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克敵制勝 | 克:戰勝;制勝:取得勝利。戰勝敵人;取得勝利。 | 孫武《孫子 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
化敵為友 | 將敵對勢力化成友好勢力。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12章:“我們說這就具備了化敵為友的條件。” |
敵眾我寡 | 敵方人數多;我方人數少。多形容雙方對峙;眾寡懸殊。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
背腹受敵 | 指前后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 逢:遭遇,遇見。比喻交戰或競技的雙方本領相當,不相上下。 | 清·無名氏《說唐》第63回:“正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才,兩人大戰三十余合。” |
舉世無敵 | 全世界沒有能勝過的。 |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們認為是‘異常強大’的,‘舉世無敵’的。” |
敵國外患 | 指來自敵對國家的侵略騷擾。 | 《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敵惠敵怨 | 猶言報德報怨。 | 《左傳·文公六年》:“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
牛餼退敵 | 餼:活的牲口。用牛羊擊退敵軍。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衡傳》:“弦高以牛餼退敵,墨翟以縈帶全城。” |
所向無敵 | 沒有能敵得住的對手。指誰也抵擋不住。多形容軍威極壯;銳不可當。 | 三國 蜀 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
腹背受敵 | 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敵人的攻擊;處于被動不利的局面。 | 北齊 魏收《魏書 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 |
寡不敵眾 | 人少的敵不過人多的。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 |
無敵天下 | 天下都沒有對手。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則無敵于天下。” |
四面受敵 | 各個方面受到敵對勢力的威脅或攻擊。 | 春秋·齊·管仲《管子·國蓄》:“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 |
勢均力敵 | 敵:相當。雙方力量相等。 | 晉 袁宏《后漢紀 獻帝紀》:“無他遠略,又勢均力敵,內難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圖也。” |
同仇敵愾 | 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 《詩經 秦風 無衣》:“與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 |
敵國通舟 | 同船的人都成了敵人。比喻眾叛親離。 | 清·黃遵憲《由輪舟抵天津作》詩:“敵國通舟今日事,太倉稊米自家身。” |
枕戈待敵 | 枕著兵器等待迎敵。形容時刻準備殺敵。 | 《南齊書·褚淵傳》:“結壘新亭,枕戈待敵……鋒鏑初交,元惡送首。” |
天下莫敵 | 見“天下無敵”。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紹,天下莫敵矣。” |
料敵如神 | 料:預料。形容對敵方活動預料非常準確。 | 《舊唐書 郭子儀傳》:“故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汾陽郡王、尚父子儀,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訓師如子,料敵如神。” |
男不對女敵 | 男的不與女的爭斗。 | 清·張南莊《何典》第五回纏夾二先生評:“豈知狼子野心,不惟不奉男不對女敵之古訓,反欲打殺老婆。” |
富可敵國 | 敵:匹敵。私人擁有的財富可與國家的資財相匹敵。形容極為富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8卷:“母銀越多,丹頭越精。若煉得半合許丹頭,富可敵國矣。” |
如臨大敵 | 臨:面對著。好像面對著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 | 《舊唐書 鄭畋傳》:“畋還鎮,搜乘補卒,繕修戎仗,浚飾城壘,盡出家財以散士卒。晝夜如臨大敵。” |
力敵千鈞 | 敵:抵擋;鈞:古代重量單位,合當時三斤。形容力氣大,能抵擋住幾萬斤。 | 《漢書·敘傳上》:“良樂軼能于相,馭烏獲抗力于千鈞。” |
權均力敵 | 見“權均力齊”。 | 宋·蘇軾《代滕甫論西夏書》:“其有能以地與眾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權均力敵內自相疑者。” |
認敵作父 | 同“認賊作父”。 | 蒲韌《二千年間》八:“同時也不能不想那些認敵作父、賣國求榮的大漢奸。” |
八面受敵 | ①謂功力深厚,能應付各種情況。②硯名。 | 五代 王保定《唐摭言海敘不遇》:“子華(吳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敵,以八韻著稱。” |
靦顏事敵 | 厚著臉皮替敵人工作,不知羞恥。 | |
所當無敵 | 猶言所向無敵。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
棋逢敵手 | 比喻彼此本領不相上下。 | 唐·尚顏《懷陸龜蒙處士》詩:“事免傷心否,棋逢敵手無。” |
工力悉敵 |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敵:相當。雙方的功夫、力量;不相上下。多指藝術方面的造詣不分高低。 | 宋 計有功《唐詩紀事》:“及聞其評,曰:‘二詩工力悉敵。’” |
