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解鈴還須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 宋 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
冰解的破 | 冰凍融解,箭靶射中。比喻問題解決,障礙消除。 | 清 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干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大惑不解 | 惑:疑惑迷亂;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輩子。后指對某事或情況懷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庖丁解牛 | 庖丁:廚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
解甲歸田 | 解:脫下;甲:鎧甲。脫掉軍裝;回家種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
解甲休兵 | 見“解甲休士”。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
條分節解 | 謂逐條逐節進行分析。 | 《新唐書·崔義玄傳》:“義玄有章句學,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諸家,條分節解,能是正之。” |
刃迎縷解 | 比喻順利解決。 | 唐 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其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 |
解兵釋甲 | 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老嫗能解 | 老嫗:老年婦女;解:解讀;明白。老年婦女都聽得懂。后用以形容詩文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 宋 釋惠洪《冷齋夜話》第一卷:“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
百思不得其解 | 百:多次;思:考慮,思考;解:理解。指經過百般思索仍舊不能理解。 | 清 梁啟超《論宗教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誠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
難解難分 | 雙方爭斗激烈;難以分開;也指雙方關系密切;難以分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正在難解難分,忽聽東邊山上,猶如千軍萬馬之聲。” |
迎刃而解 | 碰著刀口就分開了。比喻事情容易處理;問題容易解決。 | 《晉書 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 |
慷慨解囊 | 慷慨:大方;不吝惜;囊:口袋;指錢袋。非常豪爽地打開錢袋;拿出錢來。指十分大方地在經濟上幫助別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做事慳吝,只要下山。” |
應刃而解 | 猶言迎刃而解。比喻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 梁斌《播火記》:“雖然有好多問題事先沒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應刃而解了。” |
排憂解難 | 排除憂愁,解除困難。 | 鄧小平《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各級黨政負責同志,要經常深入學校,傾聽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呼聲,為他們排憂解難。” |
解衣卸甲 | 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戰。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
善解人意 | 善:善于;解:理解。善于理解別人的意圖。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7回:“他總不離楊妃左右,最能言語,善解人意,聰慧異常,楊妃愛之如寶,呼為雪衣女。” |
解衣衣人 | 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解弦更張 |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
土崩瓦解 | 像土塊散開;瓦片破碎一樣。形容徹底崩潰;不可收拾。 | 東漢 班固《秦紀論》:“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 |
支分族解 | 見“支分節解”。 | 清·劉大櫆《烏程閔君墓志銘》:“又善于誘掖,其言批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咸如夢寐驚覺。” |
聊以解嘲 | 姑且用來解釋被人嘲笑的事情。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五柳先生上》:“子美困頓于山川,蓋為不知者詬病,以為拙于生事,又往往譏議宗文、宗武失學,故聊解嘲耳。” |
不求甚解 |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了解。 | 晉 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冰散瓦解 | 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
不解之緣 | 解:解散。不可分開的緣分。比喻不能解脫的聯系或關系。 | 南朝 梁 蕭統《古詩十九首》:“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
強做解人 | 強:勉強;解人:能夠理解和通達其中意趣的人。指不明真意而亂發議論的人。 | |
發蒙解惑 | 發蒙:啟發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啟發開導,脫離蒙昧,解除疑惑。 | 漢·枚乘《七發》:“故曰發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
蝮螫解腕 | 螫:蜂螫;解:放棄。手腕被蝮蛇咬傷,應立即截斷,以免危及生命。比喻面臨危險,必須棄小求大。 | 元·王惲《雙廟懷古》詩:“二公明此機,死守誓不變。雖危所保大,如腹螫解腕。” |
解黏去縛 | 解除粘著和束縛。 | |
難分難解 | 指雙方爭吵、斗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系十分親密,分不開。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9卷:“為些風情事,做了出來,正在難分難解之際,忽然登第。” |
茫然不解 | 茫然迷惘的樣子。指對某事不理解。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二回:“邵肩齊說及前事,婁樸茫然不解。” |
