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河魚腹疾 | 指腹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比喻不達(dá)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
信口開河 | 隨口亂說一氣。指說話沒有根據(jù);不可靠。信口:隨口;開河:指說話時嘴唇張合。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當(dāng)一個信口開合知。” |
河山之德 | 《詩·墉風(fēng)·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陸德明釋文:“《韓詩》云:德之美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淵然而深,皆以狀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婦人德容之美。 | 《詩·墉風(fēng)·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陸德明釋文:“《韓詩》云:德之美貌。”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淵然而深,皆以狀德容之美。” |
井水不犯河水 | 指互不干擾;界限分明;不相聯(lián)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沖了他?” |
山河表里 | 語出《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zhàn)也!戰(zhàn)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zé)o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勢險要。 |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zhàn)也!戰(zhàn)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zé)o害也。’” |
談若懸河 | 猶言口若懸河。 | 《司勘集》:“加以談若懸河,識同藻鑒,車騎填門,履綦沓座,狎梵侶以玄深,結(jié)勝流而觴詠。” |
笑比河清 | 形容態(tài)度嚴(yán)肅,難見笑容。 | 《宋史 包拯傳》:“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dāng)渴郑務(wù)呓詰勚H艘园Ρ赛S河清。” |
河傾月落 | 表示夜將盡。 | 元·陳樵《月放過賦》:“河傾月落,馀歡未歇。” |
口若懸河 | 若:像;懸河:瀑布;激流奔瀉。說起話來像河水傾瀉一樣滔滔不絕。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辯。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yù)》:“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
氣吞山河 | 氣勢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氣勢、氣魄很大。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
河伯為患 | 指歪門邪惡的風(fēng)氣。 | |
血流成河 | 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
黃河水清 | 黃河之水常年混濁,如果變得清澈則被視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見的、難得的事情。 |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圣人生。” |
后海先河 | 語本《禮記·學(xué)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 語出《禮記·學(xué)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
氣壯河山 | 同“氣壯山河”。 | 唐·張說《<洛州張司馬集>序》:“族高辰象,氣壯河山,神作銅鉤,天開金印。” |
恒河沙數(shù) | 恒河:南亞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樣,無法計算。形容數(shù)量很多。 | 《金剛經(jīng) 無為福勝分》:“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
偃鼠飲河 | 比喻所需極有限。 | 《莊子·逍遙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礪山帶河 | 礪:磨刀石;山:泰山;帶:衣帶;河:黃河。黃河細(xì)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yuǎn),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
過河拆橋 | 自己過了河;就把橋拆掉。比喻達(dá)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腳踢開。 | 元 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棘》:“你休得順?biāo)拼辉S我過河拆橋。” |
百二關(guān)河 | 比喻山河險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 金 元好問《岐陽》詩之二:“百二關(guān)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
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指習(xí)慣成性,很難改變。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恒河一沙 | 比喻極其渺小。 | 清·各邦額《夜譚隨錄·宋秀才》:“宋陰念一身蜩寄世間,真如恒河一沙,滄海一粟。” |
馮河暴虎 | 猶言暴虎馮河。 | 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抱頭鼠竄者膽裂之不暇,馮河暴虎者虛驕而無實。” |
香象渡河 | 佛教用語。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評論文字精辟透徹。 | 宋 嚴(yán)羽《滄浪詩話 詩評》:“李杜數(shù)公,如金鴙擘海,香象渡河。” |
以指測河 | 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比喻達(dá)不到目的。 | 《荀子·勸學(xué)》:“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
不廢江河 | 贊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 唐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dāng)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涓涓不壅,終為江河 | 壅:堵塞。細(xì)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終將匯合成為大江大河。比喻對細(xì)小或剛剛萌芽的問題不加注意或糾正,就會釀成大的問題。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wǎng)羅。” |
臨河羨魚 | 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xùn)》:“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wǎng)。” |
涓滴成河 | 涓滴:小水珠。一點一滴的水珠匯集起來就可以成為河流。形容積少成多。 | 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量乍有無。” |
