淮西碑文表》:“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為當然。” |
虛無恬淡 | 虛無:空虛;恬淡:清靜而無所作為。清虛淡泊,無所作為。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
恬淡無欲 | 心境清靜淡泊,沒有世俗的欲望。 | 漢 王充《論衡 道虛》:“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 |
恬不知羞 | 見“恬不知恥”。 | 清·王韜《凇隱漫錄·馮佩伯》:“特不解當時婦女,何以恬不知羞,豈真叔寶全無心肝者哉?” |
恬不知恥 | 指對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為安然處之;不以為恥。恬:安然、滿不在乎。 | 宋 呂祖謙《東萊博議 衛禮至殺邢國子》:“衛禮至行險僥幸而取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于銘,以章示后。” |
日暖風恬 | 見“日暖風和”。 | 唐·錢起《山中酬楊補闕見訪》詩:“日暖風恬種藥時,紅泉翠壁辟蘿垂。” |
恬不為意 | 處之泰然,滿不在乎。 | 宋·蘇軾《上執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廨宇書》:“豈有仁圣在上,群賢并用,而肯恬不為意乎。” |
心曠神恬 | 同“心曠神怡”。 |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二折:“這枕抱著呵,骨清毛爽;靠著呵,心曠神恬;枕著呵,夢斷魂勞。” |
恬不知怪 | 謂安然處之,不以為怪。語本漢賈誼《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 | 語出漢·賈誼《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宋·蘇軾《謝中書舍人表》:“既任止于訓詞,故權移于胥史,恬不知怪,習為故常。” |
浪靜風恬 | 恬:安靜。風平浪靜。比喻十分平靜。 | 元·王實甫《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這些時浪靜風恬。” |
浪恬波靜 | 恬:安靜。風平浪靜。比喻十分平靜。 | 明·吾丘瑞《運甓記·辭親赴任》:“浪恬波靜,指日到武岡之任。” |
恬不知愧 | 見“恬不知恥”。 | 清·閻爾梅《房琯論》:“軍法,大將失律者,斬。琯失律,宜斬;不斬而罷,已屬非法,尚恬不知愧,賓客盈門。” |
風恬浪靜 | 恬:平靜,安適;靜:安靜。風很安逸,浪很安靜。指沒有風浪。比喻平靜無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若不虧得一個人有主意,處置風恬浪靜,不知炒到幾年上才是了結。” |
恬然自得 | 恬然:安靜舒適的樣子;自得:自覺得意。形容心情安靜、舒適 | 唐·駱賓王《與博昌父老書》:“野老清淡,恬然自得。” |
風恬月朗 | 恬:平靜,安適;朗:明亮。風靜月明。形容夜色寧靜幽美。比喻清白高潔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爾夜風恬月朗。” |
恬然自足 | 謂胸中恬淡,無處不感到滿足。 | 《西湖佳話·孤山隱跡》:“故和靖能高臥孤山,而足跡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而從無一日不恬然自足,誠甘心于隱,而非假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