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綱舉目張 | 綱;魚網(wǎng)上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網(wǎng)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huán)節(jié)。也比喻條理分明。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 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
振領提綱 | 提綱挈領。 | 《隋書·文學傳·潘徽》:“總括油素,躬披緗縹,芟蕪刈楚,振領提綱,去其繁雜,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禮》。” |
三綱五常 | 指我國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提倡的倫理道德。三綱;即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 、智、信。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 |
提綱舉領 | 同“提綱挈領”。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遇安禪師》:“提綱舉領,盡立主賓,如何是主?” |
紀綱人論 | 紀綱:綱法,制度。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行為準則。封建社會中應遵守的法度綱常、行為準則。 | 《漢書·武帝紀》:“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將何以佐朕燭幽隱,勸元元,厲蒸庶,崇鄉(xiāng)黨之訓哉?” |
提綱挈領 | 抓住綱繩;提起衣領。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綱:魚網(wǎng)的總繩;挈:提起。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善張網(wǎng)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后得。” |
握綱提領 | 握:拿、抓。比喻抓住要領或簡明扼要地把內(nèi)容提示出來。 | 晉·潘尼《答傅咸》詩:“忽荷略紐,握綱提領;矯矯貞臣,惟國之屏。” |
綱常掃地 | 綱常:三綱五常;掃地:比喻破壞無余。指綱紀、人倫等封建倫理道德破壞無余。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贊》云:‘世降道斁,綱常掃地。堂簾不隔,君臣交戲。’” |
匡正綱紀 | 指糾正法度。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何敞傳》:“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 |
提綱振領 | 同“提綱挈領”。 | 《金石萃編·匡國節(jié)度使馮行襲德政碑》:“追本尋源,提綱振領。” |
舉綱持領 | 舉:提出;綱:網(wǎng)的總繩;領:衣領。提起網(wǎng)的總繩,網(wǎng)眼就張開了;提起衣領一抖,衣服就順了。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 漢·王充《論衡·程材》:“舉綱持領,事無不定。” |
抓綱帶目 | 綱:網(wǎng)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關健環(huán)節(jié);目:網(wǎng)眼,引申為次要部分。比喻辦事情、做工作的時候要抓住關健環(huán)節(jié)帶動一般。 | |
綱紀四方 | 綱紀:治理,管理。治理天下。 | 《詩經(jīng)·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
綱常名教 | 綱常:三綱五常;名教:封建禮教。指維護封建制度而設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規(guī)范。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7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綱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 |
綱目不疏 | 比喻法令細密。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于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階下綱目不疏。’” |
挈領提綱 | 挈衣之領,提網(wǎng)之綱。比喻抓住要領。 | 清·陶澍《重刻<張?zhí)老壬?序》:“江陵張文忠公起而振之,挈領提綱,綜核名實,法肅于廟堂之上,而令行于萬里之外。” |
綱提領挈 | 提起網(wǎng)綱,挈住裘領。比喻抓住要領。 | 明 宋濂《〈杜詩舉隅〉序》:“一覽之頃,綱提領挈,不待注釋而其大旨煥然昭明矣。” |
綱紀廢弛 | 綱:政綱。紀:法紀。廢弛:頹廢松弛。國家的政綱、法紀、秩序松弛不振。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朝政崩壞,綱紀廢弛,危亡之禍,不隧如發(fā)。” |
紀綱人倫 | 紀綱:法制,制度;人倫:人與人之間關系及行為準則。指封建社會中人應遵守的法度綱常和行為準則。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將何以佐朕燭幽隱,勸元元,厲蒸庶,崇鄉(xiāng)黨之訓哉?” |
綱挈目張 | 指撒網(wǎng)時,舉起網(wǎng)上的大繩,所有網(wǎng)眼都張開。比喻抓住主要環(huán)節(jié),以帶動其余;或抓住要領,條理分明。同“綱舉目張”。 | 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于是南北并舉,綱挈目張。” |
頓綱振紀 | 整頓朝綱,重振法紀。 | 《資治通鑒·周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胡三省注:“頓,謂整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