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品頭論足 | 見“品頭題足”。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
論長說短 | 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 清·褚人獲《堅瓠十集·卷堂文》:“算功課論長說短,欲訴無門。” |
經邦論道 | 指治理國家,談論治國之道。比喻位居高層 | 《隋書 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
論黃數白 | ①謂任意評論是非好壞。②點了黃金又數白銀。極言財富之多。 | 明·丘濬《投筆記·投筆空回》:“笑弩駘言不遜,論黃數白不堪聽。” |
珠玉之論 | 形容精辟的言論,卓越的見解。 | 《書言故事·談論類》:“不聆珠玉之論。” |
平心而論 | 論:說。指采取冷靜客觀的態度作公允的評論;不摻雜任何感情因素。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文章六》:“而佳者反棄去,殆不可曉。平心而論,則惟《天地長留集》所取為當。” |
一偏之論 | 偏于一面的議論。 | 宋·朱熹《答沈叔晦書》:“前日務為學而不觀書,此固一偏之論。” |
論德使能 | 選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論,通“掄”。 | 戰國·趙·荀況《荀子·王霸》:“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謹守也。” |
格殺勿論 | 格:打;格殺:打死;勿論:不論罪。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 清 林則徐《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駛近夷路,概行追擊,倘敢逞兇拒捕,格殺勿論。” |
耳食之論 | 形容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言論。亦作“耳食之談”、“耳食之言”、“耳食之見”、“耳食之學”。 | 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
相提并論 | 相提:相比;相對照;并:一起;并列;論:談論;對待。把兩個人或兩件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
評頭論足 |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 | 清 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態度,評頭品足。” |
議論紛紛 | 紛紛:眾多、雜亂的樣子。表明各種意見的言論多而雜亂。意見不一;說法眾多。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新令既出,百姓議論紛紛,或言不便,或言便。” |
長篇大論 | 冗長的篇幅;大而無當的言論。形容文章或講話過長;內容空泛。也作“長篇大章”、“長談闊論”。 | 元 朱士凱《錄鬼簿序》:“樂府小曲,大篇長什,傳之于人,每不遺藁,故未以有就編焉。” |
論功行賞 | 論:按照;行:施行。按照功勞的大小給以不同獎賞。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顧譚傳》:“時論功行賞,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 |
論資排輩 | 論:根據;資:資歷;資格;輩:大小或前后順序。根據資歷深淺;輩分的大小決定級別、待遇的高低。 | 鄧小平《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考組織路線來保證》:“現在有些地方對選進領導班子的年輕人,還是論資排輩,發揮不了他們的作用。” |
就事論事 | 就:按照。指按照事情本身來評論是非得失。也指只評事情的現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質和做事的指導思想。 | 宋 楊時《楊龜山集 荊州所聞》:“孟子與人君言,皆所以擴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論事。” |
高談劇論 | 劇:劇烈。高妙空洞而激烈的議論。 | 宋·沈瀛《念奴嬌》詞:“爾汝忘形,高談劇論,莫遣人來促。” |
論心定罪 | 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定其罪行。 |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 |
數黑論黃 | 數:數落,批評。背后亂加評論,肆意誹謗別人。 | 元 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倒把我迎頭阻,劈面搶,到咱行數黑論黃,賣弄他血氣方剛。” |
成敗論人 | 論:衡量;評定。以成功或失敗為評價人物的標準。 | 宋 蘇軾《孔北海贊序》:“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操得英雄之列。” |
高談闊論 | 高:大聲地;闊:廣闊。指志趣高雅、范圍廣泛的談論。多含褒義。也指大發議論或不著邊際地談論。多含貶義。 | 唐 呂巖《徽宗齋會》:“高談闊論若無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
言論風生 | 形容言談議論時興致很高,氣氛活躍。 | 清·袁枚《新齊諧·趙李二生》:“[書生]邀入坐,言論風生。” |
無論如何 | 不管怎樣。 | 魯迅《書信集 致宋崇義》:“要之,中國一切舊物,無論如何,定必崩潰。” |
議論紛錯 | 形容意見不一,議論很多。 | 《后漢書 袁紹傳》:“是以遠近狐疑,議論紛錯者也。” |
數白論黃 | 白:白銀;黃:黃金。比喻計較金錢。 | 明 湯顯祖《邯鄲記 贈試》:“有家兄打圓就方,非奴家數白論黃。” |
粲花之論 | 粲花:鮮艷的花朵;論:言論。稱贊言論的典雅雋妙。 | 五代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粲花之論》:“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
高談弘論 | 弘:大。高深空洞不切實際的談論。 | 晉·袁宏《后漢記》第四卷:“嘗疾俗儒高談弘論,不切時務。” |
