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吃里爬外 | 接受這一方面的好處,卻為那一方面賣力。也指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告訴對方。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 “立此存照”(四)》:“凡一班吃里爬外,槍口向內(nèi)的狼鼠之輩,讀此亦當(dāng)憬然而悟矣。” |
櫛垢爬癢 | 去臟抓癢。喻清除邪惡。 | 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jiān)察御史觀察判官,櫛垢爬癢,民獲蘇醒。” |
爬梳剔抉 | 整理選擇。 | 《宋史·律歷志》:“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呂新書》,朱熹稱其超然遠(yuǎn)覽,奮其獨見,爬梳剔抉,參互考尋。” |
爬耳搔腮 | 急切無奈貌。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徐懋庸作<打雜集>序》:“我是和不是東西之流開開玩笑,要使他爬耳搔腮,熱刺刺的覺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 |
爬羅剔抉 | 爬羅:搜集;剔抉:篩選。指廣泛地搜羅,精細(xì)地選擇。 | 唐 韓愈《進(jìn)學(xué)解》:“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yáng)?” |
爬梳洗剔 | 見“爬梳剔抉”。 | 清·盧文弨《〈履齋示兒編〉跋》:“怡谷,學(xué)人也。宜其視此無難焉。爬梳洗剔,視元本不可以道里計。” |
爬山涉水 | 形容路途艱辛。 | 范金標(biāo)《懷念敬愛的周總理》:“在作戰(zhàn)頻繁的長征路上,一年多的時間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們一樣爬山涉水,櫛風(fēng)沐雨。” |
爬山越嶺 | 越:過;嶺:山嶺。爬過高山,越過峻嶺。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4回:“嚇得鄧艾棄甲丟盔,撇了坐下馬,雜在步軍之中,爬山越嶺而逃。” |
隔靴爬癢 | 同“隔靴搔癢”。 | 清·錢大昭《邇言》卷六:“《朱子語類》云:圣人只是識得性。百家紛紛,只是不識性字。揚(yáng)子鶻鶻突突,荀子又所謂隔靴爬癢。” |
極天爬地 | | |
東滾西爬 | 形容潰逃時的狼狽相。 | 《中國民間故事選·鐵金剛》:“打得官兵東滾西爬,急忙逃命。” |
繃爬吊拷 | 強(qiáng)行脫去衣服,捆綁并吊起來拷打。同“繃扒吊拷”。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萬秀娘仇報山亭兒》:“押下司理院,繃爬吊拷,一一勘正。” |
跌跌爬爬 | 連跌帶爬。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51回:“驀然抬頭見了主人,猛吃大驚,跌跌爬爬,一哄四散。” |
連滾帶爬 | 形容害怕得慌亂逃走的樣子。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89回:“一點不由他自身作主,連滾帶爬地跪了過來,抱住呂洞賓雙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