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氣
詞語解釋
吐氣[ tǔ qì ]
⒈ ?呼出氣。
例喘吁吁吐氣不齊,戰戰兢兢驚神未定。
英breathe out;
⒉ ?發泄委屈或怨恨而覺得舒暢。
英fell elated after unburdening oneself of resentment;
⒊ ?語音上的送氣。
英aspirated;
引證解釋
⒈ ?發出聲氣。
引《莊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 唐 成玄英 疏:“發辭吐氣,則語及仁義,用茲等法為修身之本。”
漢 班固 《東都賦》:“咸含和而吐氣,頌曰:盛哉乎斯世!”
唐 羅隱 《讒書·序陸生東游》:“一年,遇生於 靖安里 中,相其吐氣出詞,落然有正人風骨。”
宋 文彥博 《過燕川渡》詩:“諸公共游不知疲,長吟吐氣如虹蜺。”
⒉ ?呼出氣。
引《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喘吁吁吐氣不齊,戰兢兢驚神未定。”
⒊ ?舒發受壓抑之氣;發泄怨氣。
引唐 李白 《梁甫吟》:“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中:“其記污辱宮闈,至不忍讀,葢必 宋 人借此吐氣耳。”
清 黃景仁 《上朱笥河先生》詩:“十年吟苦霜鬢絲,一編吐氣今其時。”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五講:“閩 粵 向多各姓械斗的事,起因多是為這一姓對于那一姓,名分上或私人上小有凌辱侵占,便不惜犧牲無數金錢生命,求為姓中吐氣。”
⒋ ?散發元氣。
引《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景。”
⒌ ?顯現生機。
引南朝 梁 陶弘景 《與梁武帝啟》:“夫以含心之荄,實伺夾鐘吐氣。”
⒍ ?散發煙氣。
引漢 李尤 《薰爐銘》:“上似 蓬萊,吐氣委虵。”
⒎ ?語音學上指送氣。
國語辭典
吐氣[ tǔ qì ]
⒈ ?呼氣。氣由肺部經由呼吸道吐出體外,與吸氣相反。
引《文選·班固·東都賦》:「咸含和而吐氣,頌曰盛哉乎斯世。」
⒉ ?得志時,舒發久郁之氣。
引《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只待一朝有了機會,轟轟烈烈的做他一番,替中國人吐氣,至于大局也不能顧得。」
例如:「揚眉吐氣」。
分字解釋
※ "吐氣"的意思解釋、吐氣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相關詞語
- zhèng qì正氣
- jié qì節氣
- yī gǔ zuò qì一鼓作氣
- tǔ qì土氣
- liú lǐ liú qì流里流氣
- dī shēng xià qì低聲下氣
- dòng qì動氣
- lì qì力氣
- tūn tūn tǔ tǔ吞吞吐吐
- tǔ lǐ tǔ qì土里土氣
- hǎo shēng hǎo qì好聲好氣
- jìn qì盡氣
- qì shí niú氣食牛
- jìn qì進氣
- shēng qì bó bó生氣勃勃
- yìng zhèng qì硬正氣
- òu qì慪氣
- tǔ shí wò fā吐食握發
- ǒu qì嘔氣
- zǐ qì dōng lái紫氣東來
- yāo lǐ yāo qì妖里妖氣
- qì jī氣機
- qì dòng氣動
- qì shì氣勢
- qì lì氣力
- jīn qì津氣
- qì shì xiōng xiōng氣勢洶洶
- wèng shēng wèng qì甕聲甕氣
- pǐ lǐ pǐ qì痞里痞氣
- zhèng zhèng qì qì正正氣氣
- fàn jié qì犯節氣
- dǎ qì打氣