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高風亮節 | 高尚的品德;堅貞的節操。形容人的品行高尚。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于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
債臺高筑 | 筑起很高的債務臺。形容欠債很多。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臺。”唐 顏師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 |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
秋高氣和 | 形容秋空高朗、天氣晴和。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十九回:“卻說小燕便服輕車,叫車夫徑到城南保安寺街而來,那時秋高氣和,塵軟蹄輕,不一會已到了門口,把車停在門前兩棵大榆樹蔭下。” |
高蹈遠舉 | 意為隱居避世。 |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
高聳入云 | 聳: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 劉伯承《回憶長征》:“翻越了高聳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 |
吉星高照 | 吉星:指福、祿、壽三星;古人以為吉祥之星。吉祥之星高高照臨。借指能帶來吉祥的人或事物。 | 陳殘云《熱帶驚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學徒時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 |
藝高人膽大 | 技藝高超的人膽量也大。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6回:“這正是藝高人膽大。蔣爺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實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問呢?’” |
高屋建瓴 | 建:倒水,潑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從高層頂上傾倒。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
高步闊視 | 同“高視闊步”。 |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群鬼盡散。” |
風急浪高 | 形容風浪很大。 | 《文匯報》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濤洶涌,風急浪高。” |
興高采烈 | 興致高;精神飽滿。采:精神;烈:強烈;旺盛。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
才高七步 | 形容才思敏捷。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空腹高心 | 腹內空虛而目空一切。形容并無真才實學。 | 魯迅《墳 論“他媽的!”》:“至于大姓,實不過承祖宗余蔭,以舊業驕人,空腹高心,當然使人不耐。”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語助詞;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仰望著高山,效法著大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 《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高步通衢 | 見“高步云衢”。 | 《石季龍載記上》:“朕聞良臣如猛獸,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
秋高氣爽 | 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氣候涼爽宜人。 | 唐 杜甫《崔氏東山草堂》詩:“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暗風吹亂蛩悲咽。” |
高枕無憂 | 把枕頭墊得高高的;無憂無慮地睡大覺。原形容平安無事;不必擔憂。后也指思想麻痹;放松警惕。 | 《舊五代史 世襲傳二 高季興》:“且游獵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無憂矣。” |
高世駭俗 | 高世:超出世人;駭:驚嚇,震驚。具有令一般人吃驚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 |
步步高升 | 步步:表示距離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職位不斷上升。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8回:“并且事成之后,大人步步高升,扶搖直上,還望大人栽培呢!” |
遠走高飛 | 向遠處走;向高處飛。多指擺脫困境;尋找光明的前途。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
自高自大 | 認為自己又高又大。形容自以為了不起。 | 三國 韋昭《國語》集解:“求掩蓋人以自高大,則其抑退而下益甚也。” |
高飛遠舉 | 舉:飛、去。飛得又高又遠。比喻前程廣大。 | 漢·劉向《說苑·八·尊賢·十三節》:“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
高山仰止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 《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最后還是要回歸故土。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八回:“常言道:‘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小廝怕養不大。” |
引吭高歌 | 引:拉;伸;吭:喉嚨;嗓子。放開噪子;大聲歌唱。 | 晉 張華注《離經》:“搏則利嘴,嗚則引吭。” |
山高水長 | 象山一樣高聳,如水一般長流。原比喻人的風范或聲譽象高山一樣永遠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 唐 劉禹錫《望賦》:“龍門不見兮,云霧蒼蒼;喬木何許兮,山高水長。” |
居高臨下 | 居:處在;臨:面對。處于高處;俯視下方。形容處于有利的地勢、地位。也比喻高高在上。 | 北齊 魏收《魏書 財安王》:“繳山立柵,分為數處,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
勞苦功高 | 勞苦:勞累辛苦。出了極大的力氣;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身。” |
不知天高地厚 | 不了解事物的復雜性,形容狂妄無知。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4回:“如今年過知非,想起幼年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來,真覺愧悔。” |
高不成低不就 | 高者無力得到,低者又不屑遷就。形容求職或婚姻上的兩難處境。 | 宋 陳師道《宿柴城》詩:“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只隨緣。”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原意是宗教家告誡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誘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臨新的更大的困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6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
