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安家落戶 | 安:安置;落戶:指定居。①在一個新的地方安家定居。有時指干部到基層長期居住。②也比喻某種動物、植物被移至某地后能生長繁殖。 | 丁玲《杜晚香》:“我們決心在這里安家落戶?!?/td> |
傾家蕩產 | 傾:倒出;蕩:弄光。把全部家產都弄光了。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董和傳》:“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td> |
故家喬木 | ①謂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眾。②喻指鄉賢。 |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說:“故家喬木?!惫徊徊?。就如尊府這燈,我縣里沒不第二副?!?/td> |
窮家富路 | 指居家應節儉,出門則要多帶盤纏,免遭困窘。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3回:“再者銀子雖多,賢弟只管拿去。俗語說得好:‘窮家富路。’” |
半路出家 |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學著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
家無儋石 | 十斗為一石,兩石為一儋。形容家里沒有存糧。比喻家境困難。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狂生》:“濟寧有狂生某,善飲;家無儋石,而得錢輒沽,殊不以窮厄為意。” |
家破人亡 | 家園被毀;親人死亡。形容家庭慘遭不幸。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元安禪師》:“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
千家萬戶 | 眾多人家。 | 孫犁《畫的夢》:“千家萬戶的年畫,給了我很多知識?!?/td> |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九州:指全中國。月亮普照全中國,而人間苦樂不同,少數人過著吃喝玩樂奢侈豪華的生活,好多人卻過著饑寒交迫的苦日子。 |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
家常便飯 | 家中日常飯食。也比喻常見的、平常的事。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常詞官好做,家常飯好吃?!?/td> |
萬家燈火 | 千家萬戶的燈光。形容城鎮燈光四處閃爍的夜景。 | 唐 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td> |
當家立計 | 主持家政,籌劃生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零七回:“賈政本是不知當家立計的人, 一聽賈母的話,一一領命?!庇值谝灰黄呋兀骸澳切┥倌晖兄献幽锏母3院葢T了的,那知當家立計的道理?!?/td> |
拉家帶口 | 帶著一家大?。ǘ嘀甘芗覍俚耐侠郏?/td> | 苗培時《礦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沒法過下去了,拉家帶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們好混?!?/td> |
小家碧玉 | 小戶人家的女子;名字叫碧玉。后泛指小戶人家年輕美貌的女子。 | 晉 孫綽《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感郎意氣重,遂得結金蘭?!?/td> |
書香世家 | 同“書香門第”。 |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劉眉盡管把鼻子都氣歪了,也還是保持著書香世家的風度?!?/td> |
清官能斷家務事 | 俗語。表示家族糾紛情況復雜,外人沒法斷定誰是誰非。 | |
家和萬事興 | 家庭和睦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興旺。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7回:“大凡一家人過日子,總得要和和氣氣,從來說‘家和萬事興’,何況媳婦又沒犯甚么事!” |
百家爭鳴 |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后指各種政治、學術思想;鳴:指發表意見。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陰陽、名、縱橫、雜、農等名家稱為諸子百家。他們各自著書立說;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爭論呈現出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今指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td> |
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牝:雌性的;索:盡。母雞在清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破敗。比喻女性掌權,顛倒陰陽,會導致家破國亡。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婦言是用,此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無家可歸 | 歸:返回。沒有家可回。指孤苦零丁;流離失所的人。 | 唐 陸贄《平朱泚后車駕還京大赦制》:“如無家可歸者,量給田宅,使得存濟?!?/td>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提高自身修養,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區,最后使全國安寧 |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td> |
冤家路窄 | 冤家:仇人。仇人在狹路上相遇;來不及回避。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討了一命?!?/td> |
挨家挨戶 | 挨:依次;順次。一家一戶;戶戶不漏。 | 老舍《四世同堂》:“自從他作了副里長,隨著白巡長挨家挨戶地收銅鐵,他的美譽便降落了許多。” |
通家之好 | 指兩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樣。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有西鄰趙國器,是這揚州奴父親,與老夫三十載通家之好。” |
家家戶戶 | 每家每戶。指所有的人家。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光陰似箭,不覺殘年將盡,家家戶戶,鬧轟轟的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歡耍子?!?/td> |
合家歡 | 指全家老小都到場的場面或合拍的照片。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8卷:“當日連楊衙小夫人張氏都請過來,做個合家歡筵席,這一場歡喜非小。” |
孤家寡人 | 三代帝王的自稱。后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 | 清 曾樸《孽海花》第65回:“云岫的一妻一妾,也為這件事,連嚇帶痛的死了。到了今日,云岫竟變了孤家寡人了。” |
當家作主 | 作了家庭的主人。比喻對于分內的事務挑重擔;盡心負責。也比喻人民有權力;有義務參加治理國家大事。 | 沙汀《風浪》:“申大嫂可以說是全家真正當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聽她安排?!?/td> |
