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夜深人靜 | 深夜沒有人聲;非常寂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深夜人靜,為何叩門?” |
安安靜靜 | 指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嘩。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45回:“只見匡胤睡在床上,安安靜靜,那頂門內透出一條赤色真龍?!?/td>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樹欲靜而風不止 | 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td> |
息跡靜處 | 息:止息;跡:行跡,腳?。惶帲禾幩?。要想不見行跡,只有自己靜止不動。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td> |
靜言庸違 | 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 | 《尚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td> |
平風靜浪 | 風平浪靜。多以喻平靜無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8回:“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td> |
靜影沉璧 | 平靜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塊玉。 | |
動靜有法 | 動:行動;靜:靜處;法: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一定規則。指行動合乎規范。 | 《金史·后妃傳贊》:“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td> |
風平浪靜 | 風已平息;浪已安靜。指江河湖海里沒風浪;顯出一時安閑寧靜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復沉靜。 | 宋 楊萬里《泊光口》:“風平浪靜不生紋,水面渾如鏡面新。” |
夜闌人靜 | 夜闌:夜將盡。夜深了;人都安靜下來了。形容夜深了;四周非常寂靜。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有一日柳遮花映,霧障云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 |
動靜有常 | 常:常規,法則。行動和靜止都有一定常規。指行動合乎規范。 | 《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剛柔斷矣?!?/td> |
平心靜氣 | 心情平穩;態度冷靜;不魯莽行事。 | 宋 呂本中《官箴》:“又如監司郡守嚴刻過當者,須平心定氣與之委曲詳盡,使之相從而后已。” |
偷閑躲靜 | 指偷懶。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9回:“第一個鳳姐事多任重,別人或可偷閑躲靜,獨他是不能脫得的?!?/td> |
靜言令色 | 靜:安靜;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來迷惑他人。 | 東漢 班固《漢書 翟方進傳》:“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 |
樹欲靜而風不停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F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 《孔子家語·致思》:“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 |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 指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 孫武《孫子 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td> |
沉聲靜氣 | 指聲調低沉,態度平和。 | 冰心《到青龍橋去》:“他沉聲靜氣的問:‘你是那里的,要往那里去?’” |
樹欲靜而風不寧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現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1卷:“王爵笑道:‘只怕樹欲靜而風不寧,便動動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
一動不如一靜 | 沒有把握或無益的事,還是不做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上卷:“孝宗幸天竺及靈隱,有輝僧相隨。見飛來峰,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td> |
平靜無事 | 形容非常安全,沒有事情發生 | 毛澤東《批判大漢族主義》:“有些是很嚴重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平靜無事……故須進行認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決這個問題?!?/td> |
清靜無為 | 道家語。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指一切聽其自然,人力不必強為。 | 唐 賈至《虙子賤碑頌》:“鳴琴湯湯,虙子之堂,清靜無為,邑人以康。” |
平平靜靜 | 安寧,沒有騷擾動蕩。 |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對于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么平平靜靜、穩穩當當?!?/td> |
鴉默雀靜 | 默:靜默。形容人們或活動場所非常安靜。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我因為到了老祖宗那里,鴉默雀靜的,問小丫頭子們,他又不肯叫我找園里來?!?/td> |
樹欲靜而風不息 | 靜:平靜;息:平息。樹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皋魚增感。” |
屏聲靜氣 | 見“屏聲斂息”。 | 冰心《我們太太的客廳》:“門外兩個白長衫黑緞子坎肩的仆人,屏聲靜氣的在伺候傳遞著湯水。” |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 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td> |
靜水流深 | 靜水:象征著為人處世不張揚,態度柔和;流深:意味著胸中自有萬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內容。靜水流深的真正含義恰可比喻為做人的態度:洞察一切卻不被矛盾束縛,不被欲望捆綁,這樣就能擁有和諧的生命,擁有長久的快樂,擁有真正的自由。 | |
