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挑三揀四 | 形容過分地挑剔。也指對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選。 | 徐特立《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么不對!”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時刻《史記》等24部史書。比喻情況復雜,頭緒繁多,不知從哪里說起才好。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四書五經 |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 漢 班固《白虎通 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 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
不三不四 | 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不一而足。” |
推三阻四 | 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這事情應難、應難造次。” |
室徒四壁 | 猶言室內空無一物。喻貧窮。 | 《魏書·陽固傳》:“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 |
縱橫四海 | 縱橫:奔馳無阻。在天下任意往來,沒有阻擋。比喻無敵于世。 | 《三國志通俗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得志則縱橫四海。” |
群山四應 | 應:應和。四面群山紛紛響應。比喻一聲號召,人們群起響應。 | 朱自清《論標語口號》:“為的是‘發聾振聵’,是‘群山四應’,是人民的覺醒與起來。” |
四鄰八舍 | 指左右鄰居。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動了諸親百眷、四鄰八舍,送人情,斗分子,雖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茍。” |
拉三扯四 | 指談話或議論牽扯無關的人或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說,犯不著拉三扯四的。” |
名揚四海 | 四海:指全國各地。名聲傳遍全國。形容名聲很大。 |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糾糾名揚四海,喜孜孜笑滿腮。” |
四大皆空 | 佛教用語;指宇宙間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虛的(這是一種消極思想)。古代印度認為地、水、火、風是構成宇宙的四種元素;稱為“四大”。佛教則稱堅、濕、暖、動的性能為“四大”;并認為人身亦由此“四大”構成。因此;“四大”有時也代稱人身。后一般用來表示塵念俱消;無牽無掛。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一心無掛,四大皆空。” |
六通四達 | 猶四通八達。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9卷:“今謂明義各自為宜,少多非為定準,如六通四達,豈止三耶!” |
五湖四海 | 五湖:我國的五大湖泊(指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 唐 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四通八達 | 通、達:暢通無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子華子 晏子問黨》:“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 |
朝三暮四 | 原比喻使用詐術;進行欺騙。后比喻經常變卦;反復無常。 | 莊周《莊子 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
倒三顛四 | 形容言行無條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顛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瞞上不瞞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來,揀上色的與他兩套。” |
家徒四壁 | 徒:只;壁:墻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墻壁。形容窮得一無所有。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說三道四 | 道:說。指任意亂說亂講;惹是生非。 | 清 崔灝《通俗編 言笑》:“莫學他人不知朝暮,走啟蒙鄉村,說三道四。” |
四德三從 |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指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娶了個四德三從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賴著眾親故。” |
接三連四 | 接連不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9回:“我又沒逃了,這么接三連四的叫人來找。” |
連三接四 | 同“連三接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原來平兒出去,有賴林諸家送了禮來,連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來拜壽送禮的不少。” |
三從四德 | 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指封建禮教為壓迫、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 | 元 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不學些三從四德,俺一家兒簇捧著為甚么來。” |
連三并四 | 同“連三接二”。 | 老舍《趙子曰》第十九:“趙子曰一聲不發,只連三并四的磕瓜子。”又《二馬》第四段三:“李子榮拉住馬威的手不放,連三并四的說:‘謝謝你!’” |
四平八穩 | 原形容說話做事穩當。現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的意思。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4回:“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心中暗喜。” |
傳三過四 | 傳閑話,說是非。 | 石靈《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識好歹的人說幾句閑言雜語,你在大爹面前,也該遮蓋遮蓋,怎么傳三過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氣!” |
四面受敵 | 各個方面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或攻擊。 | 春秋·齊·管仲《管子·國蓄》:“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 |
四肢百體 | 見“四肢百骸”。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四肢百體一齊往外漲,差一些沒把大襖,幸虧是新買的,撐開了綻。” |
顛三倒四 | 指錯亂沒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語、做事等條理不清、顛倒混亂;毫無次序。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4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
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
朝四暮三 | 原指使用騙術欺騙人。后比喻經常變卦,反復無常。 | 梁啟超《余之幣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調停之說進者,吾見其朝四暮三,無關宏旨。” |
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 《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個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大頭腦。” |
危機四伏 |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
放之四海而皆準 | 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眼空四海 |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見。 | 明 李贄《答耿司寇書》:“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隨人腳跟走乎?” |
微機四伏 |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 |
推三拉四 | 推:推諉。找各種借口推托、阻撓。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好生給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別推三拉四的。” |
拿三搬四 | 比喻不服從調派。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燒了窟窿,你去了,誰能以補呢?你倒別和我拿三搬四的。” |
四紛五落 | 見“四分五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5回:“劉繇軍兵大敗,眾皆四紛五落。” |
三翻四復 | 變化無常或反復多次。 | |
言三語四 | 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 | 元 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語四。” |
四清六活 | 形容機靈干練。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8回:“這幾個都是慣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卻怎的也不曉事。” |
放諸四海而皆準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 | 《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巴三攬四 | 形容說話東拉西扯。 |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我說的丁一確二,你說的巴三攬四。” |
四方輻輳 |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轂上那樣匯集到一處。后引申為從各方聚集的意思。 | 《漢書 孫叔通傳》:“人人奉職,四方輻輳。” |
揭竿四起 |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舉起竹竿當旗幟。借指武裝起義。 | 李大釗《國情》:“然歷代君人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罰、薄稅斂為戒,其民始相安于無事,否則揭竿四起矣。” |
三三四四 | 猶言三三兩兩。 | 漢·王延壽《夢賦》:“爾乃三三四四,相隨踉■(足旁)而歷僻。” |
文房四藝 | 指琴、棋、書、畫。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自古書、畫、琴、棋,謂之文房四藝。” |
丟三落四 | 丟掉這些;又遺漏那些。形容馬虎健忘;顧此失彼。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7回:“俗語說的:‘夯雀兒先飛’,省的臨時丟三落四的不齊全,令人笑話。” |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
四海九州 | 指全中國。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強人所難。” |
一部二十四史無從說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時刻《史記》等24部史書。比喻情況復雜,頭緒繁多,不知從哪里說起才好。 | 張恨水《啼笑姻緣》續集第八回:“她這兩句話,問得沈國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無從說起。” |
四腳朝天 | 四腳: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來爭,被覺空一推,跌個四腳朝天。” |
三清四白 | 謂非常清白。 | |
四分五落 | 形容分散零亂。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驀聞人道,森森地唬得魂離殼。全家眷愛,多應是四分五落。” |
目空四海 | 四海:指全國各地。眼看四海之內皆空。比喻目中無人、狂妄或自負之甚。 | 宋·陳亮《題喻季直文編》:“何茂恭目空四海,獨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
四角俱全 | 比喻完美無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若要外頭說去,老太太斷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給他,豈不四角俱全?” |
條三窩四 | 搬弄是非,挑拔離間。 | |
板板六十四 | 宋時官鑄銅錢,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減。比喻刻板不知變通。板:即“版”,鑄錢的模子。 | 清 范寅《越諺 數目之諺》:“板板六十四,鑄錢定例也,喻不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