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服低做小 |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 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我又索含容折節,屈脊躬身,伏低做小,跪膝在塵埃。” |
服牛乘馬 | 役使牛馬駕車。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
角巾素服 | | |
粗服亂頭 | 粗服:粗布衣服;亂頭:蓬頭亂發。形容不講究修飾。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 |
心服口服 | 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氣或認輸。 | 先秦 莊周《莊子 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
服氣吞露 | 服氣:導引之術,即氣功。指修煉道術。 | 明·無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論道姑休養,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 |
口服心服 | 指從內心及口頭都表示信服。 | 《人民文學》1977年第9期:“毛主席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啟發我們顧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
以德服人 | 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歸順、服從統治者。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
以理服人 | 服:說服。用道理說服別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心悅誠服 | 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誠地服氣或服從。悅:愉快;誠:真心。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黃冠草服 | 粗劣的衣著。借指平民百姓。有時指草野高逸。 | 明·唐順之《與洪方洲郎中書》:“而所謂磊落超脫者,往往出于黃冠草服之間。” |
亂頭粗服 | 頭發蓬亂,衣著隨便。形容不愛修飾。 | 明 王彥泓《個人》詩:“雙臉斷紅初卻坐,亂頭粗服總傾城。” |
華冠麗服 | 冠:帽子。形容衣著華麗。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全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不開,只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
胡服騎射 |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 《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
心服口不服 | 服:信服。心里信服嘴上卻不承認。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43回:“老武聽了,還有點心服口不服。” |
服服帖帖 | 溫順地或謙恭地服從跟隨。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回:“這幾下直打得王貴服服帖帖,只得依他教訓。” |
做小服低 | 形容低聲下氣,甘居人下。 | 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一方面是芙蓉柔順,甘于做小服低。” |
心服首肯 | 謂心里信服,并點頭同意。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然則他何不一開口就照在青云山口似懸河的那派談鋒?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
返我初服 | 返:歸還;初服:未做官時的衣服。比喻辭官歸隱。 | 三國·魏·曹植《七啟》:“愿返初服,從子而歸。” |
無服之喪 | 謂有悲惻之心而無服喪之舉。 | 西漢·戴圣《禮記·孔子閑居》:“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
微服私行 | 微服:平民服裝。私行:秘密出行。舊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裝秘密到民間探訪民情或疑難重案。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鄢趙爭寵》:“只是此行斂些光彩,不可喝道而去,只得微服私行罷了。” |
拳拳服膺 | 拳拳:緊握不舍,引伸為懇切;服膺:銘記心中。形容懇切地牢記不忘。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水土不服 | 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1回:“說軍士水土不服,權且罷兵。” |
弓調馬服 | 比喻辦任何事情,應先做好準備工作。 | 《荀子·哀公》:“弓調而后求勁焉,馬服而后求良焉。” |
變服詭行 | 變:更換;服:服裝;詭:詭秘。更換服裝,秘密趕路。 | 唐·韓愈《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變服詭行,日倍百里。” |
服田力穡 | 服:從事;穡:收獲谷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 | 《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
安生服業 | 服:從事。平穩地生活,安心地從事自己的生業。 | 梁斌《紅旗譜》:“她想到馮老蘭,不一定肯讓朱老忠安生服業地活下去,她的心情更加憂懼不安。” |
舒舒服服 | 身心感到輕松愉快舒適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家里唱動戲,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 |
服服貼貼 | 指讓人信服或物品平整。 |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么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
哀告賓服 | 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后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愿意服從。 | 元 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
侯服玉食 | 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貴的食物。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荒殖其貨。侯服王食,敗俗傷化。” |
以力服人 | 服:制服。用強力使人服從。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濃妝艷服 | 見“濃妝艷裹”。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5回:“眾宮人都濃妝艷服,騎在馬上,一簇綺羅,千行絲竹,從大內直排至西苑。” |
以渴服馬 | 使馬忍渴受訓,從人驅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順服。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造父為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王曰:‘效駕于圃駕于圃中。’造父驅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馬久矣,今馬見池,馯而走,雖造父不能治……” |
服氣餐霞 | 服氣:導引之術,即氣功;餐霞:指不食人間煙火。指修煉道術。 |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二折:“服氣餐霞總是空,導引勞形枉費功。” |
白龍魚服 | 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 | 西漢 劉向《說苑 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
陰服微行 | 微行:帝王、官吏隱藏自己身份改裝出行。舊指帝王或官吏穿便裝,隱瞞自己的身份進行民訪。 | |
黃冠野服 | 見“黃冠草服”。 | 古直《冷圃曲》:“二月梅江波滟滟,黃冠野服期許劍。” |
奇裝異服 | 式樣奇怪而異于時尚的服飾。 | 戰國 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
無服之殤 | 古指未滿八歲而夭折。因未成年,無喪服之禮,故稱。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
輸心服意 | 猶言真心順從。 | 《快心編初集》第四回:“然說到要做會討采,卻無人便肯輸心服意,也有回的,也有許的,也有求減的,也有應承了原不與的。” |
作小服低 | 指與人作妾或順從比己低下者。形容謙退溫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又是天生成慣能作小服低,賠身下氣,情性體貼,話語綿纏。” |
服冕乘軒 | 服:穿著;冕:古代達官貴人穿的禮服;軒:古代貴人乘坐的豪華大車。指做官后飛黃騰達。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五年》:“太子與之言曰:‘茍使我入獲國,服冕乘軒,三死無與。’” |
降服而囚 | 脫去上衣,象囚犯那樣,表示謝罪。 | |
金聲玉服 | 見“金聲玉色”。 | 戰國·宋·墨翟《墨子·經說》:“實,其志氣之見也;使人如己,不若金聲玉服。” |
負固不服 | 依恃險阻而不臣服。 | 《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鄭玄注:“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
方巾闊服 | 方巾:古代秀才戴的方形軟帽。方形帽子,寬松的衣服。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8回:“正說得熱鬧,街上又遇著兩個方巾闊服的。” |
白龍微服 | 比喻貴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計不到的災禍。 | 西漢·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
葛巾野服 | 葛巾:用葛布縫制的頭巾。戴葛布頭巾,穿鄉野粗布衣服。指隱士或道士的服飾。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這國能葛巾野服,扮作了道童模樣。” |
驥服鹽車 | 驥:駿馬;服:駕馭。讓駿馬駕鹽車。比喻使用人才不當。 | 《戰國策 楚策六》:“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法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
心服情愿 | 心里完全愿意,毫不勉強。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6回:“如果心服情愿,叫他寫個憑據來,銀子早遲不要緊的。” |
從風而服 | 從:順從;服:服從。象順風倒下一樣就迅速服從了。 | 《戰國策 秦策一》:“山東之國,從風而服。 |
不服水土 | 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 漢 荀悅《漢紀 武帝紀》:“中國之人,不知其地勢,不能服其水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