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鐘馗捉鬼 | 鐘馗:傳說中打鬼的神。鐘馗抓住小鬼。比喻清除壞人。 | 宋·王瑩《群書類編故事·夢鐘馗》:“鐘馗捉鬼。” |
捉襟見肘 | 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衫襤褸;也比喻顧此失彼。襟:衣襟;肘:胳膊肘。 | 先秦 莊周《莊子 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
捕風捉影 | 原指做事像風和影子一樣難以捕捉。后比喻說話做事沒有確鑿可靠的根據。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69卷:“若有一豪之不實,如捕風捉影,更無下功處,德何由進?” |
不可捉摸 | 捉摸:揣測;預料。指對事物無法猜測和估量;也指無法知道對方的用意。 | 明 謝肇淛《五雜俎 人部四》:“及一廁足,不能自返,而故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 |
賊喊捉賊 | 做賊的叫喊捉賊。比喻轉移目標;混淆視聽以逃脫罪責。 |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賊喊捉賊,明明自己是匪,還扛著剿匪的旗號,到處剿匪。” |
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 | 奸:通奸;贓:贓物。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捉衿見肘 |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衿,同“襟”。謂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衿見肘”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為顧此失彼,處境困難。 |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
捉將官里去 | 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 宋·趙令榁《侯鯖錄》第六卷:“樸言:‘獨臣妻有詩一首云: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朝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 |
代人捉刀 | 指代人作事或寫文章。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捉奸見雙,捉賊見贓 |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須同時抓住奸夫淫婦,捉拿盜賊必須同時抓住贓物。指做事必須要有證據。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 沐:洗頭;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頭與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形容為延攬賢才而忙碌。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捉鬼放鬼 | 比喻又做壞事又裝好人的兩面派行為。 | |
捉鬼賣錢 | 將鬼捉住賣錢。指不怕鬼 | 晉·張華《列異傳》:宋定伯捉鬼賣錢 |
望空捉影 | 猶言捕風捉影。比喻言論行動以似是而非的跡象為依據。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只憑數句之話,望空捉影,以陷臣罪。” |
床頭捉刀人 | 床:指坐榻;捉刀人:指執刀的衛士。站在坐榻邊的衛士。比喻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鷹拿雁捉 | 比喻緝捕時的快速兇猛。 | 《平山冷燕》第五回:“圣旨一下,早有錦衣衛官已將竇國一、宋信鷹拿雁捉的拖了出來。” |
虎頭上捉虱子 | 比喻干危險的事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8回:“你偏進去,又不就走,還要虎頭上捉虱子!” |
捉風捕影 | 見“捉影捕風”。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是事如捉風捕影,杳無實證,又不可刑求。斷離斷合,皆難保不誤。” |
捉衿肘見 | 見“捉衿見肘”。 |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
捉影捕風 | 亦作“捉風捕影”。亦作“捉風捕月”。同“捕風捉影”。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五回:“這潑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摶沙弄汞,捉影捕風。” |
捉鼠拿貓 | 拿:抓住。捉住老鼠和貓。比喻能制服敵手。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若論我腹中的兵書,委的有神鬼不測之機,有捉鼠拿貓之法。” |
捉雞罵狗 | 猶指桑罵槐。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九卷:“次日,張氏曉得了,反怪媳婦做格,不去勾搭兒子干事,把一團美意,看做不良之心,捉雞罵狗,言三語四,影射的發作了一場。” |
捉襟露肘 | 同“捉衿見肘”。 | 清·薛雪《一瓢詩話》:“分題拈韻,詩家之厄也……一遭牽合,未免捉襟露肘。”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一回:“童七道:‘咱實得百十兩銀接接手才好哩;要不,也就捉襟露肘了。’” |
閉塞眼睛捉麻雀 | 比喻盲目地進行工作。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 |
倩人捉刀 | 倩:請;捉刀:代人執筆作文。請人代做文章。 |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不可摸捉 | 摸捉:揣測,預料。指對人或事物無法猜測和估量。 | 明 謝肇淛《五雜俎 人部四》:“及一廁足,不能自返,而故為不可摸捉之言以掩之。” |
水中捉月 | 比喻空虛幻想,不能實現。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永嘉真覺禪師》:“鏡里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
一沐三捉發 | 沐:洗頭;捉:用手攥住。洗一次頭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尋風捉影 | 猶捕風捉影。喻說話做事毫無根據。 |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女辯繼母誣陷疏》:“又不曾經獲某人,乃以數句之詩,尋風捉影,陷臣死罪。” |
捉襟肘見 | 見“捉衿見肘”。 | 《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
十捉九著 | 比喻很有把握。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老身這條計,是個上著……端的強如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 |