桑落瓦解 | 象桑葉枯落,屋瓦解體。形容事勢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勢可見。” |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 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割指亦是其類,乃吉祥也。” |
馬不解鞍 |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間歇。 | 郭小川《長江組歌 百萬雄師過大江》:“馬不解鞍連續戰,一舉解放大江南。” |
分化瓦解 | 瓦解:制瓦時先用陶土制成圓筒形;再分部為四片;即成瓦。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 | 秦牧《湘陰熱浪記》:“則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們投降。” |
推食解衣 | 推:讓。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 《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解民倒懸 | 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
解鈴還是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系鈴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0回:“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 |
妙語解頤 | 解頤:開顏而笑。有趣的話引人發笑。 | 《漢書 匡衡傳》:“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
蟬蛻蛇解 | 蟬蛻:幼蟬化為成蟬時所脫下的皮;解:脫。蟬脫殼,蛇換皮。比喻解脫而進入更高境界。 | 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輕舉獨往。” |
解鈴還需系鈴人 | 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由誰去解決。 | 宋 釋惠洪《林間集》下卷:“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 |
解衣推食 | 推:讓。把衣服脫給別人穿;把食物讓給別人吃。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
排患解紛 | 見“排難解紛”。 | 唐·崔知賢《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明·孫慎行序:“遺形卻立,終希獨善之資;排患解紛,未洽隨時之義。” |
冰消瓦解 | 冰消:像冰一樣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潰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樣。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晉 成公綏《云賦》:“于是玄風仰散,歸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
肌劈理解 | 比喻立論精辟,析義詳實。 | 清 錢謙益《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賢之微言大義,綱舉目張,肌劈理解,權衡尺度,鑿鑿乎指定于胸中。” |
支紛節解 | 分解肢體;剁成碎塊。猶言碎尸萬段。 | 漢·荀悅《漢紀·平帝紀》:“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頭,軍人爭莽身,支紛節解,肌肉臠切。”按,《漢書·王莽傳下》“公孫賓就”作“公賓就”。 |
遠水不解近渴 |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 《韓非子 說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
且聽下回分解 | 分解:敘述。宋元以來章回小說結束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畢竟史進與三個頭領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
支分節解 | 亦作“支分族解”。把肢體與關節一一分開。節,關節。族,骨節交錯盤結之處。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 | 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然后此書之旨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略相因,巨細畢舉。” |
解甲投戈 |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戰斗。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
解劍拜仇 | 謂息爭釋怨。漢許荊兄子世嘗殺人,仇者將殺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只一子,原殺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 漢許荊兄子世嘗殺人,仇者將殺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只一子,原殺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
望風瓦解 | 剛看到敵方的影子就潰不成軍。形容軍旅不堪一擊。 | 《周書·辛昂傳》:“賊既不以為虞,謂有大軍赴救,于是望風瓦解,郡境獲寧。” |
一解不如一解 | 解:通“蟹”。比喻一個不如一個,越來越差。 | 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至近日,宗門諸名下,爭以壇坫自高,相駁相嘲,以至相妒相詈,真一解不如一解矣。” |
條解支劈 | 謂細致部析。 | 清·惲敬《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銘》:“讀書條解支劈,鑿虛躡空,旁扶曲導,必窺意理之所至。” |
解鈴系鈴 | 系:縛;系上。本佛教禪宗語。意思是虎脖子的鈴子是誰系上去的;誰才能把它解下來。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仍由誰去負責處理。也作“解鈴還須系鈴人。” | 宋 釋惠洪《林間集》下卷:“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 |
不解衣帶 | 解:脫去,解下。不脫衣服就休息,形容非常忙碌和辛勞。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瓦解冰消 | 比喻完全消逝或徹底崩潰。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8回:“于是熱烘烘的一件大事,輕輕的被他弄得瓦解冰消。” |
解囊相助 | 囊:口袋。解開口袋拿出財物來幫助別人。 | 明 張岱《瑯孉文集 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賢士大夫解囊樂助,自為王所式憑。” |
瓦解土崩 |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 東漢 班固《漢書 鄒陽傳》:“使吳失與而無助,跬步獨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