更深夜靜 |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夜已很深,沒有一點聲響。形容夜深處于一片寂靜之中。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益州西睦和尚》:“更深夜靜,共伊相商。” |
鬧中取靜 | 指在熱鬧的環境中保持清靜的心態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您會云雨鬧中取靜,我寄音書忙里偷閑?!?/td> |
魚沉雁靜 | 同“魚沉雁杳”。 | 明·高濂《瓦盆兒·題情》套曲:“未知道自別來他心可至誠,他應恨魚沉雁靜?!?/td> |
沉靜寡言 | 性格深沉文靜,不愛多說話。 | 《逸周書·官人解》:“沉靜而寡言,多稽而險貌,曰質貌者也?!?/td> |
更深人靜 | 深夜沒有人聲,非常寂靜。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1卷:“更深夜靜,共伊商量?!?/td> |
禁暴靜亂 | 禁:禁止;靜:平靜。禁除暴行,平靜叛亂。 | 《隋書·經籍志》:“兵者,所以禁暴靜亂者也?!?/td> |
更闌人靜 |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闌:將盡;人靜:沒有人的吵雜聲,一片寂靜。夜已很深,沒有人聲,一片寂靜。 | 明 陸采《懷香記 謀逾東墻》:“更闌人靜,東墻月上移花影。” |
百動不如一靜 | 指多動不如靜待有效。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四回:“你去了,我又尋思,百動不如一靜的?!?/td> |
沉心靜氣 | “沉”同“沉”。猶言心平氣和。 | 瞿秋白《文藝雜著·荒漠里》:“我走著不敢說疲乏,我忍著不敢說饑渴;且沉心靜氣的聽,聽荒漠里的天籟?!?/td> |
清清靜靜 | 安安靜靜,不嘈雜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4回:“我這一進去,他又賭氣走了,不如咱們回去罷,讓他兩個清清靜靜的說一回?!?/td> |
恭默守靜 |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講話,保持肅靜。 | 《三國志·蜀書·劉巴傳》:“又自以歸付非素,懼見猜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td> |
鴉默鵲靜 | 見“鴉默雀靜”。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三:“會議室里,鴉默鵲靜,只有那口小白鐘發出嘀嘀噠噠的,很有規則的微響?!?/td> |
處靜息跡 | 息:停止;跡:足跡。靜處不動就不會留下痕跡。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td> |
夜靜更深 | 無聲無息的深夜。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現如今是阿誰,忙出去問真實,則見他氣丕丕的斜倚著門兒立?!?/td> |
六根清靜 | 六根:佛家語,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比喻已沒有任何欲念。 |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靜。” |
四海波靜 | 比喻天下太平。 | |
鴉沒鵲靜 | 同“鴉默雀靜”。 | 《紅樓夢》第五十回:“我因為到了老祖宗那里,鴉沒鵲靜的,問小丫頭子們,他又不肯叫我到園里來。” |
頭腦冷靜 | 指氣質上的冷靜或異常的鎮定,指在緊張情況下表現的冷靜或鎮定。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21章:“如果頭腦冷靜,就絕不會這樣做了。” |
靜極思動 | 指生活平靜到了極點,就希望有所改變。亦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便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 曾樸《孽?;ā返谄呋兀骸罢庆o極思動,陰盡生陽。” |
穩穩靜靜 | 穩重安靜的樣子。 | |
萬籟俱靜 | 籟:古代的一種簫,泛指聲音;萬籟: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靜:安靜。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三卷:“漏二下,行蹤已絕,萬籟俱靜。” |
冷眼靜看 | 形容從旁冷靜而仔細地觀察。 | 唐·徐夤《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疾危必厭神明藥,心惑多嫌正直言,冷眼靜看真可笑,傾懷與說卻為冤?!?/td> |
浪靜風恬 | 恬:安靜。風平浪靜。比喻十分平靜。 | 元·王實甫《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這些時浪靜風恬。” |
風靜浪平 | 靜:安靜;平:安定。風已平息,浪已安靜。指沒有風浪。比喻平靜無事。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次日過江,風靜波平,也自欣然?!?/td> |
靜觀默察 | 不動聲色,仔細觀察。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例如畫家的畫人物,也是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結想,一揮而就。” |
故作鎮靜 | 指故意裝做心情安定。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六章:“小齊自知不妙,卻故作鎮定:‘怎么,我說的不合適么?’” |
浪恬波靜 | 恬:安靜。風平浪靜。比喻十分平靜。 | 明·吾丘瑞《運甓記·辭親赴任》:“浪恬波靜,指日到武岡之任?!?/td> |
靜中思動 | 靜:平靜,靜止;動:變動。指在生活平靜中希望有所改變。也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就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一時忽然靜中思動,因命牡丹、蘭花眾仙子看守洞府,去訪百草仙子,不意適值外出?!?/td> |
儀靜體閑 | 形容女子態度文靜,體貌素雅。 |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環姿艷溢,儀靜體閑?!?/td> |
夜靜更長 | 更:古代計時單位,1夜=5更,1更=2小時。無聲無息的深夜。 |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你從來有些技癢,正夜靜更長,對月貌花龐,飲玉液瓊漿,一個個逞歌喉婉轉,一個個垂舞袖郎當。” |
研精靜慮 | 研究精微的事理,靜心思考。 |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研精靜慮,貞觀厥美。懷秋成章,含笑奏理?!?/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