道長論短 | 指評論好壞是非。 | 丁玲《三日雜記》:“車子轉動的聲音擾成一片,人們在周圍道長論短,娃娃們跑來跑去,喊著媽,哄笑著,鬧成一片。” |
格殺弗論 | 見“格殺勿論”。 | 清·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洋人入其界者,登時格殺弗論。” |
論短道長 | 見“論長說短”。 | 歐陽山《苦斗》:“當著眾人也對她評頭品足,論短道長起來。” |
闊論高談 | 指大發不切實際的空洞言論或廣博高妙的議論。 | 宋 許應龍《省試策問》:“闊論高談者若善謀,輕舉妄動者若敢為。” |
卑之無甚高論 | 表示只就淺易的說,沒有什么過高難行的意見。 | 東漢 班固《漢書 張釋之傳》:“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 |
崇論谹議 | 見“崇論閎議”。 | |
輿論嘩然 | 公眾大表驚訝和不滿。 | |
拔劍論功 | 指爭論功勞激烈到幾乎動武。 | 語出《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
論道經邦 | 研究治國之道,以經營治理國家。 | 《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孔傳:“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論道,以經緯國事。” |
直言正論 | 正直公道的言論。 | 宋 邵伯溫《聞見前錄》:“王荊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論折之,不能勝。” |
長談闊論 | 猶高談闊論。 | 《紅樓夢》第二二回:“往常間只有寶玉長談闊論,今日賈政在這里便唯唯而已。” |
不根之論 | 根:根據;論:言論。沒有根據的言論。 | 《漢書 嚴助傳》:“朔、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 |
峭論鯁議 | 指議論嚴正剛直。 | 宋李綱《論節義》:“[顏真卿]其后歸朝,峭論鯁議,為奸臣所擠,殞于賊手。” |
崇論閎議 | 崇:高;閎: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議論。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
蓋棺論定 | 蓋上棺材蓋,才能下結論。人死后對其一生作出評價。 | 《明史 劉大夏傳》:“人生蓋棺論定,一日未死,即一日憂責未已。” |
不刊之論 |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寫在竹簡或木板上;有錯誤時;或改動或剝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刪改。內容正確;不能更改的論斷。 | 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論曹吳體法》第一卷:“況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吳,豈顯釋寡要之談,亂愛賓不刊之論。” |
論議風生 | 談論得極其生動而又風趣。 | 《宋史 陳亮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
舐皮論骨 | 舐:舔。比喻只看到一點表面現象就妄加評論。 | 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海上通信》:“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 |
議論風發 | 形容談論廣泛、生動而又風趣。 | 元戴良《申屠先生墓志銘》序:“平居議論風發,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聞之,率為之奪氣。” |
不易之論 | 易:變更。不可變更的言論。指論斷或意見完全正確。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歷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執筆,則是不易之論。” |
論黃數黑 | 數:數落,批評。背后亂加評論,肆意誹謗別人。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一折:“你入門來便鬧起,有甚的論黃數黑。” |
崇論宏議 | 崇:高;宏:大。高超的見解和議論。又作“崇論閎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傳》:“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
說短論長 | 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 漢 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
談論風生 | 言談議論活躍,有風趣。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生素豪,談論風生,孝兒亦倜儻。” |
鑿空立論 | 鑿空:缺乏根據,牽強附會。比喻本來缺乏根據,卻挖空心思穿鑿附會地作出論斷。 | 宋·朱熹《朱子全書·學》:“固不可鑿空立論,然讀書有疑有所見,自不容不立論。” |
讜言嘉論 | 公正、正直而有說服力的言論。 | 《元史 張孔孫傳》:“孔孫素以文學名,且善琴,工畫山水竹石,而騎射尤精,及其立朝,讜言嘉論,有可觀者,士論服之。” |
議論風生 | 形容談論廣泛、生動而又風趣。 | 宋王暐《道山清話》:“韓持國為人凝嚴方重,每兄弟聚話,玉汝、子華議論風生,持國未嘗有一言。” |
論高寡合 | 言論高超,投合者少。 | |
談古論今 | 從古到今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 元 張可久《端正好 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
存而不論 | 存:保留;論:討論。把問題保留起來;暫不加論述或討論。 | 莊周《莊子 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 |
大發謬論 | 指空泛不切合實際的言論。 | |
議論紛紜 | 形容意見不一,議論很多。 | 語出《后漢書 袁紹傳》:“是以遠近狐疑,議論紛錯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