天高地厚 | 原形容天地的廣大,后形容恩德極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艱巨、嚴重,關系的重大。 | 《詩經 小雅 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 |
志存高遠 | 指立志很高遠,有雄心壯志。 | 熊召政《張居正》第三卷第九回:“皇上年紀雖小,但志存高遠,可以料定他長大之后,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 |
深溝高壘 | 深的戰壕和高的營壘。指堅固的防御工事。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下》:“將軍怒,將深溝高壘;將軍不怒,將懈怠。” |
高處不勝寒 | 勝:承受,經得起。站在高處經不起風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覺到孤單寂寞。 | 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兼懷子由》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高歌猛進 | 高聲歌唱;奮勇前進。形容斗志高昂;勇往直前。 | 郭沫若《衷心的祝愿》:“一定要牢記毛主席,周總理的遺愿,努力為實現我國新時期的總任務而高歌猛進。” |
高不可攀 | 攀:攀登。高得無法攀登。形容很難達到。也形容高高在上;難以親近。 | 漢 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且夫墨子之守,縈帶為垣,高不可登。” |
高瞻遠矚 | 站得高;看得遠。多形容目光遠大。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遂把這粉白黛綠,鶯聲燕語,都付之不見不聞,一路高瞻遠矚,要領略湖山真景。” |
高高興興 | 由來自樂觀的性情或由一些特殊的快樂原因產生的生氣勃勃和樂觀的高興情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7回:“且說薛姨媽聞知湘蓮已說定了尤三姐為妻,心中甚喜,正是高高興興要打算替他買房子,治家伙,擇吉迎娶。” |
高頭講章 | 經書正文上端留有較寬空白,刊印講解文字,這些文字稱為“高頭講章” | 《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先生見了那沒頭沒腦辟空而來的十五個大字,正不知從那里開口,才入得進這中庸兩個字,只得先看了一遍高頭講章,照著那講章往下敷衍半日,才得講完。” |
才高八斗 | 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偕計》:“不佞姓蘇,名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
雄辯高談 | 辯論充分有力,言詞豪放不羈。形容能言善辯。亦作“高談雄辯”。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卻說安老爺的話,一層逼進一層,引得鄧九公雄辯高談,真情畢露。” |
高風峻節 | 高風:純潔清高的風格;峻節:堅定不移的節操。形容高尚堅貞的風骨節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后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于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
萬丈高樓平地起 | 比喻凡事要從打基礎做起。 | 沈從文《虎雛再遇記》:“他記得一句格言:‘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因此永遠能用起碼名分在軍隊里混。” |
水漲船高 | 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隨著提高。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增長提高。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長姐兒更不想到此時,水漲船高,不曾吃盡苦頭,怎得修成人上人。” |
高高在上 | 原指地位高,現在形容領導者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 《詩經 周頌 敬之》:“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 |
視遠步高 | 高視闊步。形容態度傲慢。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周語》:“柯陵之會,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步高。” |
天高地下 | ①比喻尊卑有別。②比喻各種情勢。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
藝高膽大 | 形容大膽的手法來自高超的技藝。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6回:“這正是藝高人膽大。蔣爺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實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問呢?’” |
高朋滿座 | 高:高貴。高貴的朋友坐滿了席位。形容賓客很多。 | 唐 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
有志不在年高 | 年高:歲數大。有志不在乎年紀大。指人貴在有志;不能憑年齡來衡量。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23回:“樵子撫掌大笑不止,對子牙點頭嘆曰:'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 |
莫測高深 | 莫:不能。無法測量出多高多深。形容人或事難以揣測其高深奧妙。也可以諷刺故弄玄虛以迷惑別人者。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延年傳》:“吏民莫能測其意深淺。” |
官高爵顯 | 爵:爵位,官爵;顯:顯要,顯赫。指官職很高,爵位顯赫。 | 秦腔《游龜山》第五場:“官拜湖廣總督,真乃官高爵顯,富貴榮華。” |
戴高帽子 | 吹捧、恭維別人。 | 《北史 儒林傳下 熊安生》:“道暉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于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 |
高人一等 | 超過一般人。比別人高出一個等級。 | 明 歸有光《與沈敬甫七首》:“欽甫云:更似高人一籌也。” |
高顧遐視 | 向高遠處看。意謂志向高遠,傲視流俗。 | 明·方孝孺《答俞敬德書》:“某鄙樸戇訥,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識不足以達時務,然守愚,孑然莫與,徒望望然高顧遐視而不合于時,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訕,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
高談劇論 | 劇:劇烈。高妙空洞而激烈的議論。 | 宋·沈瀛《念奴嬌》詞:“爾汝忘形,高談劇論,莫遣人來促。” |
步步登高 | 一步一步地向高處登。比喻不斷上升。也形容官運亨通;連續得到提升。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他只會從空放下,不會步步登高。” |
高情逸態 | 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態:安閑的神態。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態。 | 明·湯顯祖《紫釵記·謁鮑述嬌》:“資質秾艷,一生未見;高情逸態,事事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