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捫心自問 | 捫:按;摸;心:胸口。摸著胸口;自己問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 唐 白居易《和夢游春詩》:“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 |
捫心無愧 | 捫:摸;愧:慚愧。摸著胸口自問,毫無慚愧之處。 | 唐 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不忍曲作鉤,乍能折為玉。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 |
捫虱而言 | 捫: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談話。形容不拘細節,隨便談話。亦作“捫虱而談”、“捫虱傾談”。 | 唐·房玄齡《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
歷井捫天 | 井:星宿名。手能觸天,形容極高。 | 宋 蘇轍《卜居賦》:“諸子送我,歷井捫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 |
扣槃捫籥 | 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同“扣槃捫燭”。 |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 |
扣槃捫燭 | 扣:敲;捫:摸。比喻認識片面,未得要領。 | 宋 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 |
扣盤捫鑰 | 見“扣盤捫燭”。 | |
捫虱而談 | 捫:按。一面捺著虱子,一面談著。形容談吐偷竊,無所畏忌。 | 《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
扣盤捫燭 | 扣:敲;捫:摸。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 宋 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鑰,以為日也。” |
盲人捫燭 | 見“盲翁捫鑰”。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第三節:“盲人捫燭,而以為日,欲正告之,則不能免于詞費。” |
盲翁捫鑰 | 比喻只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亦作“盲翁捫籥”。 |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鑰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鑰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
捫心清夜 | 捫:摸;清:寂靜。指深夜不眠,進行自我反省 | 清·吳趼人《痛史》第21回:“試問他:‘捫心清夜,衾影里,羞也么咦?’” |
捫參歷井 | ①唐李白《蜀道難》詩:“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井,皆星宿名,分別為蜀秦分野。謂自秦入蜀途中,山勢高峻,可以摸到參、井兩星宿。后因以“捫參歷井”形容山勢高峻,道路險阻。②形容世路艱難。 | 唐·李白《蜀道難》詩:“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宋·王铚《王公四六話》:“鄧溫伯知成都謝上表云:‘捫參歷井,敢辭蜀道之難;就日望云,愈覺長安之遠。’自后凡官兩川者,謝表相承用此一聯。” |
清夜捫心 | 深夜不眠;進行反省。 | 明 茅維《鬧門神》:“倘清夜捫心,原無芥蒂。” |
捫隙發罅 | 捫:摸;罅:裂縫。尋找縫隙。指尋找可乘之機。 | 宋·王令《答劉公著微之書》:“今夫人爵,人之求者,猶研精苦思,捫隙發罅,以窺求門戶,雖所學固不中節,然張巧射中之心不為不勤矣。” |
盲翁捫籥 | 比喻只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 | 宋 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鍾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