降妖捉怪 | 迷信指降伏妖精,捉住鬼怪。比喻制服兇惡的人。 | 明·周楫《西湖二集·馬神仙騎龍升天》:“聞說葉天師慣會降妖捉怪,明日便張天師吃鬼迷也。” |
捉賊捉贓 | 比喻處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實為根據。 |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諺曰:‘捉賊捉臟,捉捉雙。’此雖俚言,極為有道。” |
捉班做勢 | 擺架子,裝腔作勢。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萬一不肯時,做妹子自會勸他,只是尋得主顧來,你卻莫要捉班做勢。” |
捉刀人 | 指曹操。引申頂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捉衿露肘 | 同“捉衿見肘”。 | 明·焦竑《焦氏筆乘·募疏》:“伏以捉衿露肘,誰憐子夏之貧。” |
拿云捉月 | 形容才能本領非常高。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16回:“就說出拿云捉月的手段,便就三言兩語聳動馮吉。” |
馬捉老鼠 | 比喻瞎忙亂。 | 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馬捉老鼠》:“方言‘馬捉老鼠’,蓋譏人粗撞不了事也。” |
捉刀代筆 | 指代人出力或代寫文章。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客止》:“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甕中捉鱉 | 從大壇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對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來;輕易而有把握。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叫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
挾人捉將 | 挾:挾制。在戰斗中能夠制服敵人,活捉其將領。 | 元·李文蔚《蔣神靈應》楔子:“挾人捉將干般勇。武藝精熟敢戰爭。” |
捉將挾人 | 挾:挾制。在戰斗中能夠制服敵人,活捉其將領。 | 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四折:“枉了他父子每舍死忘生,苦征惡戰,扯鼓奪旗,捉將挾人。” |
捉賊捉臟 | 比喻處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實為根據。 | 宋朝胡太初《晝簾緒論 治獄》:“諺曰:‘捉賊捉臟,捉捉雙。’此雖俚言,極為有道。” |
捉賊要贓,捉奸要雙 | 贓:贓物;奸:通奸。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 |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村長!捉賊要贓,捉奸要雙,當了婦救會長就不說理了。” |
請人捉刀 | 捉刀:指代人作文。代人做事或寫文章。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捉賊見贓,捉奸見雙 | 贓:贓物;奸:通奸。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 |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常言道:‘捉賊見贓,捉奸見雙。’燕大,你既要拿奸,如今還我奸夫來便罷,若沒奸夫……,我與你要見一個明白!” |
捉賊捉贓,捉奸捉雙 | 比喻處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實為根據。 |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諺曰:‘捉賊捉贓,捉奸捉雙。’此雖俚言,極為有道。” |
擒龍捉虎 | 擒住老虎捉拿蛟龍。比喻降伏強敵,本領高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直教打翻拽象拖牛漢,攧倒擒龍捉虎人。” |
捉奸見床 |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須發現在床上確有奸情。 | 明·湯顯祖《牡丹亭·硬拷》:“誰是賊?老大人拿賊見贓,不曾捉奸見床來!” |
拿賊要贓,捉奸要雙 | 贓:贓物;奸:通奸。捉賊要有贓證,捉奸要有成雙人證。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 | 《斬鬼傳》第11回:“俗語說得好,拿賊要贓,捉奸要雙……今日他的老婆,為何不來?” |
捉奸捉雙 |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須同時抓住奸夫淫婦。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況且‘捉奸捉雙’,我和你又無實跡憑據,隨他說長道短。” |
捉虎擒蛟 | 蛟:蛟龍。能上山捉老虎,下海擒蛟龍。比喻本領大。 | 明·無名氏《大劫牢》第三折:“捉虎擒蛟真壯士,好漢聲名播四方。” |
捉賊見贓 | 比喻處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實為根據。 | 元 李文尉《燕青博魚》第三折:“常言道:'捉賊見臟,捉奸見雙。'燕大,你既要拿奸,如今還我奸夫來便罷。” |
捉生替死 | ①陷害無罪之人為有罪者抵死。②殺一生物為病者消災的巫術。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請著皇家祿,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無辜。” |
捉奸見雙,抓賊見贓 | 奸:通奸;贓:贓物。捉拿奸情必須同時抓住奸夫淫婦,捉拿盜賊必須同時抓住贓物。指做事必須要有證據。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8卷:“你且忍耐,此事須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見雙,抓賊見贓。’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夢。” |
捉奸要雙,抓賊要贓 | 奸:通奸;贓:贓物。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 | 劉流《烈火金鋼》第26回:“你別著急啊,捉奸要雙,抓賊要贓,慢慢地來,等抓住他的證據再說。” |
吐哺捉發 | 見“吐哺握發”。 | 唐·韓愈《后廿九日復上書》:“今雖不能如周公吐哺捉發,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
生擒活捉 | 生:活;擒:捉。活捉對手。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故此是天然蛻下,氣候俱到,肋節俱完的,與生擒活捉、壽數未滿的不同,所以有如此之大。” |
捉摸不定 | 估量不透。捉摸:猜測,預料。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卻說朱武、楊春兩個正在寨里猜疑,捉摸不定。” |
狗捉老鼠 | 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閑事。 | 趙樹理《傳家寶》:“叫我看來是狗捉老鼠,多管閑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