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饑腸轆轆 | 饑腸:饑餓的肚子;轆轆:象聲詞;車輪滾動的聲音。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饑餓。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
牽腸掛肚 | 牽扯感情的事情在心頭纏繞。形容非常掛念;不放心。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起手時(shí),牽腸掛肚;過后去,喪魄銷魂。” |
兜肚連腸 | 兜:圍繞,引申為包括;肚:指動物的胃。包括肚子連同腸子。比喻全部東西一起處理。 | 魯迅《狂人日記》:“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
羊腸小道 | 原指太行山上一條小道。后形容狹窄曲折而又險(xiǎn)峻的山路。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45回:“前面彎彎曲曲,盡是羊腸小道。” |
羊腸小徑 | 像羊腸子那樣窄小曲折的小路。形容曲折崎嶇的山路。 | 巴金《家》:“進(jìn)了這門,他們即發(fā)現(xiàn)一條羊腸小徑躺在竹林中間。” |
木石心腸 | 形容人心腸硬,不為情感所動。 | 清 洪楝園《后南柯 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
腦滿腸肥 | 腦滿:指肥頭大耳;腸肥:腸子脂肪多;體胖。指由于生活舒適;終日無所事事;養(yǎng)得大腹便便;肥頭大耳的樣子。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 |
腸回氣蕩 | 回:曲折,迂回;蕩:搖蕩。形容好的音樂、文章纏綿悱惻,感人極深的樣子。 | 蘇雪林《玉溪詩謎》:“這一首真是心顫魂飛、腸回氣蕩時(shí)做出來的好詩。” |
嘔心抽腸 | 嘔:吐。形容十分悲傷。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那些嘔心抽腸的鬼,更不知哭到幾時(shí),才是住手!” |
石心木腸 | 石、木都是硬物,形容堅(jiān)定不動搖。 | 宋·蘇軾《謝失察妖賊表》:“布衣蔬食,或木死于饑寒;石心木腸,誓不忘于忠義。” |
羊腸九曲 | 羊腸:像羊腸一樣崎嶇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許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嶇曲折的小徑和彎彎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艱難。 | |
腸肥腦滿 | 腸肥:指身體胖,肚子大;腦滿:指肥頭大耳。形容不勞而食的人吃得飽飽的,養(yǎng)得胖胖的。 | 《北齊書 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長大自不復(fù)然,愿寬其罪。” |
翻腸攪肚 | 形容內(nèi)心極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 | 楊朔《雪花飄飄》:“不過也怪,自從部隊(duì)逼近下花園,百歲忽然翻腸攪肚的想念起爹爹來了。” |
開心見腸 | 見“開心見誠”。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我們有什么話要說,可以舒舒展展地說,說得開心見腸一點(diǎn)。” |
柔腸寸斷 | 柔軟的心腸一寸一寸地?cái)嚅_了。形容女子的憂愁苦悶。 | 清 沙張白《再來詩讖記》:“先夫之亡,妾柔腸寸斷。” |
吞刀刮腸 | 比喻決心改過自新。 | 《南史 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
回腸九轉(zhuǎn) | 好象腸子在旋轉(zhuǎn)。形容內(nèi)心痛苦焦慮已極。 | 《柳蔭記》:“難壞人這陣無計(jì)想,好叫人回腸九轉(zhuǎn)無主張。” |
鐵心木腸 | 見“鐵心石腸”。 |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三:“王介甫少時(shí)作《石榴花》……此老風(fēng)味不薄,豈鐵心木腸者哉。” |
掛肚牽腸 | 極言牽掛,掛念。 | 《白雪遺音·嶺兒調(diào)·從別后》:“從別后……心兒里掛肚牽腸,廢寢忘食。” |
熱腸冷面 | 熱心腸,冷面孔。形容內(nèi)心熱情,表情卻冷漠。 | |
別具肺腸 | 比喻人動機(jī)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 張難先《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維袁氏別具肺腸,不易為合理之解決。” |
熱腸古道 | 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shí)代的風(fēng)俗習(xí)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熱腸古道,我們是一向欽佩的。” |
屠腸決肺 | 屠:宰殺;決:通“抉”,挖出。剖腹出腸,挖出肺肝。形容死得慘烈。 | 西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shù)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
羊腸鳥道 | 形容山路狹窄,曲折而險(xiǎn)峻。 | 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
熬腸刮肚 | 謂從事飲食方面盡力節(jié)儉。 | 陳登科《活人塘》三:“咱薛家祖上是鍋碗一擔(dān)挑到新河集的,落了戶,靠兩只手苦,可憐,熬腸刮肚的,買了這幾畝田。” |
錦繡肝腸 | 意思是滿腹詩文,善出佳句。 | 唐 李白《冬日于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兄心肝五藏,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 |
徊腸傷氣 | 腸回轉(zhuǎn),氣傷斷。形容內(nèi)心傷感 | 戰(zhàn)國 楚 宋玉《神女賦》:“徊腸傷氣,顛倒失據(jù)。” |
肥腸滿腦 | 同“腦滿腸肥”。形容不勞而食的人吃得很飽,養(yǎng)得很胖。 | 清·捧花生《畫舫馀譚》:“酒樓廢而茶園興,豈肥腸滿腦者,饜飫既深,亦思乞靈于七碗耶?” |
蛇蝎心腸 | 蝎:一種毒蟲。有蛇蝎一樣狠毒的心腸。形容人心狠毒。亦作“蛇蝎為心”。 |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腸,不似恁般毒害。” |
別有心腸 | 別:另外。指另有打算和企圖。 | 魯迅《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圖>》:“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 |
