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不登大雅之堂 |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部評話,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舉止嫻雅 | 嫻: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態和風度嫻靜文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舉止嫻雅,淺笑微顰,豐華入目;承顏順意,婉孌快心。” |
雅俗共賞 | 雅俗:文雅和粗俗。舊時把文化高的人稱“雅人”;把沒文化的人稱“俗人”;賞:欣賞。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賞。形容藝術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為各種人所接受。 | 明 孫仁儒《東郭記 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 |
隨俗雅化 | 隨著時俗風尚恰到好處地改變裝飾。 | |
大雅之堂 | 高雅的廳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 | 清 袁枚《與陳刺史虛齋》:“未登大雅之堂,還望刺史陶冶而成全之。” |
附庸風雅 | 附庸:依傍;追隨;風雅:原始《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小雅”;引申為吟詩綴文之類的事和文士學者的風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養的人;偏去結交文人學者;參與文化活動;借以裝點門面;扮出有教養;有風度;斯文儒雅的樣子。 | 清 吳趼人《情變》:“那班鹽商明明是咸腌貨色,卻偏要附庸風雅,在揚州蓋造了不少的花園。” |
溫文爾雅 | 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爾雅:文雅。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陳錫九》:“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
揚風扢雅 | 品評詩文。 |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諸人嘗寓其家,流連觴詠,聲光映蔽江表。此皆林下之人揚《風》扢《雅》,而聲氣所屆,希風附響者,如恐不及。” |
才望高雅 | 形容人富有才學,享有很高的聲望,不同流俗。 | 《舊唐書 陸象先傳》:“陸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所及。” |
不登大雅 | 大雅:高貴典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廳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 見“不登大雅之堂”。 |
詭雅異俗 | 和雅正相背,與常俗相違。謂異端邪說。 |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議,日競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詭雅異俗者據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懼邪!” |
雍容大雅 | 見“雍容閑雅”。 | 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快走,那白白的鞋底與顫動的腿帶,會顯出輕靈飄灑;慢走,又顯出雍容大雅。” |
高人雅致 | 雅致:高雅的情趣。指品格高尚之人的優雅情趣。 | 明·周楫《西湖二集·宿宮嬪情滯新人》:“耽山玩水,此是高人雅致。” |
雅量高致 | 氣度寬宏,情致高雅。 |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惟與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幹(蔣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
雅雀無聲 | 形容靜默之極。雅,“鴉”的古字。 | 《廿世紀女界文明燈》彈詞:“文櫻宣讀報告,臺下靜聽,一時雅雀無聲的,但聞時鐘叮當。” |
大雅君子 | 大雅:對品德高尚,才學優異者的贊詞。君子:泛指有才德的人。指有才德的人。 | 《漢書·景十三王傳贊》:“夫唯大雅,卓爾不群,河間獻王之矣。”《論語·八佾》:“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
雍榮雅步 | 形容態度從容大方,舉止不俗。 | 《魏書·世祖紀》:“古之君子,德成業就,才為世使。或雍榮雅步,三命而后至;或棲棲遑遑,負鼎而自達。” |
舂容大雅 | 指文章氣度雍容,用辭典雅。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四》:“宋末文格猥瑣,元末文格纖秾,故宋景濂諸公,力追韓歐,救以舂容大雅。” |
高雅閑淡 | 高妙雅正,安閑恬淡。 |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 |
不能登大雅之堂 | 形容不夠文雅。 | |
正聲雅音 | 純正優雅的音樂。 | 唐 皮日休《通玄子棲賓亭記》:“其正聲雅音,笙師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過也。” |
風流雅事 | 雅:風雅。風雅而有情趣的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命探春依次抄錄妥協,自己編次,敘其優劣,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
一面之雅 | 見“一面之交”。 | 田漢《關漢卿》第七場:“女的我不認識,跟這關漢卿倒有一面之雅。” |
雅人深致 | 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遠。原是贊賞《詩經·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見解。后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不俗。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
喉清韻雅 | 韻:風度。歌喉清亮,韻度幽雅。形容歌唱藝術高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簫來,命佩鳳吹簫,文藝唱曲,喉清韻雅,甚令人心動神移。” |
