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是非口舌 |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td> |
掉舌鼓唇 | 炫耀口才,夸夸其談。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9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斗唇合舌 | 猶言耍嘴皮子,賣弄口才。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唇槍舌劍 | 嘴唇像槍;舌頭像劍。形容能言善辯;言詞犀利;針鋒相對。也作“舌劍唇槍?!?/td> | 元 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 |
金口木舌 | 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 漢 揚雄《法言 學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
說嘴說舌 | 搬弄是非,沒事找事。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我孩兒又不曾嫁了人,是斗他耍,怎么這等認真,就說嘴說舌,背槽拋糞?!?/td> |
油嘴滑舌 | 形容人說話油滑輕??;耍嘴皮子。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誰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內,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騙得爹娘允了,方好進去。” |
齒弊舌存 | 謂剛者易折,柔者難毀。語本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語出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戟指嚼舌 |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頭。形容憤怒之極 | 魯迅《華蓋集 “碰壁”之余》:“或則戟指嚼舌,噴血而亡?!?/td> |
舌端月旦 | 指常在談話中議論別人。 | 宋·葉廷圭《海錄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陽秋。” |
瞠目結舌 | 瞠:瞪著眼睛;結舌:翹起舌頭落不下。瞪眼翹舌說不出話來;形容受窘或驚呆而一時無法對付的樣子。也作“結舌瞠目”。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td> |
舌尖口快 | 尖:尖銳,鋒利。快:銳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 元·無名氏《獨角?!返诙郏骸吧胶R菜圃┏穑液退裁磁?,不是我舌尖口快。” |
鸚鵡學舌 | 像鸚鵡一樣學人說話。常比喻跟著人家的話說;或指搬嘴學舌。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td> |
張口結舌 |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于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舌,面紅過耳。” |
舌敝耳聾 |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 《戰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td> |
舌敝唇枯 | 敝:破;枯:枯干。舌頭破爛,嘴唇干焦。形容費盡了唇舌。 |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td> |
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為搜集、了解情況和宣傳政策的工具。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黨的新聞課》:“報紙是黨的耳目喉舌,是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td> |
七嘴八舌 | 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也比喻讓別人充分發表意見。 | 《好逑傳》第五回:“眾人正跑得有興頭上,忽被鐵公子攔住,便七嘴八舌地亂嚷。” |
調嘴學舌 | 調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說人閑話,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嘴弄舌!” |
齒亡舌存 | 亡:脫落,不存在。牙齒都掉了,舌頭還存在。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 漢·劉向《說苑·敬慎》:“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赤舌燒城 | 赤:火紅色。赤舌如火,足以燒城。比喻毀謗或挑拔離間的話非常傷害人。 | 漢 揚雄《太玄 干》:“赤舌燒城,吐水于瓶。” |
齒敝舌存 | 牙齒都掉了,舌頭還留存。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 |
調嘴弄舌 | 調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說人閑話,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嘴弄舌!” |
貧嘴賤舌 | 指話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厭惡。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黛玉道:‘什么詼諧!不過是貧嘴賤舌的討人厭罷了?!?/td> |
釘嘴鐵舌 | 形容嘴硬,不認錯,不服輸。 | 元 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么不能了達。釘嘴鐵舌,銅頭鐵額,火眼金睛,都來問禪。” |
焦唇干舌 | 見“焦唇干舌”。 | 《孔子家語·屈節》:“孤嘗不料力而興吳難,受困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td> |
鼓舌搖唇 | 同“鼓唇搖舌”。 | 元·高文秀《誶范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著咱鼓舌搖唇,立取他封侯拜將?!?/td> |
枉費唇舌 | 白費言辭,不起作用。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九回:“這官去后,伯伯仍前舊性不改,卻不枉費唇舌?” |
焦唇敝舌 | 謂費盡口舌。 | 明·呂坤《呻吟語》第二卷:“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