愁腸九轉(zhuǎn) | 謂重重憂愁縈繞心懷。 | 明·邵璨《香囊記·得書》:“我終日里愁腸九轉(zhuǎn),到如今尺素空傳,越教人中心慘然。” |
兒女心腸 | 年輕男女的柔情。亦指感情豐富、助人為樂的心性。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兒女心腸。” |
古道熱腸 | 指待人真誠、熱情。 | 清 鄒弢《三借廬筆談 余成之》:“同邑余成之,楊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熱腸,頗有任俠氣。” |
無腸公子 | 指螃蟹。 | 晉·葛洪《抱樸子·登涉》:“稱無腸公子者,蟹也。” |
枵腸轆轆 | 枵:空虛;轆轆:車行的聲音。肚子里餓得轆轆響。形容非常饑餓。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相與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著。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
湔腸伐胃 | 湔:洗;伐:敲打。形容以聰慧代替原來的愚鈍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陸判》:“湔腸伐胃,受賜已多。尚有一事相煩,不知可否?” |
刮腸洗胃 | 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 《南史·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
九回腸 | 形容回環(huán)往復(fù)的憂思。回腸:形容內(nèi)心焦慮不安。 | 梁簡文帝《應(yīng)令》:“望邦畿兮千里曠,悲遙夜兮九回腸。”唐 馮延巳《酒泉子(芳草長川)》:“風(fēng)微煙澹雨蕭然,隔岸馬嘶何處。九回腸,雙臉淚,夕陽天。” |
撐腸拄腹 | 比喻容受很多。也形容肚子吃得非常飽。 | 宋 蘇軾《試院煎茶》詩:“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shí)。” |
傾腸倒腹 | 傾:傾倒。比喻把心里的話全都講出來。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烏巨行禪師法嗣》:“若是臨濟(jì)兒孫,終不依草附木,資福喜見,同參今日,傾腸倒腹。” |
肝腸寸斷 | 肝臟和腸子好像被寸寸斬?cái)嘁粯印P稳萑f分悲痛。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腸亦且寸絕。” |
鼠腹蝸腸 | 鼴鼠的肚子,蝸牛的腸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氣量狹小。 | 《莊子 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牽腸割肚 | ①形容非常想念。②形容內(nèi)心悲痛如刀割。 | 元·白樸《小石調(diào)·惱煞人》曲:“為憶小卿,牽腸割肚,凄惶悄然無底末。” |
別具心腸 | 指另有打算和企圖。 | 周恩來《在延安各界舉行的“雙十二”紀(jì)念會上的講演》:“全國抗日高潮必然要走向抗戰(zhàn)。……唯獨(dú)蔣介石先生別具心腸,硬要在日寇進(jìn)攻綏東之際,拒絕東北軍請纓抗日,強(qiáng)迫張學(xué)良、楊虎城兩將軍繼續(xù)進(jìn)行內(nèi)戰(zhàn)。” |
自有肺腸 | 肺腸:比喻心思。指做事有自己的用心。 | 《詩經(jīng)·大雅·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
柔腸百結(jié) | 柔和的心腸打了無數(shù)的結(jié);形容心中郁結(jié)著許多愁苦。 | 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柳呵!你便柔腸百結(jié),巧計(jì)千般,渾身是眼,尋不見花枝兒般美少年。” |
愁腸百結(jié) | 憂愁纏結(jié)在腸內(nèi)。 | 《敦煌變文集 王昭君變文》:“日月無明照覆盆,愁腸百結(jié)虛成著。” |
隳膽抽腸 | 猶言披肝瀝膽。表示真心誠意。 | 南朝·梁·劉孝標(biāo)《廣絕交論》:“雞人始唱,鶴蓋成陰,高門旦開,流水接軫,皆愿摩頂至踵,隳膽抽腸。” |
愁腸九回 | 指悲愁頻頻在腹中縈繞,難于排遣。 | 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唐·崔櫓《春日長安即事》:“玉樓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腸日九回。” |
牽心掛腸 | 牽腸掛肚。 | |
回腸蕩氣 | 蕩:動搖。使肝腸回旋;使心氣激蕩。形容文章、樂曲十分婉轉(zhuǎn)動人;耐人尋味。 | 清 龔自珍《夜坐》:“功高拜將成仙外,才盡回腸蕩氣中。” |
鼠腹雞腸 | 比喻氣量狹小,只考慮小事,不顧大體。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1回:“不是這說賊三寸貨強(qiáng)盜,那鼠腹雞腸的心兒,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
鐵腸石心 | 比喻剛強(qiáng)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 | 唐·皮日休《桃花賦》序:“貞姿勁質(zhì),剛態(tài)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
九回腸斷 | 形容痛苦、憂慮、愁悶已經(jīng)到了極點(diǎn)。 | 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
鐵石心腸 | 心腸硬得像鐵石頭一樣。形容心腸很硬;不為感情所動。 | 唐 皮日休《桃花賦序》:“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
牽腸縈心 | 猶牽腸掛肚。 | 葉圣陶《線下·一個(gè)青年》接信后竟置之不答,那種牽腸縈心的期待不將把血管都絞破么!” |
瀝膽抽腸 | 瀝膽披肝。 | 《梁書·王僧辯傳》:“世受先朝之德,身當(dāng)將帥之任,而不能瀝膽抽腸,共誅奸逆,雪天地之痛,報(bào)君父之仇。” |
懸腸掛肚 | 形容掛念之深切。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只為父親這一事,懸腸掛肚,坐臥不安。” |
小肚雞腸 | 比喻器量狹小,只考慮小事,不照顧大局。 | 浩然《艷陽天》第46章:“人家蕭長春可不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人家是宰相肚子撐得船。” |
洗腸滌胃 | ①比喻徹底清除。②比喻徹底改過。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16卷:“若權(quán)奸之去,則正當(dāng)洗腸滌胃,若借溫太真之事,為小人開一線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