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等閑視之 | 等閑:無關緊要;之:它。把它看得無關緊要;不加重視。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 |
男女平等 | 男女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上的平等地位。 | 清·秋瑾《勉女權(quán)歌》:“男女平權(quán)天賦就,豈甘居牛后?” |
高人一等 | 超過一般人。比別人高出一個等級。 | 明 歸有光《與沈敬甫七首》:“欽甫云:更似高人一籌也。” |
低人一等 | 比別人低一個等級。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在這個家庭中,他從小就處于‘低人一等’的地位!” |
等價連城 | 同樣價值連城。比喻同樣貴重。 | 《梁書·儒林傳·范縝》:“晉棘、荊和,等價連城,驊騮、騄驪,俱致千里?!?/td> |
等閑之人 | 等閑: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據(jù)你的大名,這表人物,必不是等閑之人,久后必做大官?!?/td> |
等而下之 | 比這一等更差的。指事物遞減;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級;低一等。 | 宋 樓鑰《攻愧集》:“鄉(xiāng)之貧者,或不及于此,則以此法等而下之?!?/td> |
三六九等 | 指等級和類別多,有種種差別。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只不過這會子輸了幾兩銀子,你們就這么三六九等兒的了?!?/td> |
學不躐等 | 躐等:越級,不循原有序列。學習不能超越次第,應循序漸進。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幼者聽而不問,學不躐等也?!?/td> |
等量齊觀 | 等:相同;量:估量;評價;齊:一樣。不顧事物的區(qū)別;作同等看待。 | 清 況周頤《蕙風詞話》:“或帶煙月而益韻,托雨露而成潤,意境可以稍變,然而烏可等量齊觀也?!?/td> |
等因奉此 | 舊時公文用語。“等因”用以結(jié)束表示理由說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下文”?,F(xiàn)多比喻例行公事;官樣文章。 | 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對保障人民權(quán)利的再呼吁》:“否則豈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紙公文在老爺們的桌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 |
罪加一等 | 指對罪犯加重處罰。 | 清·彭養(yǎng)鷗《黑籍冤魂》第五回:“你為著吃煙,這才犯法,我們來拿你,倒來吃你的煙,本官知道,辦起來罪加一等?!?/td> |
等閑之輩 | 無足輕重的尋常人。等閑:尋常;一般。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td> |
各色人等 | 色:種類;人等:人們。社會上各種職業(yè)各個階層的人們。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1回:“各色人等,務望各安本分,勿再稍事紛擾,自召虛驚。” |
價等連城 | 謂價值等于連成一片的許多城池。 | 《北史·彭城王勰傳》:“今陛下賜刊一字,足以價等連城?!?/td> |
視為等閑 | 等閑:無關緊要。把它看成無關緊要,不予重視。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53回:“舍山后楊業(yè)干城之將,視為等閑而不用?!?/td> |
著作等身 | 著作跟身材一樣高(等:相等)。形容著作十分豐富。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自是以外,雖著述等身,聲華蓋代,總聽其自貯名山,不得入此門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
等米下鍋 | 比喻生活困難,缺少錢用。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6回:“豈但不肯多出錢,照時值估價,還要少幾兩,分明知道我等米下鍋,要殺我的巧。” |
等閑人物 | 等閑: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1回:“操還營自思:‘孫權(quán)非等閑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
同休等戚 | 見“同休共戚”。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費詩傳》:“同休等戚,禍福共之。” |
同等對待 | 同等看待,等同對待。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們的子弟一律和貧下中農(nóng)子弟同等對待,不論入黨入團,招工招干和參軍,都不再受影響?!?/td> |
三等九般 | 同“三等九格”。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5回:“金蓮:‘若是這等的也罷了,我說又是沒廉恥的貨,三等九般使了接去?!?/td> |
等而上之 | 按某一等級,由此再往上。 | 宋·朱燮《絜齋集·高鞅論》:“古者五家置一比長,等而上之,為閭,為旅,為黨,皆置官焉?!?/td> |
等禮相亢 | 猶言分庭抗禮。以平等之禮相待。 | 漢 劉向《說苑 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禮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勢以求臣,則朋友之材至矣?!?/td> |
齊量等觀 | 同“等量齊觀”。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子安》清·何守奇評:“齊量等觀,則詞林諸公,安非出于造物之戲也?” |
諸色人等 | 各種各樣、各色各等的人們。 | 唐·陸贄《優(yōu)恤畿內(nèi)百姓并除十縣令詔》:“百姓及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義,均減有無,赒貸貧人,全活數(shù)眾者,府司具事跡聞奏,朕當授以官秩,蠲其征徭。” |
著作等身 | 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 |
著述等身 | 著述:編寫的著作。寫的書摞起來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極多。亦作“著書等身”、“著作等身”。 | |
加人一等 | 加:超過。超過別人一等。比喻學問才能超過一般人。也指爭強好勝。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夫子曰:‘獻子加于人一等矣。’” |
等身著作 | 等:等同。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 柳亞子《呈符老宇澄一首》:“等身著作推君健,曠世才名愧我虛?!?/td> |
著述等身 | 著述:編寫的著作。寫的書摞起來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極多。亦作“著作等身”。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自是以外,雖著述等身,聲華蓋代,總聽其自貯名山,不得入此門一步焉,先圣之志也?!?/td> |
越次躐等 | 次:次序;躐等:越級。超越等級次序。 | 宋·蘇軾《御試制科第一道》:“今陛下所震怒而賜譴者何人也?……越次躐等召而問訊之者何人也?” |
閑雜人等 | 指與工作無關的人員。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若七日內(nèi)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閑雜人等,休教放入?!?/td> |
非同等閑 | 非:不;等閑:尋常,一般。指情況嚴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視。 | 《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拋棄了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個非同等閑的人。” |
等價交換 | 相同的價值進行平等交易。 | 馮德英《苦菜花》第十章:“大家按等價交換的原則來互相幫助,解決勞力不足牲畜缺的困難。” |
三等九格 | 猶三六九等。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孟玉樓道:‘娘,不是這等說,李大姐倒也罷了,沒甚么倒吃了他爹恁三等九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