搖嘴掉舌 | 猶搖唇鼓舌。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二卷:“得鶯鶯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禍。不共你搖嘴掉舌,不共你斗爭斗合?!?/td> |
酒入舌出 |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歡嘮叨。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十卷:“臣聞之酒入者舌出,舌出者棄身,不寧棄酒乎?” |
鼓唇弄舌 |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游說。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今已陷之于喪亡,尚不自恥,猶敢鼓唇弄舌于眾諸侯之前耶?” |
一口三舌 | 比喻嘮叨、話多。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無益。” |
舌鋒如火 | 比喻話說得十分尖銳。 | |
拙嘴笨舌 |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講話。拙:笨;不靈。 | 清 隨緣下士《林蘭香》:“我亦并非處處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鈍,不敢輕易開口?!?/td> |
啖指咬舌 | 恐懼不敢多言的樣子。 | |
辯口利舌 | 指能言善辯,伶牙利嘴。 | 漢 王充《論衡 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td> |
老婆舌頭 | 比喻善于花言巧語、搬弄是非。 |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那廝是能言巧辯之士,口里含著一堆的老婆舌頭?!?/td> |
乖唇蜜舌 | 形容口齒伶俐,慣于說討人喜歡的甜言蜜語。 | 《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惡,且都說起他的好處?!?/td> |
鼓唇搖舌 |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 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鼓舌揚唇 | 轉動舌頭,張開嘴唇。形容開口說唱。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揚唇,唱一年家春盡一年家春?!?/td> |
掉三寸舌 | 掉:擺動,搖。玩弄口舌。多指進行游說。 | 《史記 淮陰侯列傳》:“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 |
鉗口結舌 | 鉗口:嘴巴張不開;結舌:舌頭轉不動。形容緊閉嘴巴;不敢說話。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td> |
齒落舌鈍 | 年老掉齒,說話不清楚。 | 《紅樓夢》第二回:“那老僧既聾且昏,又齒落舌鈍,所答非所問。” |
笨嘴拙舌 |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辭。也作“笨口拙舌”。 | 楊朔《石油城》:“劉公之低著頭,用大手搓著大腿,挺為難地說:‘我這個人,笨嘴拙舌的,談什么呢?’” |
杜口木舌 | 杜口:閉口不言;木舌:結舌。閉著嘴說不出話來。比喻緘口不言,形容不敢說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黃瓊傳》:“忠臣懼死而杜口,萬夫怖禍而木舌?!?/td> |
弄嘴弄舌 | 弄:玩弄,賣弄。猶言耍嘴皮子。形容賣弄口舌或搬弄是非。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四回:“這個弼馬瘟著然會弄嘴弄舌。” |
貧嘴滑舌 | 同“貧嘴賤舌”。 | 劉紹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許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婦兒貧嘴滑舌?!?/td> |
三寸之舌 |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td> |
緘口結舌 | 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于淫威不敢講話。 | 明 張煌言《上延平王書》:“而所為若是,則其將何所依倚,故不敢緘口結舌,坐觀勝敗?!?/td> |
乖嘴蜜舌 | 形容口齒伶俐,慣于說討好人的甜言蜜語。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00回:“素姐那乖嘴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不把他可惡?!?/td> |
搬口弄舌 | 挑撥是非。同“搬唇遞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見我做了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說話;又見我兩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買賣?!?/td> |
弄口鳴舌 | 弄口: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聲。掉弄口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 | 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弄口鳴舌,只足飾非?!?/td> |
笨口拙舌 | 沒有口才,不善言談。 | 秦兆陽《在田野上前進》第一章:“部隊作風,說話又尖又硬,絲毫不留情面,又滿有一套理論,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
瞪目結舌 |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 清 黃軒祖《游梁瑣記 顧嘉蘅》:“群知為廣文子,異而詢之,瞪目結舌不能對?!?/td> |
膏唇試舌 |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話說出來。 | 《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td> |
輕嘴薄舌 | 形容說話輕佻刻薄。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閑時常倚門靠壁,不三不四,輕嘴薄舌的狂言挑撥?!?/td> |
南蠻鴂舌 | 舊時譏人操難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勞鳥。 | |
調嘴調舌 | 見“調嘴弄舌”。 | 《金瓶梅詞話》第四八回:“打的經濟鯽魚般跳。罵道:‘怪短命!誰和你那等調嘴調舌的!” |
輕口輕舌 | 見“輕嘴薄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你不理他便罷,不要十分輕口輕舌的沖撞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