家見戶說 | 每家每戶都知道。 | 《后漢書·趙典傳》:“天下不可家見而戶說也?!?/td> |
白手起家 | 白手:空手;起家:創立家業。由一無所有而創立事業。比喻在一無所有或條件很差的情況下;靠自己的雙手艱苦創業。 | 謝覺哉《一支不平凡的生產隊伍》:“很多社和組只利用了一部分救濟款作資金甚至是白手起家的?!?/td> |
家徒四壁 | 徒:只;壁:墻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墻壁。形容窮得一無所有。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td> |
國家大事 | 大事:重大事情。與國家利益有關的重大事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賈復傳》:“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td> |
家人父子 | 家人:一家人。指一家人。 | 唐·柳宗元《桐葉封弟辯》:“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耶?” |
敗家子 | 指任意揮霍家產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費國家財物的人。 | 老舍《詩人》:“這些行動都是有失正統的,故每每呼詩人為怪人、為狂士、為敗家子?!?/td> |
勤儉持家 | 以勤勞節約的精神操持家務。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要提倡勤儉持家,勤儉辦社,勤儉建國?!?/td> |
家書抵萬金 | 比喻家信的珍貴。 | 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td> |
全家福 | 全家人的合影或指葷的雜燴。形容全部聚集。 | 張愛玲《浮花浪蕊》:“多數是住宅外陽光中的小照片,也有照相館拍的全家福。”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 |
兒女親家 | 指兩家兒女結為婚姻的親戚關系。 | 《花月痕》第52回:“歷有數年,便發起財,也娶了親,與禿頭做個兒女親家。” |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
大方之家 | 大方:原指深通道術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懂得大道理;學問深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的人。 | 莊周《莊子 秋水》:“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td> |
邦家之光 | 邦:諸侯國;家:大夫的封地。指國家的光榮。 | 《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光?!?/td> |
治譜家傳 | 譜:表冊;治譜:指記載治理地方方略的書冊。指父子兄弟居官都有治績。 | 《南齊書·傅琰傳》:“琰父子并著奇績,江左鮮有。世云諸傅有治縣譜,子孫相傳,不以示人。” |
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 指如果沒有自己人從中搗鬼就不會引來外人搗亂。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如今里外上下,背著嚼說我的不少了,就短了你來說我了,可知‘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
怨家債主 | 佛教語,指與我有冤仇的人。 | 唐 孔思義《造像題記》:“業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愿布施歡喜,速得神生凈土?!?/td> |
不是冤家不聚頭 | 聚頭:碰頭。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 《京本通俗小說 西山一窟鬼》:“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里?!?/td> |
安家立業 | 安置家庭;創立事業。也指長期在一個地方勞動和生活。 | 梁斌《漫談<紅旗譜>的創作(代序)》:“于是背起鋪蓋卷下了關東,在關東挖參、淘金,積了一些錢,回來安家立業,準備報仇?!?/td> |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 | 《警世通言 玉堂春落難逢夫》:“王定拜別三官而去。正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td> |
富家巨室 | 指廣有財產的大戶人家。 | 清 龍啟瑞《〈粵西團練輯略〉序》:“富家巨室捐資以助餉者,丁壯冒白刃涂原野者,紳士之督率奔走者,或轉戰破賊經歲不家食者:用民之力,亦幾于盡。” |
家喻戶曉 | 喻:明白;曉:知道。家家都清楚;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 宋 樓鑰《繳鄭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戶曉,必有輕議于下者?!?/td> |
家無擔石 | 十斗為一石,兩石為一擔。形容家里沒有存糧。比喻家境困難。 | 宋朝蘇軾《乞賻贈劉季孫狀》:“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無儋(擔)石?!?/td> |
破家縣令 | 指橫暴的地方官。 | 明 敖英《東谷贅言》上卷:“人有恒言:‘破家縣令,滅門刺史?!柚^此言,強宗豪右當常訟之。” |
家學淵源 | 家學:家傳的學問;淵源:水源;這里指根源。家世相傳的學問有根源。形容出身于書香門弟;學問扎實;學有根底。 | 宋 劉克莊《后村全集 送林寬夫父子》:“家學有淵源,傳之于艾軒。” |
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 啞子:啞巴;黃柏:黃檗,味苦。啞子嘗到黃柏的苦味,知苦說不出。比喻有苦難言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文姜深閨寂寞,懷念諸兒,病勢愈加,卻是胸中展轉,難以出口。正是‘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td> |
九流十家 | 先秦到漢初各種學說派別的總稱。 | 漢 劉安《七略 諸子略》中把諸子思想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除掉小說家,就稱為九流。 |
清官難斷家務事 | 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難論斷家庭糾紛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內部的事,外人很難搞清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
會家不忙 | 見“會者不忙”。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回:“強逼我們鑿天,人言道:‘會家不忙’,我們別樣事倒做過,鑿天的斧頭卻不曾用慣。” |
家翻宅亂 | 形容家里吵吵鬧鬧,不得安寧。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6回:“你想那一年,我說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寶玉沒急死了,鬧得家翻宅亂?!?/td> |
情同一家 | 比喻情誼深厚,如同一家。 | 《梁書·蕭子恪》:“我與卿兄弟,便是情同一家?!?/td> |
家累千金 | 謂家中極富財產。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侍中殷仲文進曰”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仲文]性甚貪吝,多納賄賂,家累千金,常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