表里受敵 | 內外受到敵人的攻擊。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諸葛誕傳》:“城固而眾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敵,此危道也。” |
無敵于天下 | 天下都沒有對手。形容力量強大無比。 | 《孟子·公孫丑上》:“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 |
天下無敵 | 普天之下,沒有敵手。形容戰無不勝,沒有對手。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
同仇敵慨 | 見“同仇敵愾”。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讀者大眾的對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同仇敵慨的。” |
眾寡不敵 | 人少敵不過人多。 | 晉 陳壽《三國志 郭淮傳》:“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 |
敵不可縱 | 對敵人不能放縱。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
御敵于國門之外 | 御:抵擋;國門:京都城門,邊界線。將敵人阻擋在境外。 | 戰國·鄒·孟軻《孟子·萬章》:“今有御人國門之外者。” |
出敵意外 | 見“出敵不意”。 | 毛澤東《關于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此種計劃出敵意外,在你們最后完成部署以前,敵人是很難覺察出來的。” |
誘敵深入 | 誘:引誘。引誘敵人深深地進入我方利于圍殲的地區。 | 毛澤東《論持久戰》:“我們歷來主張‘誘敵深入’,就是因為這是戰略防御中弱軍對強軍作戰的最有效的軍事政策。” |
首尾受敵 | 首尾:前后。前后受到敵人的夾攻。 | 《周書·文帝紀》:“今逼以上命,悉令赴關,悅躡其后,歡邀其前,首尾受敵,其勢危矣。” |
舟中敵國 | 同船的人都成的敵人。比喻大家反對,十分孤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
地丑力敵 | 謂土地相似,力量相當。 | 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終于伯;由周兵革繕完,欲兼并之固難也。地丑力敵,不日尋干戈不已。” |
料敵制勝 | 準確地判斷敵情,并蠃得勝利。 | 先秦 孫武《孫子 地形》:“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
畏敵如虎 |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 明·徐光啟《謹申一得以保萬全疏》:“自然人賈勇,何至如今畏敵如虎,視營伍如蹈阱乎?” |
臨敵賣陣 | 即將上陣殺敵時,卻逃離陣地。形容十分膽怯。 |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四折:“因為你兩軍對壘,臨敵賣陣,敕旨教斬了你哩!” |
雙拳不敵四手 | 一個人打不過眾人。指寡不敵眾。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9卷:“常言道,雙拳不敵四手。” |
敵愾同仇 | 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 《詩經 秦風 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丘明《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
萬人之敵 | 敵:對抗。指武藝高強可敵強敵。也指善于統帥軍隊以抵御強敵。亦作“萬人敵”。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關羽等傳評》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
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 敵:對抗;堰:攔河壩。敵人來了派將軍抵擋,大水來了用土去掩蓋。比喻針鋒相對,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 元 無名氏《云臺門》第一折:“兵來將敵,水來土堰,兄弟也,你領兵就隨著我來,不可延遲也。” |
以寡敵眾 | 用少數人抵敵眾多的人。 | 《金史·吾扎忽傳》:“吾扎忽性聰敏,有才智,善用軍,常出敵之不意,故能以寡敵眾。” |
三拳不敵四手 | 比喻人少的敵不過人多的。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9回:“人家人多勢眾,有洋槍洋炮,就憑你們這幾個民兵還能頂住?三拳敵不過四手呀!” |
臨敵易將 | 易:改變,變換。臨到作戰之前調換將領。 | 《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 |
敵不可假 | 謂不可寬容敵人。 | 《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 |
力敵勢均 | 同“力均勢敵”。 | 《宋書·劉穆之傳》:“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
同舟敵國 | 同舟共濟的人成了敵人。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
寧與千人好,莫與一人敵 | 寧愿與千人做朋友,不要與一個人為敵。 | |
出敵不意 | 指行動出于敵方意料。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不如讓我去,出敵不意,攔腰插一拳,也許能夠把敵陣沖亂。” |
敵力角氣 | 以力氣相斗。 | 漢·王充《論衡·譋時》:“敵力角氣,能以小勝大者希,爭強量功,能以寡勝眾者鮮。” |
懷敵附遠 | 懷:來,使親近。對敵人采取懷柔政策,使遠方之人來歸附。 | 漢·賈誼《論積貯疏》:“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