魚魚雅雅 | 形容車駕前行威儀整肅的樣子。 | 唐 韓愈《元和圣德詩》:“駕龍十二,魚魚雅雅。” |
溫文儒雅 | 猶言溫文爾雅。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為首的是個半老的儒者氣象……次后便是一個溫文儒雅的白面書生。” |
文人雅士 | 有學問和處事修養的孤高的人。 | |
騷人雅士 | 同“騷人墨客”。 | 老舍《駱駝祥子》:“公園里的牡丹芍藥,邀來騷人雅士,緩步徘徊,搖著名貴的紙扇。” |
無傷大雅 | 傷:妨害;大雅:雅正;正道。指雖有影響但對主要方面沒有妨害。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像這種當個頑意兒,不必問他真的假的,倒也無傷大雅。” |
雍榮閑雅 | 雍榮:態度大方,從容不迫;閑雅:文雅。形容態度從容,舉止文雅。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榮閑雅甚都。” |
雅人清致 | 見“雅人深致”。 | 清·梁章鉅《浪跡續談·不食物單》:“《隨園食單》所講求烹調之法,率皆常味蔬菜,并無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 |
高人雅士 | 高人:志趣、行為高尚的人,多指隱士;雅:風雅,儒雅。志行高尚、風格儒雅的人。 | |
鄭聲亂雅 | 鄭聲:春秋時鄭國的音樂,靡靡之音;雅:莊嚴的雅樂。鄭國淫靡的聲樂擾亂了莊嚴的雅樂。比喻以邪侵正。 | 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
雅人韻士 | 高雅而有風致的文人。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科諢》:“文字佳,情節佳,而科諢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韻士,亦有瞌睡之時。”又《聲容·治服》:“若果如是,則亦艷妝村婦而已矣,烏足動雅人韻士之心哉。” |
儒雅風流 | ①文雅而飄逸。②謂風雅淳正。 | 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脫套》:“方巾與有帶飄巾,同為雅者之服。飄巾儒雅風流,方巾老成持重。” |
爾雅溫文 | 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 | 清 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生得眉清目秀,爾雅溫文,且又性情蘊藉,聰穎過人。” |
雍容典雅 | 形容文氣舒緩,詞藻優美而不俗。 | 宋·陳亮《書歐陽文粹后》:“公之文雍容典雅,紆余寬平,反覆以達其意,無復毫發之遺。” |
風流儒雅 | 風流:有文采且不拘禮法;儒雅:學識深湛,氣度不凡。指人文雅灑脫,學識淵博。 | 唐·盧照鄰《五悲·悲才難》:“杲之為人也,風流儒雅,為一代之和到此為止;昂之為人也,文章卓犖,為四海之隨珠。” |
曲終奏雅 | 樂曲到終結處奏出了典雅純正的樂音。后比喻文章或藝術表演在結尾處特別精采。也比喻結局很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論》:“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聘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
雍容文雅 | 形容文氣舒緩,詞藻優美而不俗。 | 唐·張說《龍門西龕蘇合宮等身觀世音菩薩像頌》:“相門華列,儒庭善訓,雍容文雅,當代知名。” |
雍容爾雅 | 見“雍容閑雅”。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當下牛布衣吟詩,張鐵臂擊劍,陳和甫打哄說笑,伴著兩公子的雍容爾雅,蘧公孫的俊俏風流,楊執中古貌古心,權勿用怪模怪樣。” |
談吐風雅 | 風雅:風流儒雅。指有文化修養和生活風度。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一回:“錢江聽罷,暗忖這人氣宇非凡,談吐風雅,倒把人民兩字記在心中,料不是等閑的。” |
一日之雅 | 雅:交往。指短暫的交往。指交情不深。 | 東漢 班固《漢書 谷永傳》:“永斗筲之才,質薄學朽,無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
高談雅步 | 高:高超;雅:美好。指言談高妙,舉止文雅。 | 晉·陸機《百年歌》:“光車駿馬游都城,高談雅步何盈盈。” |
雍容閑雅 | 謂神態從容不迫,舉止文雅大方。 | 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 |
崇雅黜浮 | 謂在文風上崇尚雅正,擯棄浮華。 | 《新唐書·文藝傳序》:“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 |
涉筆成雅 | 涉筆:動筆,著筆;雅:雅致。指動筆就雅致而不落俗套。 | 清·毛先舒《詩辯詆》第一卷:“于物無擇,而涉筆成雅;于思無豫,而往必造微。” |
高尚嫻雅 | 文雅、優美的動作與才藝。 | |
典則俊雅 | 端莊高雅而標致。 | 《紅樓夢》第十四回:“一切張羅款待,都是鳳姐一人周全承應……[鳳姐]灑爽風流,典則俊雅,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了,——那里還把眾人放在眼里,揮霍指示,任其所為。” |
清雅絕塵 | 絕塵:不沾塵土。清新雅致,一塵不染。 | 冰心《寄小讀者》:“這屋里清雅絕塵,有加無已的花,把我圍將起來。” |
雍容雅步 | 謂神態從容,舉止斯文。 | 《魏書·世祖紀》:“古之君子,養志衡門,德成業就,才為世使。或雍榮雅步,三命而后至;或棲棲遑遑,負鼎而自達。” |
雄深雅健 | 謂文章雄渾而深沉,典雅而有力。 | 《新唐書·柳宗元傳》:“韓愈評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 |
雅量豁然 | 雅量:寬宏的度量;豁然:開闊,通達。度量寬宏,品性豁達。 | 《晉書·李壽載記》:“敏而好學,雅量豁然。” |
大雅宏達 | 大雅:宏達雅正;宏達:才識廣博通達。指宏達雅正才德高尚的人。 | 東漢·班固《西都賦》:“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于茲為群。” |
高文雅典 | 雅:雅正;典:典籍。高深的文章,雅正的典籍。 | 惲代英《致沈葆秀書》:“自然之情中所發自然之文,較高文雅典尤有價值多多也。” |
坐鎮雅俗 | 坐鎮:安坐而以德威服人;雅俗:文雅和粗俗。安坐而可以威服風雅之士或流俗之人。 | 南朝·梁·任乧《為蕭揚州薦士表》:“暕坐鎮雅俗。弘益已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