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杯酒釋兵權 | 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杯蛇幻影 | 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同“杯弓蛇影”。 | 《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縈愁緒以回腸,蔓牽瓜落;拭淚珠而洗面,藕斷絲長。” |
弓影浮杯 | 形容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 明 劉炳《鄱城歸舟》詩:“弓影浮杯疑老病,雞聲牽夢動離愁。” |
杯弓蛇影 | ①將映在杯中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②也可用來比喻虛幻的實際不存在的東西。也作“弓影杯蛇”。 | 清 黃遵憲《感事》:“金玦龐涼舍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 |
杯中蛇影 | 同“杯弓蛇影”。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鳥獸》:“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馬,難分禍福。龍駒鳳雛,晉閔鴻夸吳中陸士龍之異;伏龍鳳雛,司馬徽稱孔明龐士元之奇。” |
杯影蛇弓 | 同“杯弓蛇影”。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燈匣劍鬼生疑。” |
甕盡杯干 | 原指酒已喝盡。比喻錢已用完。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陳秀才那時已弄得甕盡杯干,只得收了心,在家讀書。” |
杯水車薪 | 杯水:一杯水;車薪:一車柴草。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對解決困難作用不大。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
杯盤狼藉 | 狼藉:像狼窩里的草那樣雜亂不堪。形容喝酒吃飯快要完了的時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盤子、碗筷等亂七八糟地放著。形容宴飲已畢或將畢時的情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 |
杯水之謝 | 比喻微薄的酬謝。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次日,鳳四老爹果然別了萬中書,不曾受他杯水之謝,取路往杭州去了。” |
杯中物 | 杯子中的東西,指酒。 | 晉 陶潛《責子》詩:“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
傳杯弄盞 |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回:“兩傍列坐,傳杯弄盞,花簇錦攢。” |
不勝杯酌 | 不勝:經不起。比喻喝酒太多,為酒所困。 | 宋·朱彧《萍洲可談》第三卷:“東坡倅杭,不勝杯酌。” |
杯盤狼籍 | 杯盤等放得亂七八糟。形容宴飲已畢或將畢時的情景。 | 見“杯盤狼藉”。 |
分我杯羹 | 羹:肉汁。楚、漢相爭時,劉邦答項羽的話。比喻從別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
好酒貪杯 | 指喜歡喝酒。 | 沙汀《酒后》:“保長王大廷只有一宗缺點:有點好酒貪杯。一喝醉了又會變得十足膿包,失掉了他那分堅韌的好性格。” |
杯蛇鬼車 | 指因疑慮、驚懼導致幻覺中產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車,傳說中的九頭鳥。 | 《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 |
三杯和萬事 | 和:緩和。指飲酒可以解脫愁悶消除煩惱 |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
不勝杯杓 | 不勝:經不起;杓:舀東西的器具;杯杓:泛指酒器。比喻喝酒太多,醉了。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
蛇影杯弓 | 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驚自怕。 | 漢 應劭《風俗通義 世間多有見怪》:“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 |
杯酒戈矛 | 比喻在宴會上引起的仇恨。 | 《負曝閑談》第25回:“(華尚書)愣了一會,又想周楷這個名字好熟。想了半天,恍然大悟道:‘就是有天在吳侍郎席上他教我,我沒有理他那個人,這真是杯酒戈矛了。’” |
頭沒杯案 | 頭伏在酒杯和桌子間。比喻盡情歡樂,不拘形跡。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 |
一杯羹 | 一杯肉汁。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
褚小杯大 | 用小口袋裝大東西。比喻能力不能勝任。 | 《莊子·至樂》:“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
杯茗之敬 | 請人飲宴的謙辭。 | 《鏡花緣》第十一回:“吳之和對唐敖、多九公道:‘二位大賢由天朝至此,小子誼屬地主,意欲略展杯茗之敬,少敘片時,不知可肯枉駕?’” |
象箸玉杯 | 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形容生活奢侈。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 |