懸河瀉水 | 懸河:瀑布;瀉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瀉。比喻說話滔滔不絕或文辭流暢奔放。 | 《晉書 郭象傳》:“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
九江八河 | 泛指所有的江河。 | 《四游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卻說次日眾真君聚朝奏玉帝曰:‘當(dāng)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龍會,會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宮龍王赴會迎雨。’” |
半壁河山 | 指國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 清 鈕琇《觚剩 虎林軍營唱和》:“昊《懷古》四首《詠岳忠武》云:‘將軍野戰(zhàn)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 |
河目海口 | 河目:形狀像河一樣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長;海口:像大海一樣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 《詩經(jīng)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穎達(dá)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龍顏之類。” |
河海不擇細(xì)流 | 比喻不論大小,一律收容。 | 《史記·李斯列傳》:“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 |
跳在黃河洗不清 | 比喻很難擺脫干系,避免嫌疑。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我何玉鳳這個心跡,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鳳的身分了!” |
跳到黃河洗不清 | 比喻無法擺脫嫌疑。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27回:“武姑子也已全招認(rèn),你叫我跳到黃河洗不清。” |
飲河滿腹 | 比喻人應(yīng)知足,貪多無益。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銀河倒瀉 | 瀉:水從高處往下直流。象銀河里的水倒瀉下來。形容雨下得極大,象瀉下來的一樣。 |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
水牛過河 | 指出露頭角,出頭露面。 | |
被山帶河 | 靠著山,環(huán)著河。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
順口開河 | 猶言信口開河。不假深思,不負(fù)責(zé)任地隨口亂說。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回:“我原來是私訪,為何順口開河?” |
江河行地 | 長江大河永遠(yuǎn)地在地上流動。比喻事情明顯;無所置疑;顛撲不破。 | 清 鄭燮《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豈得為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哉?” |
河不出圖 | 河:指黃河。黃河當(dāng)中沒有出現(xiàn)河圖。古代相傳每當(dāng)圣明之世時,黃河便出現(xiàn)河圖。因此黃河不出河圖時則不是圣明之世。指時當(dāng)亂世。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
口如懸河 | 見“口若懸河”。 | 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稱口如懸河,賓主頗也得合。” |
海晏河清 | 黃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靜。比喻太平盛世。河:黃河;晏:平靜。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水西南臺道遵和尚》:“一言啟口,振動乾坤,山河大地,海宴河清。” |
鼷鼠飲河 | 比喻欲望有限。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中河失舟,一壺千金 | 比喻東西雖然輕微,用得到的時候便十分珍貴。 | 《遏冠子·學(xué)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使物然。” |
還我河山 | 表示決心從侵略者手中奪回本屬于自己的國土。 | 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五卷:“徽宗嘗夢吳越錢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來朝,便終于還我河山。’” |
倒峽瀉河 | 比喻文筆酣暢,氣勢磅礴。 | 《平山冷燕》第九回:“只那一枝筆,拈在手中,便如龍飛鳳舞,落在紙上,便如倒峽瀉河,真有掃千軍萬馬之勢。” |
河梁攜手 | 河梁:橋。指送別。 | 漢·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cè),悢悢不得辭。” |
河清難俟 | 俟:等待。很難等到黃河水清。比喻時間太長,難以等待。 | 左丘明《左傳 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
河?xùn)|獅子吼 | 河?xùn)|:古郡名。比喻嫉妒心強(qiáng)剽悍的妻子發(fā)怒,對丈夫大吵大鬧。一般借此嘲笑懼內(nèi)的男人。 | 宋 洪邁《容齋三筆 陳季常》:“陳慥字季常……自稱‘龍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賓客,喜畜聲妓,然其妻柳氏絕兇妒,故東坡有詩云:‘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師(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濟(jì)河焚舟 | 濟(jì):渡過;焚:燒。渡過河就把渡船燒了。形容斷絕退路;準(zhǔn)備決一死戰(zhàn)。 | 左丘明《左傳 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jì)河焚舟。” |
氣壯山河 | 氣:氣概;壯:雄壯;宏偉。形容氣勢之大;比山河還要雄壯。 | 唐 張說《孔補(bǔ)闕集市》:“族高辰象,氣壯山河,神作銅鉤,天開金印。” |
長江大河 | 指長江和黃河。形容氣勢磅礴,奔騰不息。 | 宋·蘇洵《上歐陽內(nèi)翰書》:“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 |
氣吞河山 | 吞:吞掉。氣勢可以吞沒高山和大河。形容氣勢、氣魄很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稱頌他如何在戰(zhàn)場上橫刀躍馬,氣吞河山,大旗指處,悍賊披靡。” |
錦繡山河 | 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鮮艷的絲織品一樣。形容美好的國土。 | 清 曾樸《孽海花》第一回:“正是華麗境域,錦繡山河,好不動人歆羨呀!” |
一虎不河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原謂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后在元劇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顧一切。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河同水密 | 比喻彼此關(guān)系密切。 | 《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邵氏故意欲責(zé)秀姑,卻教秀姑引得貴以塞其口。彼此河同水密,各不相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