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旁征博引 | 旁:廣泛;征:征求;博:廣博;引:引證。廣泛地引用材料作為依據、例證。 | 清 王韜《淞隱漫錄》:“生數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則。” |
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征:征戰;蕩:掃蕩。形容轉戰南北,奮勇殺敵。 |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
能征慣戰 |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二卷:“法聰早當此際,遙遙地望見,果是會相持,能征慣戰,不慌不緊不忙,果手疾眼辨。” |
南征北戰 | 征:征伐。轉戰南北;打了許多仗。 | 唐 柳宗元《封建論》:“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
征名責實 | 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實,就其言而觀其行,以求名實相符。亦作“循名責實”。 | 《陳書宣帝紀》:“方欲仗茲舟楫,委成股肱,征名責實,取寧多士。” |
慣戰能征 | 征:征討。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善于作戰。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3回:“手里橫著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監那匹慣戰能征雪白馬。” |
能征敢戰 | 征:征討。形容作戰經驗豐富,敢于作戰。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5回:“必用能征敢戰之將,先以力敵,后用智擒。” |
萬里長征 | 征:遠行。上萬里路的遠行。形容極搖遠的征程。 | 唐 王昌齡《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
東征西討 | 指四處出戰征伐。 | 唐 楊炯《左武衛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至如出車授鉞,東征西討,孤虛向背。” |
橫征暴斂 | 橫:蠻橫;征:征發;征稅;斂:搜刮。強橫殘暴地征收苛捐雜稅。形容反動統治階級貪婪兇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 清 吳趼人《痛史》:“名目是規劃錢糧,措置財賦,其實是橫征暴斂,剝削脂膏。” |
杞宋無征 | 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
酒食征逐 | 征:召喚;逐:追隨。指酒肉朋友互相邀請吃喝玩樂。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 |
旁征博訪 | 旁:廣泛;征:征求;博:廣博。指大量地引用材料作為依據或例證 | 魯迅《讀書雜談》:“無論讀,無論做,倘若旁征博訪,結果是往往會弄到抬驢子走的。” |
遣將征兵 | 見“遣兵調將”。 | 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七回:“原來魏主嗣欲乘喪南侵,報復舊怨,因將宋史執回,即日遣將征兵,進攻滑臺。” |
急斂暴征 | 嚴急而苛猛的賦稅。 | 唐·白居易《杜陵叟》詩:“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 |
南征北討 | 見“南征北伐”。 | 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想老夫幼年時,南征北討,東蕩西除,到今日都做了一場春夢也。” |
無征不信 | 沒有驗證的事不可相信。 | 《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
南征北伐 | 亦作“南征北討”。亦作“南征北戰”。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 唐·柳宗元《封建論》:“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
選色征歌 | 挑選美女,征召歌伎。指放蕩的生活方式。亦作“選歌試舞”、“選舞征歌”。 | 清余懷《板橋雜記 雅游》:“結駟連騎,選色征歌。” |
星行電征 | 像流星閃電。比喻行動非常迅速。 | 漢 應劭《風俗通 十反 但望》:“望自劾去,星行電征,數日歸,趨詣府。” |
挾天子以征四方 | 挾:挾制。挾制皇帝,用朝廷的名來征討四方。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
日征月邁 | 喻指時間不斷推移。 | 明·沈榜《宛署雜記·宣諭》:“日征月邁,寒暑衣褐。” |
橫征暴賦 | 濫征捐稅,強行搜刮民財。 | 唐·元稹《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固合撫綏黎庶,上副天心,蠲減征徭,內榮鄉里。而乃橫征暴賦,不奉典常,擅破人家,自豐私室。” |
信而有征 | 確實可信而且有證據。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 |
榷酒征茶 | 征收酒茶稅。亦泛指苛捐雜稅。 | 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草野抒忠告,榷酒征茶太紛擾。” |
暴斂橫征 | 指強征捐稅,搜刮人民財富。 | 清 薛福成《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官保護華民疏》:“一經我設立領事,彼不免喧賓奪主之嫌,以礙其暴斂橫征之舉,所以始必堅拒,繼則宕延。” |
苦征惡戰 | 艱苦的征戰。 | 明·無名氏《慶賞端陽》第一折:“某姓秦名瓊自叔寶,立唐以來,苦征惡戰,累建功勛。” |
繁征博引 | 引用多方面的資料作為證明。 | |
選舞征歌 | 見“選色征歌”。 | 清·張問陶《讀<桃花扇傳奇>偶題》:“布衣天子哭荒陵,選舞征歌好中興。” |
橫征苛役 | 謂濫收捐稅,徭役嚴酷。 | 清·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第二章第四節:“夫以始皇、二世之橫征苛役,淫刑以逞,以漢高較之,仁暴自相天壤。” |
有征無戰 | 謂不戰而勝。 | 《晉書·樂志下》:“言宣帝致討吳方,有征無戰也。” |
不祥之征 | 征:征兆。指不好的預兆。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恒水上流有一國,國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擲恒水中。” |
東征西怨 | 語本《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謂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后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 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
橫征苛斂 | 指濫收捐稅,強行搜刮民財。 | 黎元洪《布告山東人民文》:“猶恐不足制吾族死命也,于是橫征苛斂,供其饕餮。” |
休征嘉應 | 休:美好;征:征兆;嘉:美善;應:報應。吉利的征兆,美好的報應。 | 東漢·班固《漢書·平帝紀贊》:“休征嘉應,頌聲并作。” |
含商咀征 | 亦作“含宮咀征”。謂沉浸于優美的樂曲之中。“宮”、“商”、“征”均中國古樂中的音階名。 | |
先見敗征 | 征:征兆,跡象。事先就察覺了失敗的跡象。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兵未戰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 |
東討西征 | 同“東征西討”。 | 唐·楊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學劍,卯歲論兵,以身許國,東討西征。” |
御駕親征 | 御駕:皇帝的車駕,指皇帝。皇帝親自率軍出征。喻指親自出面做某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1回:“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余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 |
南征北剿 | 征:征伐;剿:征剿。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 魯迅《王化》:“南征北剿,決不偷懶。” |
征貴征賤 | 征:征兆。征貴:漲價的征兆;征賤:跌價的征兆。指價格波動的征兆。 |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序》:“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 |
含宮咀征 | 見“含商咀征”。 | |
選妓征歌 | 指放蕩的生活方式。 | 唐李白《宮中行樂詞》之二:“選妓隨雕輦,征歌出洞房。” |
日邁月征 | 日月不停地運轉。比喻時間不斷推移。 | 語出《詩 小雅 小宛》:“我日斯邁,而月斯征。”鄭玄箋:“邁、征,皆行也。” |
征斂無期 | 斂:收,聚。指統治者向人民無限度地征收錢糧財物。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懷寵》:“征斂無期,來索無厭。” |
三征七辟 | 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薦舉。指朝廷多次征名為官。 | 《晉書·王褒傳》:“于是隱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
調度征求 | 調度:征斂賦稅;征求:征斂需索。指征斂賦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桓帝紀》:“其令大司農絕今歲調度征求,及前年所調未畢者,勿復收責。” |
征斂無度 | 征:征收。斂:聚。指統治者無限度地強征捐稅,搜刮百姓財富。亦作“征斂無期”。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征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