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屈艷班香 | 屈:指屈原;班:指班固。象《楚辭》、漢賦那樣詞藻艷麗,情味濃郁。稱贊詩文優美。 | 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高摘屈宋艷,濃薰班馬香。” |
班門弄斧 | 班:魯班;即公輸子;春秋時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 宋 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
按部就班 | 按:按照;部:類別;班:次序。原意是指按照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層次;選擇、組織好詞句。后來表示按照一定的條理、步驟做事。 | 西晉 陸機《文賦》:“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然后選義按部,考辭就班。” |
班門調斧 | 班: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調:耍弄。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八回:“庸碌小巫,怎敢在班門調斧,然老先生臺命殷殷,又不敢違,卻將奈何?” |
班香宋艷 | 班固和宋玉均善辭賦,以富麗見稱,后以之泛稱辭賦之美者。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聽稗》:“早歲清詞,吐出班香宋艷;中年浩氣,流成蘇海韓潮。” |
班荊道故 | 班:鋪開;道:敘說。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后的情況。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與食,而言復故。”杜預注:“班:布也。” |
按步就班 | 指按照條理或遵循一定的程序。參見“按部就班”。 | 語出晉 陸機《文賦》:“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然后選義案部,考辭就班。” |
班駁陸離 | 形容色彩雜沓。 | 參見“斑駁陸離”。 |
拿班做勢 | 裝模作樣,擺架子。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75回:“左右是那幾句東溝籬、西溝灞,油嘴狗舌,不上紙筆的那胡歌野詞,就拿班做勢起來。” |
班功行賞 | 班:排列等級,依次。按照功勞大小,依次給予賞賜。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云傳》:“舉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賞,宜應其實。” |
仕女班頭 | 仕女:美女;班頭:第一。指第一美女。 | 元·王實甫《西廂記·草橋店夢鶯鶯》第三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頭。” |
秀出班行 | 秀出:高出,引伸為才能出眾,優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為官的位次,后也指同列、同輩。才能優秀,超出同輩。 | 唐 韓愈《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洪州刺史太原王公神道碑銘》:“秀出班行,乃動帝目。” |
班班可考 | 班班:明顯的樣子;考:考查。指文字記錄十分明顯,可以考查。 | 宋 陳亮《與韓無咎尚書》:“本朝二百年之間,學問文章、政事術業,各有家法,其本末源流,班班可考。” |
三班六房 | 三班:指皂、壯、快班,均為差役;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房,均為書辦胥吏。明、清時州縣衙門中吏役的總稱。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這新年大節,老爺衙門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來?” |
科班出身 | 科班:指舊時招收兒童;培養為戲曲演員的組織。比喻具有受過正規教育或訓練的資格。 | 茅盾《升學與就業》:“中外古今有不少偉大的事業家都不是‘學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學家也有從沒進過什么理工大學的!” |
弄斧班門 | 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 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宋 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
班荊道舊 | 指朋友相遇于途,鋪荊坐地,共敘情懷。后泛指朋友相遇,共敘離情。亦作“班荊道故”。 | 典出《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杜預注:“班,布也。布荊坐地,共議歸楚,事朋友世親。” |
拿班作勢 | 裝模作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鳳姐見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勢的,便依允了。” |
一班一輩 | 謂同等,不相上下。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一回:“當日你這廝誹謗朝廷,潛地奔逃,我這一班一輩的人,為你不知受過多少限責,你卻躲在賣酒的李秀家里快活。” |
捉班做勢 | 擺架子,裝腔作勢。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萬一不肯時,做妹子自會勸他,只是尋得主顧來,你卻莫要捉班做勢。” |
班師回朝 | 班:調回。調動出征的軍隊返回首都,指出征的軍隊勝利返回朝廷。 | 元 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師回朝,便當請功受賞。” |
班師回俯 | 見“班師回朝”。 | |
班師得勝 | 班:還。軍隊出征,得勝而歸。明·無名氏《破天陣》三折:“將顏洞賓活捉拿,把韓延壽首級剽,班師得勝人歡樂,三軍踴躍。” | 明·無名氏《破天陣》三折:“將顏洞賓活捉拿,把韓延壽首級剽,班師得勝人歡樂,三軍踴躍。” |
一班一級 | 猶言一官半職。泛指官職。 | 《舊唐書 武帝紀》:“寒士縱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級,固不能熟習也。”《新唐書 韋表微傳》:“爵祿譬滋味也,人皆欲之,吾年五十,拭鏡剪白,冒游少年間,取一班一級,不見其味也。” |
班馬文章 |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并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 明 無名氏《鳴鳳記 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
班衣戲彩 | 指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后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 參見“斑衣戲彩”。 |
班師振旅 | 班:還、回;師:軍隊;振:整理;旅:軍隊。撤回軍隊,進行整頓。 | 《尚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 |
一班半點 | 猶言一點半點,常暗指男女關系。班,通“斑”。 | 宋·黃庭堅《望遠行》詞:“且與一班半點,只怕你沒丁香核。”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第二出:“近日來與小生有一班半點之事,爭奈撇不下此婦人。” |
班衣戲采 | 相傳老萊子七十歲時穿彩衣作兒戲以娛親。后以“班衣戲采”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 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雖無兒,效老萊,班衣戲采。” |
鹓班鷺序 | 鹓、鷺:兩種鳥,鵝和鷺飛行有序。比喻百官朝見時秩序井然。 | 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北面并臣肩,共事春丁榮典,趨跑環佩,鹓班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