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促膝談心 | 促:挨近;促膝:膝蓋挨近膝蓋。形容面對面靠近坐著;親密地交談心里話。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郎置酒相待,促膝談心,甚是款洽。”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奴顏婢膝 | 奴:奴才;顏:面容;婢:侍女;婢膝:侍女的膝;指下跪。形容奴氣十足;低三下四地討好別人。 | 唐 陸龜蒙《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 |
加膝墜淵 | 喜歡就抱在膝上,不喜歡就推到深水里。比喻用人愛憎無常。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卑躬屈膝 | 卑躬:低頭彎腰;屈膝:彎曲膝蓋;指下跪。形容沒有骨氣;諂媚;討好的無恥形象。 | 宋 魏了翁《鶴山文集 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
膝行而前 | 跪著用膝蓋向前移動。形容敬畏恭謹之極。 | 《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 |
裂裳裹膝 | 裂:裁,扯;裳:下衣。撕裂衣服包裹受傷的膝蓋。形容行路的急切與艱辛。 | 漢·趙曄《吳趙春秋·闔閭內傳》:“申包胥知不可,乃之于秦,求救楚,晝馳夜趨,足踵墌劈,裂裳裹膝,鶴倚哭于秦庭,七天七夜不絕聲。” |
蜂腰鶴膝 | 指詩歌聲律八病中的兩種。泛指詩歌聲律上的毛病。 | 宋·蘇軾《和孔密州五絕》:“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
膝下承歡 | 膝下:子女幼時依戀于父母膝下;承歡:迎合他人以博取歡心。指殷勤侍奉父母。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8回:“更是二位賢弟不時的在膝下承歡,省得老人家寂寞。” |
婢膝奴顏 | 形容卑躬屈膝諂媚奉承的奴才相。參見“奴顏婢膝”。 | 清 鈕琇《觚剩續編 簡公雪冤》:“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 |
男兒兩膝有黃金 | 指男子漢不可輕易向人下跪。 | 《西游補》第六回:“行者微露不忍之態,用手扶起道:‘常言道:男兒兩膝有黃金。你今后不可亂跪!’” |
加膝墜泉 | 見“加膝墜淵”。 | 《舊唐書·姜公輔傳》:“公輔一言悟主,驟及臺司;一言不合,禮遽疏薄,則加膝墜泉之間,君道可知矣!” |
男兒膝下有黃金 | 指男子漢不可輕易向人下跪。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1卷:“林上舍道:‘男兒膝下有黃金,如何拜人?’” |
鳶肩羔膝 | 肩似鳶聳,膝屈似羔。形容卑微之態。 | 明·方孝孺《答俞子嚴書》:“不復能鳶肩羔膝,卑聲詭笑,曲身俯首,稱誦人美而求其喜悅。” |
膝語蛇行 | 跪著說話,伏地而行。極言其畏服。 | 明·袁宏道《徐文長傳》:“是時公督數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事,膝語蛇行,不敢舉頭。” |
促膝而談 | 促:靠近。靠近坐著談心里話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40卷:“你看他剖橙而食,促膝而談,欲去欲留,相調相謔。” |
膝行匍伏 | 見“膝行蒲伏”。 | 清·趙執信《海鷗小譜·長句》:“綺羅紅粉輕于塵,膝行匍伏擎金樽。” |
承歡膝下 | 承歡:舊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時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舊指侍奉父母。 | 《孝經·圣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曰嚴。” |
膝癢搔背 | 膝部發癢,卻去搔背。比喻力量沒有使在點子上。 | 漢 桓寬《鹽鐵論 利議》:“議論無所依,如膝癢而搔背。” |
膝下猶虛 | 膝:膝蓋;虛:空。膝蓋下還空著。指沒有兒女。 | |
肉袒膝行 | 肉袒:光著身子;膝行:雙腿跪著向前挪動。脫衣裸體,雙腿跪著向前挪動,以示順從降服或認罪。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79回:“寧王大喜,依了他計,相約次日早朝,肉袒膝行,請罪道:‘蒙皇上賜宴,力不勝酒,失錯觸了妃履,臣出無心,罪該萬死。’” |
詘膝請和 | 詘:通“屈”,彎曲;詘膝:下跪。下跪降服,請求和解。 | 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后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詘膝請和。” |
膝行而進 | 跪著用膝蓋向前進。形容卑躬敬畏的表現。 | 戰國·宋·莊周《莊子·在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 |
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 形容生活條件并不好。 | 《列女傳·賢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懷楚國之憂,其可乎?” |
吾膝如鐵 | 比喻剛強不屈。 | 《元史·李齊傳》:“吾膝如鐵,豈肯為賊屈?” |
肘行膝步 | 匍匐前行,表示虔誠或哀戚。 |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時有軍卒,斷左臂于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于肘行膝步,嚙指截發,不可算數。” |
鳧脛鶴膝 | 指事物各有長短。 | 莊周《莊子 駢拇》:“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膝行蒲伏 | 伏地爬行。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復言重諾,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決腹,非勇也。” |
鶴膝蜂腰 | ①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病·詩病有八》:“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四曰鶴膝,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這是指詩歌聲律八病的兩種。后來用“鶴膝蜂腰”泛指詩歌聲律上所犯的毛病。②書法中的兩種病筆。 |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病·詩病有八》:“三曰蜂腰,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四曰鶴膝,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 |
膝行肘步 | 膝蓋和胳膊肘著地行走;匍匐而行。形容地位卑下,不敢與別人平起平坐。 | 唐·王勃《山亭思友人序》:“陸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車載斗量;謝靈運、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 |
容膝之地 | 形容居室的狹窄。 |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審容膝之易安。” |
屈膝求和 | 屈:彎曲;屈膝:下跪。下跪降服,請求和解。 | 蔡東藩《宋史演義》第76回:“屈膝求和母后返駕,刺奸被執義士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