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矢志不渝 | 表示永遠不變心。 | 《晉書 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白首不渝 | 渝:改變。白頭到老也不變。形容人一生忠誠、堅定。 | 《梁書 何點傳》:“新除侍中何點,棲遲衡泌,白首不渝。 |
涅而不渝 | 涅:黑泥;渝:改變。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 唐·陳子昂《周故內供奉學士懷州河內縣尉陳君碩人墓志銘》:“非淳人淑士,其誰能涅而不渝哉?” |
生死不渝 | 渝:改變。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不會改變。形容對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 | 嚴復《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然其先必有數十人或數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
忠誠不渝 | 忠:忠誠;渝:改變。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 《第二次握手》:“她是你的同事,你的同志,你在今后革命征途上和科學事業上忠誠不渝的伴侶和戰友!” |
信守不渝 | 堅守信用不變。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她還像許多年前那樣信守不渝,石湖女人只要真的愛上誰,連命都舍得豁出去的。” |
誓死不渝 | 立誓至死不變。 | 唐·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乞討黃賊狀》:“陣力之志,誓死不渝。” |
忠貞不渝 | 忠誠堅定;永不改變。忠:忠誠;貞:有操守;堅定;渝:改變。 | 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 |
終身不渝 | 渝:變。一生自始自終一直不變。 | 梁實秋《談友誼》:“神圣的友誼之情,其性質是如此的甜蜜、穩定、忠實、持久,可以終身不渝。” |
言之不渝 | 渝:改變,違背。說出的話不改變,即說到做到。 | 晉·陸機《遂志賦》:“任窮達以逝止,亦進仕而退耕;庶斯言之不渝,抱耿介以成名。” |
始終不渝 | 渝:變。自始至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 《晉書 陸曄傳》:“格勤貞固,始終不渝。” |
之死不渝 | 同“之死靡它”。 | 宋·蘇轍《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諸孤。賦詩《柏舟》,之死不渝。” |
丹青不渝 | 丹、青:丹砂、青雘,是古代繪畫中常用的兩種顏料,不易褪色。始終不渝,光明顯著。 |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
沒世不渝 | 終身不變。 | 郭沫若《歷史人物·魯迅與王國維》:“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的。” |
終始不渝 | 自始至終,一直不變。 | 《舊唐書 姚(王壽)傳》:“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邊訓兵,心力俱盡。歲寒無改,終始不渝。” |
至死不渝 | 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
金石不渝 | 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 宋·歐陽修《除許懷德制》:“享爵祿之崇高,荷寵靈之優渥,挺金石不渝之操。” |
堅守不渝 | 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 |
堅持不渝 | 渝:改變。堅持到底;決不改變。 | |
恪守不渝 | 嚴格遵守,決不改變。 | |
終始弗渝 | 渝:變。自始自終一直不變。 | 《新唐書·魏征傳》:“儉約樸素,終始弗渝。” |
堅貞不渝 | 堅守節操,決不改變。 | 徐遲《牡丹》:“她們不屈不撓、堅貞不渝,任何考驗不足以動搖她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