杯酒解怨 |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飲酒言歡,消解仇怨。 | 《新唐書 張延賞傳》:“吾武夫雖有舊惡,杯酒間可解。” |
杯觥交錯 | 比喻相聚飲酒時的歡樂。觥,酒器。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回:“五位客各跟家人到了。序齒而坐,潛齋孝移相陪,杯觥交錯。” |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 塊壘:土塊堆砌成堆,比喻抑郁不平之氣。指利用某種事物來達到消除憤懣不平的目的。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
杯弓市虎 | 指捕風捉影,疑慮重重,自相驚擾。參見“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 詧盦《學界風潮記 天津商學界之活動》:“同時傳來上海有罷市之說,以致杯弓市虎,危機伺伏,人心恐惶,險狀萬分。” |
杯中之物 | 杯子中的東西,指酒。同“杯中物”。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五卷:“一生掙得一副好酒量,悶來時只是飲酒,盡醉方休,日常飯食,有一頓,沒一頓,都不計較,單少不得杯中之物。” |
杯酒言歡 | 相聚飲酒,歡快地交談。 | 魯迅《偽自由書·觀斗》:“忽而誤會消釋了,忽而杯酒言歡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報國了。” |
杯水之敬 | 猶言杯水之謝。 | 《歧路燈》第三八回:“孔耘軒道:‘小婿業師惠人老,原是弟說成的,今上學已經兩月,弟尚無杯水之敬,所以(備筵)并請三位陪光。’” |
殘杯冷炙 | 殘:剩余;杯:指酒;炙:烤肉。指吃剩的飯菜。也比喻別人施舍的東西。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雜藝》:“唯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勛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 |
蛇杯弓影 | 錯誤地認為映在酒杯中的弓影是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況蛇杯弓影,恍惚無憑,而點綴鋪張,宛如目睹。” |
酒逢知己千杯少 |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總不厭倦。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三回:“二人也把別后之事,談了一番。三人俱備大悅。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
弓影杯蛇 | 見“弓影浮杯”。 | 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
傳杯遞盞 | 傳:傳遞,傳送;盞:淺而小的杯子。指酒宴中互相斟酒,借指飲酒作樂。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三回:“自己卻藏好了書札批文,與張、羅二人傳杯遞盞,暢飲舒懷。” |
弄盞傳杯 | 弄:酒宴中戲弄;盞:淺而小的杯子;傳:傳遞,傳送。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元·無名氏《贈妓》曲:“不問生熟辦酒食,他便要弄盞傳杯。” |
傳杯換盞 |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說著,家人擺上酒來,三個人傳杯換盞,吃到半酣。”又第二九回:“傳杯換盞,吃到午后。” |
余杯冷炙 | 指吃剩下來的酒食。 | 明·湯顯祖《牡丹亭·尋夢》:“受用余杯冷炙,勝如剩粉殘膏。” |
杯殘炙冷 | 炙:烤肉。指殘剩的飯菜。也指權貴施舍的東西。 | 宋·陸游《題少陵畫像》詩:“杯殘炙冷正悲辛,仗內斗雞催賜錦。” |
濁酒一杯 | 濁:渾濁。指酒質差而且有限,聊以自娛或排遣。 |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 |
杯觥交雜 | 觥:酒器;交:交織。形容酒宴中相互頻頻舉杯暢飲的熱烈氣氛。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四卷:“滿坐芳香,馥馥襲人,賓主酬酢,杯觥交雜。” |
傳杯弄斝 | 傳:傳遞,傳送;弄:酒宴中戲弄;斝:古代青銅制的圓口三足酒器。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元·無名氏《符金錠》:“投至得今日開筵,傳杯弄斝。” |
傳杯送盞 | 傳:傳遞,傳送;盞:淺而小的杯子。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我三個人喝個傳杯送盞,何如?” |
杯羹之讓 | 指受人挾持,惹人譏誚。 | 《史記 項羽本紀》載,楚漢相爭,漢軍斷絕楚軍糧草,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
杯圈之思 | 杯圈:不加雕飾的杯具。指思念亡故的母親。 | 西漢·戴圣《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 |
戀酒貪杯 | 戀:愛慕不舍;杯:酒杯。形容好酒貪杯。 | 元·無名氏《水仙子·遣懷》:“囑咐你休戀酒貪杯,到那里識些廉恥。” |
分一杯羹 | 羹:肉汁。分給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
杯水粒粟 | 一杯水,一粒粟。指極少量的飲食。 | 宋 洪邁《夷堅丙志 張拱遇仙》:“雖逾旬涉月,杯水粒粟無所須。喜飲酒,好作詩,行年六十,而顏色如壯者。” |
杯水輿薪 | 見“杯水車薪”。 | 宋·曹輔《唐顏文忠公新廟記》:“杯水輿薪,勢且莫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