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安內攘外 | 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
尊王攘夷 | 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國古代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 |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變古時代》:“但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喏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
熙熙攘攘 | 熙熙:和樂的樣子;攘攘:紛亂的樣子。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攘權奪利 | 猶言爭權奪利。 |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 |
意攘心勞 | 攘:擾亂。思緒不安,心中感動勞累。 |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二折:“盧生也,也是你三生累積功千劫,教我一夜思量計萬條,意攘心勞。” |
攘往熙來 | 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爭權攘利 | 見“爭權奪利”。 | 李大釗《大哀篇》:“鉆營運動、爭權攘利之不暇,奚暇計及民生哉?” |
攘臂一呼 | 攘: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 漢 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
攘攘熙熙 | 喧嚷紛雜貌。 | 《三元里抗英社學史料·太和市聯升社學序》:“果然蜂趨蟻附,攘攘熙熙,誠不出神靈所料者矣。” |
攘為己有 | 竊奪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竊取陳編,攘為己有,惟恐別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雜七雜八,強為貫串,以為掩人耳目。” |
兵戈搶攘 | 兵戈:武器,指戰爭;搶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金史·粘葛奴甲傳》:“時兵戈搶攘,道路不通,奴甲受命,毅然策孤騎。” |
伐善攘羭 | 伐善:夸耀自己的長處;攘:竊取;羭:肥美的綿羊;攘羭:比喻掠美。夸耀自己,掠人之美。 | 唐·李商隱《為滎陽公桂州謝上表》:“敢伐善以攘羭。” |
攘袂切齒 | 攘袂:捋起衣袖;切齒:咬緊牙齒。形容十分憤怒或激動的樣子。 | 宋·秦觀《進策·邊防》:“吏士攘袂切齒,皆欲犁其庭而掃其閭。” |
貊鄉鼠攘 | 舊謂民風澆薄、宵小橫行的地區。 | 清·龔自珍《<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今之世,有窮陬荒濱,貊鄉鼠攘。” |
攘來熙往 | 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 《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揎腕攘臂 | 捋袖伸臂。一種粗暴的姿態。 | 清·戴名世《〈齊謳集〉自序》:“譬之盲僮跛豎,各以其意喜怒主人,而揎腕攘臂于藩籬之外,而主人曾莫知之也。” |
攘外安內 | 攘:排除。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
七撈八攘 | 到處撈摸擾攘。形容思緒紛亂不寧。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59卷:“若存得此心,則氣常時清……睡夢里亦七撈八攘,如井水不打便清,只管去打便濁了。” |
奮袂攘襟 | 奮袂:揮袖;攘襟:撩起衣襟。揮袖攘襟站起。形容憤恨或激動。 | 晉·劉伶《酒德頌》:“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 |
內修外攘 | 對內整治國政,對外抵御敵人。修亦作“修”。 | 宋·胡锜《擬力田詒》:“顧惟禮耕義種之賢,足副內修外攘之志。” |
熙來攘往 | 熙、攘:喧鬧、紛亂的樣子。人來人往;喧鬧紛雜。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只見這弄堂里面,熙來攘往,轂擊肩摩;那出進的轎子,更覺絡繹不絕。” |
攘肌及骨 | 比喻侵及腹地。 | 漢·揚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內,各以其力來侵,攘肌及骨,而赧獨何以制秦乎?” |
兵戈擾攘 | 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衍傳下》:“遭擾攘之時,值兵革之際。” |
紛紛攘攘 | 紛紛:眾多;攘攘:雜亂的樣子。眾多且雜亂。形容人群雜亂。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八:“楊八老看見鄉村百姓,紛紛攘攘,都來城中逃難。” |
心勞意攘 | 猶心慌意亂。 | 元·劉庭信《端正好·金錢問卜》:“一見了神魂飄蕩,不由我心勞意攘。” |
攘人之美 | 攘:竊取、奪取。奪取別人的好處。形容竊取他人的利益和好處。 | |
攘袂引領 | 揎袖捋臂,伸長頭頸。形容激奮盼望貌。 | 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天下學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領,愿受指教,聽教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